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无名·奔袭
杨百贵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0年
剑雨
美术
/
导演:
苏照彬
/
吴宇森
/
主演:
杨紫琼
/
郑雨盛
/
王学圻
/
林熙蕾
/
鲍起静
/
余文乐
/
吴佩慈
/
郭晓东
/
江一燕
/
李宗翰
/
播放正片
导赏:
《剑雨》由苏照彬与吴宇森联合执导,讲述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武侠故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情武侠佳作。江湖传闻得到圆寂高僧罗摩的遗体可以修得绝世神功,女杀手细雨夺得半截遗体后叛逃组织“黑石”,在江湖上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她与高僧陆竹结下情缘,在受到其以性命为代价的点化后放下屠刀,从此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在京城生活下去,并与一名普通男子结为夫妻。然而好景不长,她身份暴露再一次卷入争端,自己竟又成为了恩爱丈夫的灭门仇人...各派势力风起云涌,江湖恩怨相织交错,贪痴妄念终成幻影,冤冤相报终无止境,唯有在过去中和解、在新生中得到救赎。在叙事特点上,与传统武侠电影侧重于江湖恩怨和激烈打斗不同,《剑雨》在更注重描绘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流露。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描绘细致入微的日常场景——细雨与江阿生的婚后生活、平常的市井琐事等等。这些场景为影片注入脉脉温情,同时还能够加深观众对角色的认同。细雨的内心挣扎、对平淡生活的渴望一一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的情感厚度大大加深。从视听上看,深厚的东方美学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元素和场景传递出来。影片中小桥流水、青苔石板、雨中屋檐等画面,展现了典型的江南风貌,是江南水乡山水美学的诗意表达。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影片多次出现雨景,不仅仅营造了朦胧的氛围,还象征着细雨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雨水冲刷着江湖的血腥,也洗涤着人物的灵魂,情感在其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武侠片走向商业化和视觉奇观的浪潮中,苏照彬选择回归武侠电影的本质,强调情感与美学的浪漫结合。没有国仇家恨的壮阔磅礴,以平常的真情示人。人为自己的欲望、愿景所驱使,或变态自私、或慈悲渡人、或追求平凡度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奇情诡绝令人动容。尽管初上映时反响平平,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光彩夺目,持续焕发生机。(编辑:颜诗雨)
2009年
建国大业
美术
/
导演:
黄建新
/
韩三平
/
主演:
唐国强
/
张国立
/
刘劲
/
陈坤
/
王伍福
/
王学圻
/
刘沙
/
王健
/
金鑫
/
邬君梅
/
播放正片
导赏:
《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本片不仅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建国大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祖国情结,与高品质的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加上“众星闪耀”的明星效应,激发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运作经验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衍生的话题和意义都广泛而深远。电影《建国大业》的“明星效应”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72位知名演员加盟,引发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最后赢得了非常抢眼的市场表现。在“明星效应”发酵的同时,很多实力派演员也为影片奉献了精湛演技,参与完成了影片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塑造。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建国大业》开启了国产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编辑:大陆)
2002年
我的美丽乡愁
美术
/
导演:
俞钟
/
主演:
徐静蕾
/
陈晓东
/
刘璇
/
崔林
/
艾丽娅
/
罗家英
/
钉铛
/
其那日图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为现实主义题材,以打工妹为叙述对象展现快速发展的社会景观和城市面貌,通过讲述人物从初入大城市的懵懂、格格不入到之后的逐渐成熟与自我追求,表现人物的人格成长和心理成长。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随处可见的巨型广告牌,富丽堂皇的餐馆装潢,大城市的名号和外观均在向人抛出诱惑,然而不可揣测的人心和日益劳累的奔波让生活于其中的人疲倦不堪,每一个穿梭其中的人都被裹挟在都市洪流之中,乡愁成了最后的精神寄托与精神劝慰。乡愁一词是入城之人对故乡的思念,弥散着淡淡的哀伤,既体现了人物入城之后的无所适从和多重坎坷,又体现出城乡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员流动的变化,导演俞钟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当下的社会和社会之中的人物状态。影片透露出散文诗的美学风格,无论是极具散文意味的片名,还是影片所使用的人物旁白、画面色彩和镜头切换等视听语言均呈现出含蓄内敛的主题。同时影片叙事情节平淡,人物之间无激烈冲突,平实的剧作结构强化了影片缓慢舒畅的风格,而影片中意象的使用使影片意旨的传达更具寓言化和符号化,成为理解影片主题和人物情绪状态最重要的要点。影片以鱼作为贯穿全片始终的意象,鱼的外形轻盈灵动代表着细妹自身,而它憧憬大海的内在神韵代表着细妹的内在追求,可谓鱼就是细妹的化身,细妹就是一条来广州寻找大海的鱼,但广州的大海充斥着鱼群,细妹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导演以“鱼水论”描摹着广州现实的世态风貌。影片最后细妹放生了一直饲养的小鱼,任其在大海中畅游,此时的小鱼是细妹内心寻求自由的外化,细妹在经历人情冷暖之后更加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走向,想如小鱼一样四海遨游。(编辑:张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