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冲

有片源
1984年
寒夜
寒夜

演员(饰 钟老)/

导演:阙文/
类型:爱情/剧情/
导赏:《寒夜》作为巴金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从1944年动笔到1946年完成,标志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登峰造极。它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以浓重的悲悯情怀和悲剧意识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描绘了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底层小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际遇和坎坷命运。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版《寒夜》在忠实原著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很好地还原了小说的深邃意境,勾勒出凄苦现实的沉重轮廓,同时不忘描绘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刻欢愉,使电影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电影《寒夜》抓住了文学作品的人物精髓,触及和关照人性本质。将汪文宣和母亲的母子情、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情、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情、曾树生和陈主任的地下情等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构筑为人性状态的伦理基础,全景式地展现出人性的各种复杂状态,如爱与恨的纠缠、欲望与伦理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挤压等等。现实世界里的汪文宣,由一位怀揣理想与抱负的知识青年,逐渐沦为了在书局中唯命是从的小职员;在情感世界里,他也从一个勇于拥抱爱情的进步青年,蜕变为了面对复杂情感纠葛时显得无能为力的懦弱丈夫。许还山以其细致沉郁、深刻感人的表演,将汪文宣这个角色的无力感与绝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潘虹饰演的曾树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她是一个爱虚荣、好交际、追求享受的女人,又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爱的新女性。在面对汪母刁钻刻薄的挑剔,丈夫不辨是非的妥协,陈主任死缠烂打的纠缠时,心中那种既想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将她拖入不自由的深渊。潘虹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曾树生的美丽独立,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摇摆不定和愁苦挣扎。电影《寒夜》的人物台词继承了原著中深沉、复杂的情感基调,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文学性语言,优美凝练,意味深长,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情绪起伏。为精准还原时代背景,除了主角使用普通话外,配角与环境人声均用重庆方言,营造浓厚地域感。语言的差异不仅映射出主角一家因时局动荡而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无助,更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前人们普遍面临的无奈与悲哀,成为了家国命运沉浮的缩影。然而,正如电影序幕中巴金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引言所预示的:这是光明的呼声,它会把白昼给我们唤醒。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终点了。(编辑:明慧)
1975年
导赏:《海霞》由钱江、陈怀皑、王好为联合执导,讲述了渔岛少女海霞从懵懂少女到坚定革命者的成长历程,交织着爱情、亲情与革命的激荡旋律。影片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时代浪潮中个体命运的沉浮,通过海霞这一立体鲜活的女性英雄形象,以及诗化的海疆视觉叙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女性力量”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赋予女主角海霞(吴海燕 饰)超越时代的精神维度。不同于同期电影中符号化的女性英雄,海霞的成长轨迹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肌理:童年目睹父亲被渔霸杀害,与母亲在风浪中挣扎求生,这段苦难记忆成为她投身革命的原始动力。导演刻意保留了小说中“海霞教民兵识字”“月夜赶海”等生活化场景,让英雄形象扎根于真实的海岛劳作与情感联结中。当她站在礁石上吹响螺号,带领女民兵击退敌人时,不再是空洞的革命符号,而是一个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兼具柔情与刚毅的海岛女儿。影片对女性身体叙事的处理尤为巧妙:海霞带领女民兵训练的场景中,没有刻意强调“男性化”的粗犷,而是通过礁石攀爬、潜水作业等镜头,展现女性与海洋环境的天然契合——她们赤脚奔跑在沙滩上,晒黑的皮肤与浪花相映,肌肉线条在劳作中自然呈现力量感。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正面书写,在文革电影中极为罕见。作为摄影师出身的钱江,将海岛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富有象征意味的视觉语言。影片开篇便是一组震撼的空镜头:海浪撞击礁石激起丈高浪花,鸥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渔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些诗意画面不仅展现了南海的壮美,更成为革命精神的自然载体——正如海霞与女民兵们在台风中抢救物资的场景,暴风雨中的海天混沌与人物的坚毅身影形成强烈对比,光影的明暗变化暗合着“斗争胜利”的叙事节奏。《海霞》的独特价值,在于以真实的生活质感重塑英雄形象。海霞的成长没有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渔村烟火气、亲情羁绊与身体实践,让革命理想落地生根。当片尾女民兵踏浪而行的剪影定格,影片早已超越时代,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证明,真正的英雄叙事应扎根人性土壤,让精神光芒在现实与浪漫的碰撞中自然迸发。半个世纪后,海霞们在海风烈日中的坚韧笑颜,依然诉说着赤子之心的永恒力量:在时代浪潮中,总有人如红棉般热烈,如礁石般坚定,守护着心中的碧海蓝天。(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