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和平

有片源
2013年
2011年
导赏:电影《郭明义》采用纪实手法拍摄,以郭明义两次为白血病患者寻找造血干细胞配型过程为主线,穿插主人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将其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生活片段搬上大银幕。影片力求还原郭明义的家庭和鞍山齐大山铁矿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透过一个个真实的细节,讴歌了郭明义扎根基层的崇高品质,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在刻画郭明义角色上,主创人员从鞍钢对角色的影响、父子间的传承、雷锋的榜样力量三部分着手,深入发掘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郭明义能够坚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践行着对党和人民忠贞的精神根源。郭明义从军队转业进入鞍钢工作,做过多个岗位,最终还是坚持在基层,和一线工人们在一起工作,还采取自学的方法学技术,提升岗位技能,爱岗敬业、勤于学习也成为郭明义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郭明义》中的郭明义是“平凡的英雄”,影片消除了英雄与群众的距离,让英雄走下神坛,把英雄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可敬的人。对于郭明义的所作所为,他的家人也曾经历了抱怨、从不理解到支持的过程,周围人心理历程的变化也助推主角的行为更加真实可信。英雄也在不断地感召群众,《郭明义》中,郭明义从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工友被他的事迹所感染,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深刻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电影《郭明义》也是导演陈国星继《孔繁森》《第一书记》后的另一部个人传记片,也成为他个人作品谱系中重要的一环。(编辑:方舟)
2007年
导赏:影片《我的左手》根据曾被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战士”称号的独臂英雄丁晓兵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导演陈国星在创作上力求创新,采用反英雄化叙事塑造人物,影片着重描写一个英雄还原成普通人的过程,通过展现人物的身体困境呈现非完美化的英雄形象。胡小军因为在战斗中失去右臂,身体上的缺陷使他具备两重困境,其一是面对私生活的困境,如何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其二是面对战士时的困境,系鞋带、打背包、压子弹等难以完成的训练,凸显人物在残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显示出人物在困境当中的坚持,重新找寻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完成了重要的人生过程。为了展现英雄人物的平民化叙事,影片将英雄主义个人化,人物的选择完全基于人物个性化的情感和动机。在战斗失去右臂之后,胡小军面临退役和继续服役的选择,他毅然决然坚持服役,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不愿意回去当副师级干部,而是留在部队一线当连指导员,这是他个人的选择;胡小军爱上了医生范晓春,面临着与其他健全的军人竞争,他并未因残疾而自卑或退缩,而是充满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种种此类个人选择在胡小军身上体现了民族精神,人物的自尊、倔强和坚持通过细节呈现出来,凸显了人物的个体性。影片不仅展现胡小军的英雄事迹,还深入挖掘他与战友、母亲和范春晓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情感的交织与碰撞,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多维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共鸣力。在战争中,有两位战友为胡小军牺牲过生命,致使胡小军在之后忍痛不抛弃战士,即使让全连失去荣誉都在所不惜,体现了他血气方刚的一面。而在与母亲相处和对范春晓的苦恋与追求的过程中,更多展现的是人物柔情的一面,挖掘出人物真善美的特性,体现了导演的情感取向和个体关怀。演员马跃因为饰演胡小军这一角色被丁晓兵原型部队聘任为荣誉指导员,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编辑:州文)
2005年
2003年
导赏:《惊涛骇浪》作为一部2003年以抗洪救灾为主线的剧情电影,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影片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给出了答案。影片通过恢弘的场面调度和细腻的细节刻画,将洪水的狂暴与军民的坚韧形成强烈对比。导演运用大量实景拍摄,浑浊的洪水、崩塌的堤坝、暴雨中的军车冲锋,营造出逼真的灾难氛围。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官兵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人墙堵住管涌,镜头从水下仰拍,浑浊的激流中士兵们咬牙坚持,视觉冲击力极强。《惊涛骇浪》的导演翟俊杰表示,电影最需要尽致着墨的是其审美性和艺术性,循规蹈矩只会扼杀艺术,他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让画面荡出诗意。作为剧情片,《惊涛骇浪》的情节环环相扣,讲好了一个精彩的群像故事。影片运用了多线断续叙事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对某一情节进行串联,对某一人物进行构制,完成高层次的协作和升华。主线围绕张子明、张成文父子的矛盾展开,从冲突到和解,体现两代军人的精神传承;副线则聚焦林为群、魏长胜等普通战士的牺牲,塑造了鲜活的英雄群像。影片还穿插了韩盛元等科学家的决策过程,展现科技在抗洪中的关键作用,使叙事更具层次感。《惊涛骇浪》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更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影片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抗疫、抗震等重大灾害中依然延续。影片中,富家子弟林为群放弃优渥生活投身抗洪,最终牺牲;军长之子张成文从抵触军人身份到主动请战,这些人物成长折射出个人与家国的深刻联系。在当代社会,影片提醒我们,面对灾难,唯有团结、奉献与科学应对才能战胜困难,这种精神内核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编辑:林佳欣)
2000年
导赏:《英雄郑成功》由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赵文卓、蒋勤勤主演,以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奋勇抗清、成功收复台湾,为理想和信仰而百折不挠、宁死不屈、骁勇善战的壮举为轨迹,逼真重现郑成功在明朝危难关头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振兴民族大业,抵抗荷兰殖民侵略者,精忠报国,名垂青史的短暂一生,弘扬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等爱国将士在孤军无援,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表现郑成功与父亲郑芝龙的矛盾关系,本片生动塑造了郑成功这一历经异常激烈思想斗争仍然胸怀忠孝节义的儒将形象。出身海盗的郑芝龙因出色的政治头脑成为拥兵20万的福建总兵,他还具备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在台湾海峡与日本、吕宋(菲律宾)通商。改朝换代的乱局中,郑芝龙拒绝反清复明,还将南明王软禁起来。他作为功利主义者的选择取向导致了其后被清廷招安、官授闽粤总督,但最终还是被杀害的悲剧。郑成功作为其子,则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当他获悉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镇守闽浙边界仙霞关的将领李卫暗地里与清廷勾结时,义无反顾地赶到仙霞关把李卫杀了;而当他痛心疾首地发现父亲也有降清意向时,心里痛忿交加,当苦劝无效时,他几次欲拔剑,终又忍住,饱受忠孝难全的精神痛苦。本片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融合。影片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以及中外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部气势恢弘的大制作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肉深情以及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