孙鸿魁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太阳山》是一部感人的人性探讨影片,讲述了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复杂情感故事,探索了爱情、宽容与生命的真谛。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福建北部的山区,以一位患疯病的母亲自杀后,教师阿宁收养其残疾儿子阿明为开篇,逐步展开了一个关于错过与相逢、牺牲与拯救的动人故事。阿宁、阿祥和李大喜三人的关系牵动着剧情的发展。阿祥深爱着阿宁,但由于阿宁的丈夫李大喜还在台湾,两人的爱情始终没有结果。而阿宁虽与阿祥有感情,但始终未能突破对已故丈夫的忠诚。影片并未简单呈现浪漫化的爱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在情感上的无奈。这些复杂的人性刻画使得影片情感张力十足,观众在感受人物冲突的同时,也能对他们的选择产生共鸣。《太阳山》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是自然与人性的联系。影片选取福建北部山区的自然背景,山涧、森林等元素不仅构成了影片的视觉呈现,还隐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的宏伟与人物的情感紧密交织,在许多场景中,山川的寂静与人物的内心震荡相呼应,创造了深刻的视觉对比,也让观众更为沉浸。最终,李大喜的回归象征着生命中的再次平静与和解。《太阳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深刻的社会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爱情、宽容与人生的哲理故事。影片以其感人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反思。无论是对爱情的坚持,还是对生命的宽容,电影都以一种温柔却有力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情感的力量与人性的伟大。(编辑:颜诗雨)
1989年
黄河谣
黄河谣

演员(饰 柴胡)/造型/

导演:滕文骥/
播放正片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滕文骥的《黄河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部难以忘怀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黄河文化的深情凝望,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黄河边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影片的叙事结构采用乐章式段落,音乐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画面气氛,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抒发。这种写意的风格与整个画面造型相得益彰,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采用意念化处理,主人公当归的一生中占重要位置的四个女性,仅仅是一组符号象征,分别对应主人公四个不同的生命乐章。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的焦点不在于个体的爱恨情仇,而是超越了个人情感,指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命运。《黄河谣》中的黄河,不仅是自然神秘的暗示,更是黄河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象征。黄河的千沟万壑,正是黄河流过我们民族肌体留下的巨大深刻的心理烙印,它的九曲蜿蜒也是黄河边一代又一代脚户人生旋转的痕迹。黄河的文化意蕴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赋予了人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铸就了人们的心理。影片中的主人公当归,从始至终都在黄河古道中赶着牲灵,唱着歌谣。这种重复呼应的画面暗示着人们始终无法超越黄河给我们划出的生命轨迹。黄河就是主宰一代又一代人生存的命运。影片的最后,所有人物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性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所说的那种震撼,这震撼包含了对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高扬和对命运的无奈。《黄河谣》在情感的封闭性上,除了环境写实外,淡化了叙事背景,甚至淡化了人物姓名,使得影片更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具有史诗风格的西部片。它拒绝社会文化的介入,有意造成了时空上的隔膜感和荒蛮感。那苍劲凄厉的命运咏叹,如同古老的黄河一样气势澎湃,悠远感人。《黄河谣》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黄河边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影片中的黄河,既是自然背景,也是整个影片的主体象征,它确定了影片的情绪基调。滕文骥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黄河边上人们顽强不息的生命力量。这部电影是对黄河的一曲深情的咏叹,也是对人类命运的一次深刻的探索。(编辑:赵敏)
1987年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演员(饰 范主任)/化妆/

导演:黄健中/
类型:奇幻/
导赏:20世纪80年代中期戏剧界涌现出一批先锋剧,影片《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就改编自刘树纲的同名探索戏剧。这些戏剧思考人生存的意义,透视人的内心和灵魂。形式上追求结构散文化和时空的自由转换,运用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探索心理空间。电影承续了先锋戏剧的精神内核和形式外壳,黄健中导演通过展现一个灵魂在历史时空、现实时空和幻想时空的穿梭游走,拷问人性,叩击灵魂。《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被认为是一场“能指的盛宴”,大量的隐喻性符号堆积,塑料模特群、无头的人像石雕阵、散落一地的兵马俑石像、篝火、原始人、神秘仪式以及仓库中的英雄雕像林等,这些符号塑造了一个超现实场域。其中,人体雕塑是一个重要意象,作为前卫艺术家的女主角,坚持要把表彰大会上“英雄”男主角的雕塑做成裸体雕塑,并坚守自己的新潮理念,与其他压制性力量相抗衡,和80年代初关于人体雕塑的论战中“人民不愿看见自己的英雄光着身子”的论调相左。在这里,裸体雕塑一方面表述了改革开放的可见性语义,彰显了一种无所遮蔽的纯然赤裸境地,但另一方面,官方话语对人体艺术的排挤,也表现出人体雕塑所代表的先锋姿态始终仅能作为一股潜流涌动在80年代。在精神层面,影片是一场关于“寻”的苦旅,见义勇为却被刺死,被迫踏上荒诞的寻找真相之旅,“寻”的美学多见于荒诞派的先锋艺术形式中,“先锋文学中几乎都涉及人物的精神焦虑,处处展现生存的荒诞和无意义,也有难以预测的宿命和无法逃避的施加在肉身和灵魂的暴力。死亡场景在小说中频频出现,大多数人物没有精神依据,处于莫名其妙的寻找之途”,寻找可能会得到一个暂时的结果或解释,但却因为寻找行为本身的荒谬和无意义而指向更大的价值中空。肖肖最后在洞穴的坑底与恬恬告别,走向远方燃烧的火堆,尽管成了世人口中的“英雄”,但他的背影满是落寞。(编辑:王梓苡)
导赏:《贞女》的电影海报上,两位女子,一古一今,如同镜中之影,沉默而立。她们的身后,是象征着女性牺牲的贞节牌坊,她们中间是两个加粗的血红大字——贞女。爱娥滩上的“节妇街”,浓雾仿佛千年不散,阴冷的牌坊竖立在这片土地上,它所祭奠的,是女人的血肉之躯。立起来的是牌坊,倒下去的是女人,前后相继,代代不绝。影片的视听风格独特,音乐如同吊诡的呓语,为青玉和桂花的阴郁人生唱响挽歌,哀婉而凄厉,令人不寒而栗。爱娥滩的外景和府邸被笼罩在青蓝色的主调之中,乡村的日常烟火气被剥离,显得毫无生气,冰冷而严肃。室内则是浓郁而粘稠的黑色调,大面积的黑色将女人挤压在角落,几乎无法辨认出人物的行为动作。镜头常常以哀悼者的眼神长久注视着青玉和桂花,特写和近景将她们脸上的表情放大,一颦一笑牵动人心。黄健中导演在角色设置上颇具巧思,他让8个主要演员在清朝和现代两个时空中分别扮演17个不同的角色,在一种“前生/后世”般的恍惚之中,历史的延伸变得更加意味深长——过去的肖四爷是现在的肖村长,过去的三嫂是现在的妇女主任,过去教书的吴先生依然是现在的吴老师......历史似乎在流动,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导演让过去守节殉难的青玉——“情欲”的谐音——变成了现代的自由恋爱者小妹,而让过去为情欲自由而被沉潭的五婶变成现在的受难者桂花。这一身份角色的颠倒,不仅使得同一演员所扮演的两个角色之间形成自讽关系,更使女性压抑/反抗、自我压抑/自我拯救的主题得以泛化和深入。而过去一面窥淫、一面主动做灭绝人性的传统帮凶的老管家,在现代的故事里成了深受性无能困扰的吴老大,构成一种宿命式的惩罚报应。由老管家、吴老大同一演员扮演的老冬头,以一双参透一切的眼睛静静注视着这亘古不变的荒唐闹剧,他嘴中始终喃喃道“怪啊,怪”,嘲讽着集体无意识的麻痹和愚蠢。《贞女》是对一个时代的凝视,是对那些在沉默中消逝的女性生命的哀悼。影片的开头,一行白色字幕写道:“本片由‘今天的故事’和‘过去的故事’两个部分组成。”我们希望,这不会再是“未来的故事”。(编辑:王梓苡)
1985年
导赏:浓得化不开的云终日缭绕在远处的山头,像杏仙婚姻生活里凝聚不散的阴翳,18岁妙龄的她被许配给6岁的丈夫,被迫承担起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职责。“黔北山区,终年雾雨、阴冷潮湿。这里世世代代流行着大媳妇、小丈夫的婚配制度。畸型的婚姻、落后的习俗、残酷的族规,如同没有阳光的天气,使人的精神也变得扭曲。”《良家妇女》中的农村是富有隐喻意义的原始乡野,这里被高山隔绝于外界,远离时代主流生活和中心都市,因袭着沉重的文化传统和风俗规约,身处其中的人们重复着世代一成不变的生活样式。女人的自由和欲望在这里被视如草芥,并面临着欲望外显时的死亡威胁——“沉潭”仪式。可正是在这密不透风的权威话语之下,她和开炳的爱情轰轰烈烈地发生了。因此,影片呈现出一组“权威-欲望”的核心矛盾,一面是极力的压制,一面是逃逸的渴望,无形的对撞不断在这个村庄里积郁酝酿。为了表现这个矛盾,影片设置了“疯女人”和杏仙的命运对照,“疯女人”出逃失败,欲望被遏制,最终精神失常,她被权威的大手无情拨弄,完成了女性对传统文明的一次献祭。杏仙则更幸运,她在五娘的帮助下,成功逃出了闭锁乡村,实现了对“娜拉出走”这一经典母题的演绎。面对人物关系上的极致戏剧张力,导演的处理手法却是富有诗情的。黄健中在读《良家妇女》小说时认为,“婚姻是残酷的,但生活的表面是平和的。他不写激烈,但我能感觉到一种激烈,这是蕴藏在妇女心底里的激烈。”电影延续了小说里的整体风格,整个村庄是淡雅的、含蓄的和诗意的,没有声嘶力竭的挣扎和惊天动地的反抗,在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性统摄下抵达了女性自由的命题。影片经常和谢飞导演的《湘女潇潇》进行并置讨论,与后者为潇潇赋予了从始而终的悲剧命运不同,黄健中导演为被禁锢的女性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出路。一个觉醒了的女性,涉过湍流激水,翻过层峦叠嶂,迈向了人生的自由。(编辑:王梓苡)
1984年
导赏:《明姑娘》的故事发生在雪花飞舞的松花江畔,主角赵灿曾是北方大学的优等生和运动场上的健将,却因一场意外双目失明,生活的巨变让他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这个关键时刻,人称“明姑娘”的叶明明出现了,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坚韧劝说了赵灿,并引领他走进盲人工厂,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在盲人工厂里,两人不仅重逢,还因为共同的经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和挑战,他们最终迎来了复明的希望,但命运却对明姑娘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她得知自己复明无望,却依然选择默默支持赵灿。影片以赵灿在聋哑人运动会上复明后,向明姑娘求婚却被婉拒的情节达到高潮,最终以明姑娘深情而理智的信件作为结尾,留给观众无限的感慨和思考。董克娜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女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把控,为《明姑娘》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她善于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场景设计,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导演在视听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通过音效、音乐和画面的结合,生动地展现了盲人的感知世界。例如,影片在展现叶明明通过品尝花草感知颜色时,通过张瑜的表演和音效画面的配合,让观众仿佛能够切身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好奇与喜悦。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复明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生、命运和选择的散文诗。影片台词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珍惜生命、勇于挑战、积极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它鼓励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和改变世界,让生命在宇宙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编辑:明慧)
1963年
1962年
1960年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

化妆/

导演:许珂/
类型:爱情/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