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宇

Zhenyu Miao

有片源
1984年
导赏: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1983年,在曹禺的指导下,孙道临对《雷雨》的剧本进行修改,并在1984年推出了电影版《雷雨》。这部电影的问世令《雷雨》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戏剧影视化改编领域热议的话题。1984版《雷雨》在故事情节上基本忠于原著,在人物塑造和主题风格上也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改编聚焦封建大家庭成员间乱伦、三角恋等畸形的爱恋关系,讲述了矿业公司董事长周朴园与续妻繁漪、儿子周萍和周冲住在天津,繁漪冲破束缚与周平相爱,周萍在勾引后母后感到悔恨,恋上侍女四凤并使四凤有了身孕。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得知自己的母亲时周朴园前妻,自己的爱人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后,四凤逃离了周公馆和爱慕他周冲一起被电死。在得知两人死亡的消息后,周萍自杀,一场家庭悲剧最终上演。孙道临在改编中始终秉承忠实于原著的特点,利用镜头语言将悲剧感融入电影空间中,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色,激化了矛盾,使观众得到了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未能体会过的视听感受。但在影片最终的呈现效果中,也有一些小缺憾,例如《雷雨》原著的特色就是“诗一样”优美的台词,而在改编后没有了旁白,只能通过演员的外貌和表演表现出来,使得曹禺的语言描述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话剧《雷雨》的改编相较流行的话剧剧本而言难度更大,1984版《雷雨》在改编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剧本分析,是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也扩大了话剧《雷雨》的影响力。(编辑:刘方舟)
1981年
导赏: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子夜》由桑弧导演,其改编曾获原著作者茅盾先生的首肯,导演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将作家的如椽巨笔搬上银幕,高度概括、生动描摹了三十年代初我国社会的历史图景:彼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使得民不聊生,且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危机、洋货倾销、国际金融资本入侵,民族工业一片凋敝。在忠于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编剧对长达35万字的小说进行了合宜的删改。原著情节多线并进,分别展现了民族资本办厂的艰难险阻,做多头、空头的金融商战,农村革命运动,工人罢工,以及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根据茅盾关于农村革命运动部分描写并不成熟的自述,电影删除了这一支线,还通过表现几段男女关系的不同发展,对腐朽上流社会进行了更加擘肌分理的剖析。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技法,使得现实主义题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形成更加强烈的心理震撼:当丝厂女工努力抽丝剥茧,手指被热水烫得红肿时,交际花徐曼丽正在美容院涂上鲜红的指甲油,两只手通过交叉剪辑并置,其内涵不言而喻。同样,当富人的轮船在黄浦江上撞翻了工人坐的舢板,一边是舞女狎昵地单腿高立在餐桌上,而另一边落水的工人在无望挣扎中沉入江底,令观者无不出离愤怒。《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复杂性格由演员李仁堂生动演绎,一方面他纵横捭阖,为了筹资办实业连续并购多家小规模企业,敢于参与金融冒险,另一方面他又冷酷地剥削工人,甚至不惜借助反动武装力量镇压工人运动。最终破产惜败,其悲剧诱因并非性格缺陷或宿命安排,而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客观环境所必然导致的。总体而言,本片兼具艺术与现实价值,生动描绘了“子夜”这一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编辑:曾奕琦)
1964年
1959年
1955年
导赏:《神笔》(1955)以“神笔马良”这一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为蓝本,巧妙地将其融入动画艺术之中,通过马良这一角色,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面对不公与压迫时,凭借智慧与勇气,最终战胜邪恶势力的动人叙事。马良手中的神笔,不仅是创造美好事物的工具,更是正义与希望的象征,它让贫穷与苦难中的人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木偶动画,作为对我国悠久民间木偶艺术精髓的汲取与传承,在中国动画艺术的长河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雕龙记》、《三毛流浪记》以及《阿凡提的故事》等佳作,均是这一艺术形式中的璀璨明珠。这些木偶动画片的共通之处在于,其角色——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主体多采用优质木材精心雕琢而成,随后被赋予多彩外衣或点缀以各式饰品,如精美的衣物、别致的帽子及生动的头饰,从而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与生命力。《神笔》中的木偶造型精巧细致,动作流畅自然,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韵味。片中建筑风格、道具选择等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比如大官所在的衙门、乘坐的轿子、农民使用的水车、在海上航行的大龙舟等等。木偶动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让影片更加生动有趣,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神话故事改编,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善良的深情颂歌,同时深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贪婪与丑恶,传递出“惩恶扬善”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追求。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动画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编辑:明慧)
1954年
1952年
导赏: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让人津津乐道。它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很有生活气息。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其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是新中国电影表现战争大场面的经典段落。电影不但全景式展现了真枪实弹战争场面和气势磅礴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史诗化战争电影之先河,也在艺术层面上体现了朴素的新现实主义影像风格。与此同时,影片基本坚持了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创作理念,场面宏大,表演朴素自然,为新中国初期的军事电影的创作树立了一个标杆,也为中国影史留下了一部永恒的红色电影经典之作。本片在说明运动战这一点上显然是比较集中的。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说明运动战,而是有着具体的、足以说明毛主席伟大战略思想的战例作为它艺术描写的蓝本。因作者看准了一点,紧紧围绕这一点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影片能在两个钟头大体上说清楚当解放军的装备还是小米加步枪时如何战胜了装备精良而人数大大超过己方的美蒋匪帮。该片在艺术风格上朴素明快,导演和演员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描写对敌斗争的严肃性上特别成功。(编辑:大陆)
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