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意志
闪增宏
Zenghong Shan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91年
古墓荒斋
演员(饰 文生)
/
导演:
谢铁骊
/
主演:
邢岷山
/
傅艺伟
/
周迅
/
夏宗学
/
胡天鸽
/
冯恩鹤
/
韩廷琦
/
袁玫
/
周舟
/
关长珠
/
播放正片
导赏:
1991年,在完成了《红楼梦》系列电影后,谢铁骊导演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把《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于是便有了这部影片。《古墓荒斋》以《聊斋志异》中的《连琐》故事为基干,融合了《娇娜》、《画皮》、《聂小倩》的故事元素,通过一个杨予畏将四个故事串联起来。《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性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于世,《古墓荒斋》对《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意境与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十分契合,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传统,虽然特效无法与现代作品媲美,但恐怖、诡异、灵异氛围的营造十分到位,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和奇幻色彩的世界。谢铁骊导演也抓住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精髓,保留了刺贪砭腐的犀利,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讽刺,聂小倩施法将另一个考生狗屁不通的八股文和杨予畏的锦绣文章调换,杨予畏却凭着这篇八股高中,如此啼笑皆非的结果正是对科举制度的无情讽刺。除了剧情,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各具特色,邢岷山饰演的杨予畏书生气十足,傅艺伟饰演的连琐端庄秀慧,把连锁的“柔”和“媚”动人地演绎出来,她还在谢铁骊的《红楼梦》系列中饰演薛宝钗。而周迅在片中饰演的娇娜则是她的银幕首秀,展现了她的灵气和天赋。周迅的表演虽然有些生涩,但她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十分吻合,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胡天鸽着重表现的是聂小倩身不由己的悲剧感,盈盈泣泪、我见犹怜,角色重获自由后,又描绘出角色属于“花仙”的清丽、飘逸。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美丽的化身,更是人性中美好品质的代表。(编辑:许雨婵)
1983年
火烧圆明园
演员(饰 安德海)
/
导演:
李翰祥
/
主演:
刘晓庆
/
陈烨
/
张铁林
/
梁家辉
/
项堃
/
谢园
/
郑振瑶
/
周洁
/
闪增宏
/
庞万灵
/
播放正片
导赏:
《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
垂帘听政
演员(饰 安德海)
/
导演:
李翰祥
/
主演:
刘晓庆
/
梁家辉
/
陈烨
/
项堃
/
周洁
/
张铁林
/
闪增宏
/
李占文
/
王憧
/
王培
/
播放正片
导赏:
1982年,李翰祥回到中国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此举首开香港电影业与中国内地正式合作摄制影片的纪录。李翰祥作为华语影坛著名导演,曾先后拍摄过80多部电影,横跨四十余年。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纵横捭阖的商业智慧,他先后引领中国港台电影史上黄梅调戏曲电影、古装片、风月片、历史片等众多美学潮流。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系列电影具有相当明确的创作理念,惯常采用情节剧叙事模式,强调伦理故事中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并融入小品式桥段的叙事技巧,将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放置在宫闱的特殊空间之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符合电影观众的通俗审美趣味。在《垂帘听政》中,李翰祥从慈禧个人视角出发,整体情感逻辑严密真实,浓缩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具有典型的情节剧特征。片中精彩设置了慈禧“争宠桥段”,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拜会咸丰帝,看似劝诫皇帝保重身体,实则暗查端倪,有夺权之心。李翰祥还使用了悚然刑罚名曰“骨醉”,这一桥段篇幅并不冗长,却堪称宫闱之内的隐秘奇观,“争宠”桥段丰富了慈禧的性格层次和情感特征,为全片大量篇幅讲述慈禧从一个深宫妇人到权倾朝野的霸权者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华彩段落。可见李翰祥电影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与通俗性,往往以家庭伦理关系来对应政治权力关系,人物关系的搭建侧重于集合日常化的矛盾冲突。因而,李翰祥尤为擅长利用极具辨识度和俗趣的重点事件,放弃宏大叙事,专注人物行动,着眼历史秘密吸引眼球,以此成功打造出李氏清宫历史电影的独特韵味。片中,咸丰死前密会顾命大臣肃顺问政,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此处咸丰帝“临死托孤”的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不得而知,但李翰祥不仅加以戏剧性展现,还援引了汉武帝“母强子弱,杀母留子”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此外,李翰祥另辟蹊径,运用主观色彩浓重的引导性旁白在片头、片尾、剧情中间简明扼要进行交代,陈述事实、交代结局和阐释人物落点。让观众在无形中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国难当头,国家的权力中心依旧内斗,实在可悲可叹。化有形为无形,教化引导观众形成感性的价值判断,彰显了李翰祥清宫历史电影的高明之处与艺术魅力。李翰祥半生都在港岛飘零,总有寄宿寓居之感,魂牵梦绕的还是对故乡北京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这也是一代南下影人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电影中大量的灵感、意象与桥段,都来源于经历或印象中的中国想象,以此内在的方式,回应着心灵深处的文化乡愁。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李翰祥虽然在港数十年,但他擅长的是饶富中原性格的中国电影。”(编辑:赵敏)
漂泊奇遇
演员(饰 小黑牛)
/
导演:
于本正
/
主演:
王诗槐
/
李纬
/
刘信义
/
卢青
/
薛淑杰
/
闪增宏
/
张元
/
吴竞
/
于明德
/
秦本理
/
类型:
剧情
/
导赏:
影片《漂泊奇遇》依据时代和环境特点,准确塑造了富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并准确把握了人物身上美丑结合的复杂统一,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畸形,表现出被旧社会所扭曲的人物粗暴、残忍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内心的巨大痛苦与内在品质。本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空镜头的运用,既妙造自然,又寓情于景。影片中无论是灰色的云层、遮日的森林、险峻的岩石、幽深的峡谷,或是阴森的破庙、剥落的神像……无不把南陲特有的背景与人物的悲剧命运巧妙 地糅合,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抒情的散文性和浓烈的传奇性。影片中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在描绘小黑牛、夜白飞、舵把子,这些因破产而被迫铤而走险的农民,最后分别含恨离世时,所抒写的那些空镜头,更是一首首令人酸楚、悲愤的无言诗。
1975年
烽火少年
演员(饰 小柱子)
/
导演:
董克娜
/
主演:
王京春
/
邱英三
/
马精武
/
宋戈
/
陆文昭
/
马芳
/
牛世钧
/
于绍康
/
陈立中
/
闪增宏
/
播放正片
导赏:
《烽火少年》基于颜一烟1959年中篇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改编,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与曲折历程,终于在1975年呈现在观众面前。颜一烟女士以“小马倌”宋喜林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出了感人至深的故事。《烽火少年》成功塑造了小英雄“小松”这一角色,他的成长经历成为了影片的核心。影片通过矛盾主线的冲突及其解决,展现了小松从孩童到小英雄的蜕变过程。在部队中,小松经历了从对纪律的忽视到严格遵守的过程,他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指导员等人的教育关怀下,小松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最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信仰的小英雄。这一成长过程不仅对小松个人具有深远影响,也对广大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产生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中国电影史的长河里,《烽火少年》中的小英雄形象并非孤立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典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小英雄形象,如《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闪闪的红星》中的冬子、《鸡毛信》中的海娃等。这些小英雄们不仅激励着几代人的成长,也传承着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小英雄电影在儿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些电影通过讲述小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成长经历,向儿童传递了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在挑战面前要坚定信念、在责任面前要勇于担当。这种教育意义不仅体现在电影本身,更体现在其对社会、对文化、对教育的深远影响中。(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