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和平

有片源
2013年
2011年
导赏:电影《郭明义》采用纪实手法拍摄,以郭明义两次为白血病患者寻找造血干细胞配型过程为主线,穿插主人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将其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生活片段搬上大银幕。影片力求还原郭明义的家庭和鞍山齐大山铁矿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透过一个个真实的细节,讴歌了郭明义扎根基层的崇高品质,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在刻画郭明义角色上,主创人员从鞍钢对角色的影响、父子间的传承、雷锋的榜样力量三部分着手,深入发掘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郭明义能够坚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践行着对党和人民忠贞的精神根源。郭明义从军队转业进入鞍钢工作,做过多个岗位,最终还是坚持在基层,和一线工人们在一起工作,还采取自学的方法学技术,提升岗位技能,爱岗敬业、勤于学习也成为郭明义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郭明义》中的郭明义是“平凡的英雄”,影片消除了英雄与群众的距离,让英雄走下神坛,把英雄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可敬的人。对于郭明义的所作所为,他的家人也曾经历了抱怨、从不理解到支持的过程,周围人心理历程的变化也助推主角的行为更加真实可信。英雄也在不断地感召群众,《郭明义》中,郭明义从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工友被他的事迹所感染,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深刻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电影《郭明义》也是导演陈国星继《孔繁森》《第一书记》后的另一部个人传记片,也成为他个人作品谱系中重要的一环。(编辑:方舟)
2007年
导赏:影片《我的左手》根据曾被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战士”称号的独臂英雄丁晓兵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导演陈国星在创作上力求创新,采用反英雄化叙事塑造人物,影片着重描写一个英雄还原成普通人的过程,通过展现人物的身体困境呈现非完美化的英雄形象。胡小军因为在战斗中失去右臂,身体上的缺陷使他具备两重困境,其一是面对私生活的困境,如何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其二是面对战士时的困境,系鞋带、打背包、压子弹等难以完成的训练,凸显人物在残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显示出人物在困境当中的坚持,重新找寻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完成了重要的人生过程。为了展现英雄人物的平民化叙事,影片将英雄主义个人化,人物的选择完全基于人物个性化的情感和动机。在战斗失去右臂之后,胡小军面临退役和继续服役的选择,他毅然决然坚持服役,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不愿意回去当副师级干部,而是留在部队一线当连指导员,这是他个人的选择;胡小军爱上了医生范晓春,面临着与其他健全的军人竞争,他并未因残疾而自卑或退缩,而是充满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种种此类个人选择在胡小军身上体现了民族精神,人物的自尊、倔强和坚持通过细节呈现出来,凸显了人物的个体性。影片不仅展现胡小军的英雄事迹,还深入挖掘他与战友、母亲和范春晓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情感的交织与碰撞,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多维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共鸣力。在战争中,有两位战友为胡小军牺牲过生命,致使胡小军在之后忍痛不抛弃战士,即使让全连失去荣誉都在所不惜,体现了他血气方刚的一面。而在与母亲相处和对范春晓的苦恋与追求的过程中,更多展现的是人物柔情的一面,挖掘出人物真善美的特性,体现了导演的情感取向和个体关怀。演员马跃因为饰演胡小军这一角色被丁晓兵原型部队聘任为荣誉指导员,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编辑:州文)
2005年
2003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令人难忘的1998年夏天。某集团军转战湖北,担负长江荆沙林水段的抗洪任务。军长张子明与儿子张成文产生矛盾,批评儿子不该提出转业,找个人前途。红军团长周尚武准备到国防大学报到。亿万富翁林同生的独生子林为群这时从军部机关下到红军团四连当兵,随部队开赴荆江。长江洪水暴涨,龙嘴湾民垸突然溃堤。林为群和代理连长等上百名官兵被洪水冲走,一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万分危急,刚刚回家与妻子韩梅团聚的团长周尚武奉命回队。常委会总工程师韩盛元院士向周副省长汇报,长江上游已形成特大洪峰。 军区李司令和许政委赶赴灾区,向抗洪部队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指出抗洪已成为全党全军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军长张子明得知四连代理连长赵建平等6名官兵牺牲的消息,深感内疚,因其所代理的正是儿子张成文的岗位。他赶到四连驻地,看到张成文正率大学生后援队来支援抗洪,当即命令儿子:以列兵身份归队参战。江岸村群众欢迎子弟兵到来,魏老兵见到盲奶奶,她用数玉米粒的方法鼓励开车的孙子多拉快跑。韩总工程师教训儿子韩松,担心他承包的江堤工程有问题。 长江第四次洪峰来临,沙市水位高过54年分洪时的水位。韩盛元力主不分洪,数万军民艰苦奋战,使洪峰安全通过林水。张成文表现出色,红军团党委决定恢复他四连连长职务。九江大堤决口,周尚武奉命率红军团星夜驰援,连续奋战五天五夜,协助大部队堵住了决口。九江群众为红军团送别,两位老战士看到一双双血手,感慨道:“九十年代的兵也能打仗,我们放心了。” 面对第五次特大洪峰的到来,韩盛元提出用水库泄洪蓄水的办法错过洪峰。同时要求集团军必须在48小时内把林水段子堤加高加厚30公分。在加高子堤的奋战中,林为群劳累过度,牺牲在大堤上。林同生夫妇悲痛欲绝深明大义的他们却将抚恤伞转给孤儿小虎子。 为防万一,国家防总要求做好分洪准备,灾区群众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魏老兵在分洪区意外发现管涌,他奋力抱起一麻袋玉米,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韩盛元怒斥儿子……魏老兵的遗体返回江岸村时,他的战友们不约而同的摁响汽车喇叭,向魏婆婆致敬。长鸣的喇叭声使盲婆婆老泪纵横。    在抗洪斗争最关键的时刻,江泽民同志亲临大堤视察,慰问抗洪部队,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林同生在电视里看到江主席上了长江大堤,深受感动,毅然穿上儿子的军装来到抗洪前线“父承子业”,在生死牌上庄重地写下了一个老兵的名字。特大洪峰到来之前的深夜,军长张子明接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电话:“请你告诉我能不能守住大堤”三分钟的沉默之后,张子明低沉然而坚定地回答:“能守住。”江主席发布命令:“全体抗洪军民一律上堤,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干堤安全。”在大堤即将决口的情况下,张子明果断地指挥红军团用载重大卡车堵决口,一辆、二辆、三辆……千钧一发之时,周尚武飞车冲向决口……大堤终于保住了!受伤的周尚武被直升机救起。江天一线处――红日冉冉升起。数万军民在江堤上静静地睡了。孤儿小虎子迎着第一缕朝霞,在人筑的长堤上蹒跚地走着。“人的长堤”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在延伸。
2000年
导赏:《英雄郑成功》由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赵文卓、蒋勤勤主演,以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奋勇抗清、成功收复台湾,为理想和信仰而百折不挠、宁死不屈、骁勇善战的壮举为轨迹,逼真重现郑成功在明朝危难关头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振兴民族大业,抵抗荷兰殖民侵略者,精忠报国,名垂青史的短暂一生,弘扬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等爱国将士在孤军无援,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表现郑成功与父亲郑芝龙的矛盾关系,本片生动塑造了郑成功这一历经异常激烈思想斗争仍然胸怀忠孝节义的儒将形象。出身海盗的郑芝龙因出色的政治头脑成为拥兵20万的福建总兵,他还具备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在台湾海峡与日本、吕宋(菲律宾)通商。改朝换代的乱局中,郑芝龙拒绝反清复明,还将南明王软禁起来。他作为功利主义者的选择取向导致了其后被清廷招安、官授闽粤总督,但最终还是被杀害的悲剧。郑成功作为其子,则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当他获悉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镇守闽浙边界仙霞关的将领李卫暗地里与清廷勾结时,义无反顾地赶到仙霞关把李卫杀了;而当他痛心疾首地发现父亲也有降清意向时,心里痛忿交加,当苦劝无效时,他几次欲拔剑,终又忍住,饱受忠孝难全的精神痛苦。本片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融合。影片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以及中外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部气势恢弘的大制作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肉深情以及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