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周森冠
Senguan Zhou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91年
古墓荒斋
演员(饰 老仆)
/
导演:
谢铁骊
/
主演:
邢岷山
/
傅艺伟
/
周迅
/
夏宗学
/
胡天鸽
/
冯恩鹤
/
韩廷琦
/
袁玫
/
周舟
/
关长珠
/
播放正片
导赏:
1991年,在完成了《红楼梦》系列电影后,谢铁骊导演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把《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于是便有了这部影片。《古墓荒斋》以《聊斋志异》中的《连琐》故事为基干,融合了《娇娜》、《画皮》、《聂小倩》的故事元素,通过一个杨予畏将四个故事串联起来。《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性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于世,《古墓荒斋》对《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意境与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十分契合,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传统,虽然特效无法与现代作品媲美,但恐怖、诡异、灵异氛围的营造十分到位,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和奇幻色彩的世界。谢铁骊导演也抓住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精髓,保留了刺贪砭腐的犀利,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讽刺,聂小倩施法将另一个考生狗屁不通的八股文和杨予畏的锦绣文章调换,杨予畏却凭着这篇八股高中,如此啼笑皆非的结果正是对科举制度的无情讽刺。除了剧情,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各具特色,邢岷山饰演的杨予畏书生气十足,傅艺伟饰演的连琐端庄秀慧,把连锁的“柔”和“媚”动人地演绎出来,她还在谢铁骊的《红楼梦》系列中饰演薛宝钗。而周迅在片中饰演的娇娜则是她的银幕首秀,展现了她的灵气和天赋。周迅的表演虽然有些生涩,但她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十分吻合,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胡天鸽着重表现的是聂小倩身不由己的悲剧感,盈盈泣泪、我见犹怜,角色重获自由后,又描绘出角色属于“花仙”的清丽、飘逸。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美丽的化身,更是人性中美好品质的代表。(编辑:许雨婵)
1985年
迷人的乐队
演员(饰 县长)
/
导演:
王好为
/
主演:
何伟
/
米铁增
/
赵子岳
/
陈青
/
梁冠华
/
王丽华
/
周虹
/
赵凡
/
澹台仁慧
/
陈立中
/
播放正片
导赏:
相较以往的农村改革电影,《迷人的乐队》不再停留在反应农村生产组织和分配的改革,而是深入当代农民生活观念的变化。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的凤翔乡龙岗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影片开头,几个农民模样的人在城里乐器店里硬是买了一大堆高档乐器,开口就是暴发户的强调,这一幕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引人深思。这些看似不懂乐器的农民,实则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不畏人言,不惧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懂就学,没甚丢人”的朴素道理。影片巧妙地穿插了三对恋人的笑料和乐队学习的场景,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极具乡土质感,各有性格特色。村委会主任辛天喜(何伟饰)是乐队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敢想敢干、敢作敢当,倾注了巨额的资金与满腔的热情,为乐队的创立与发展贡献了核心力量。女乡长李春芳(周虹饰)是天喜的儿时同学,两人之间有条若隐若现的感情线索。春芳一开始对办乐队不看好,甚至曾持反对立场,想维传统稳定的旧生活,有着心理上的“惰性”,却逐渐被乐队取得的成就感染,最终成为了乐队的坚定支持者。果农曲立新和渔民张魁武是乐队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经历。曲立新偷偷学吹小号,却因妻子的误会而陷入困境;大龄单身的张魁武则与乐队里的邻村姑娘魏莹发展出了情缘,却受到农村里的流言蜚语的困扰。由此揭示了农村青年在追求爱情和事业过程中的种种不易,进一步突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迷人的乐队》虽然采用了轻喜剧的样式,但是不一味地铺陈噱头笑料。导演王好为着力发掘了农民社会、家庭生活内在的幽默感,追求一种朴实、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农民乐队与城市歌舞团的演奏进行对比,突出了农民乐队的质朴和纯真;将人物前后的行为、思想、态度进行对比,展现了她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转变。证明了农民乐队不仅是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大时代中农村变革的生动写照。(编辑:明慧)
1983年
血,总是热的
演员(饰 老班长)
/
导演:
文彦
/
主演:
杨在葆
/
麦文燕
/
殷新
/
梅熹
/
陈国典
/
方海清
/
鲁非
/
谢芳
/
刘信义
/
李雨农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始之际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问题剧,通过凤凰丝绸厂签署外单合同,厂长罗心刚决心将机器印花改为手工印花所遇到的重重阻碍思考当前社会的生产关系,思考人在体制之下的社会心理。为了更好地呈现影片建设四化的主题,剧本结构了两个社会面,上层和下层,即代表经济体制的国家机器一面和受“机器”制约的普通群众一面,矛盾的展开不是上下两个社会面的直接冲突,而是通过剧中主人公罗心刚的一项生产改革遇到阻力而失败,纵横交错地展开,体现传统的经济体制与进步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抗,体现人在体制转变大环境之下思想的动荡与束缚。影片摄制于1983年,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关键时刻,影片在表现经济体制改革主题的同时又呈现了改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伤被延续,思想解放和信仰自由带来了精神迷茫。宋巧珍身为一个共青团员却在迷茫与无助之中选择信仰天主教,传统的保守派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迷失,强烈谴责其为玩世不恭,而罗心刚在巧珍的选择之中看到的是传统制度的腐朽,是人为思想的落后和环境的强硬造成了她这个矛盾体的存在,十字架是在巧珍对现实环境求助无望之后的无奈之举,它对于巧珍而言只是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用以慰藉其孤苦无告的灵魂,信仰的改变并不是用于强调宗教与团员之间的敌对性,而是表现建设四化背景之下固执己见、墨守成规的制度对人的臧害。影片中的“五分钟讲话”是主题展现的高光时刻,罗心刚的宣讲语言正体现了他的精神觉醒,这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共产党员的性格必然,也是最高党性、牺牲精神的集中表现,五分钟讲话是这个厂长在备受阻碍与对抗之后心灵的呼号与呐喊。为了呈现出呐喊的真实有力,导演在剧作结构上做了情节铺垫,采用抑制手法,在影片临近结尾的几场戏里,着重描写了罗心刚内在的积蓄和喷涌呼号的感情,忍辱负重和不光彩行为促使人物压抑情感,终于在艰难地爬上台阶后的那一刻爆发,从而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编辑:张苏慧)
1975年
海霞
演员(饰 渔民)
/
导演:
钱江
/
王好为
/
陈怀皑
/
主演:
吴海燕
/
蔡明
/
赵联
/
陈强
/
冯恩鹤
/
田冲
/
洪学敏
/
王苏娅
/
张力维
/
李小力
/
播放正片
导赏:
该片在结构上采用“非戏剧化”以及“散文化”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描绘出人物的复杂情感和较为细致的内心世界。
1963年
早春二月
演员(饰 阿荣)
/
导演:
谢铁骊
/
主演:
孙道临
/
谢芳
/
上官云珠
/
高博
/
范雪朋
/
王培
/
刘钊
/
马佳
/
张军
/
黄素影
/
播放正片
导赏:
该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之下的无能为力,也表达出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腾讯网》评)
1961年
洪湖赤卫队
演员(饰 胡子爹)
/
导演:
谢添
/
陈方千
/
徐枫
/
主演:
王玉珍
/
夏奎斌
/
傅凌
/
陈仁萱
/
章继超
/
王正相
/
程学钦
/
刘淑琪
/
周森冠
/
李金梅
/
播放正片
导赏:
本片聚焦于1930年代革命历史战争背景,谱写了一曲反映农村革命斗争的英勇顽强之歌。影片根据同名歌剧改编,采取歌剧和电影相结合的方式,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细腻表达人物心理。影片导演谢添为“北影二谢”之一,独具个人风格,在剧中还饰演张副官一角。影片主演多为原版歌剧演员,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机智英勇的人物形象。影片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悦耳动听,优美抒情,成为经典传唱曲目,流传至今。此外,影片在物资紧缺的60年代拍摄,创作者们克服困难坚持高水准创作,其所体现的艺术家责任与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1959年
林家铺子
演员
/
导演:
水华
/
主演:
谢添
/
马薇
/
韩涛
/
于蓝
/
梁新
/
蔡元元
/
郭秉
/
安然
/
林彬
/
于中义
/
播放正片
导赏:
谢添、于蓝、马薇等人表演精湛,小资产阶级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活,振聋发聩。
1956年
上甘岭
演员(饰 朝鲜人民军李师团长)
/
导演:
林杉
/
沙蒙
/
主演:
徐林格
/
高保成
/
刘磊
/
张亮
/
李树楷
/
刘玉茹
/
白英宽
/
张凤翔
/
田烈
/
张健佑
/
播放正片
导赏:
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插曲《我的祖国》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