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究竟有几层
李振铎
Zhenduo Li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96年
大内密探零零发
制片人
/
导演:
谷德昭
/
周星驰
/
主演:
周星驰
/
刘嘉玲
/
李若彤
/
罗家英
/
张达明
/
李力持
/
刘以达
/
袁祥仁
/
袁信义
/
朱咪咪
/
播放正片
导赏:
周星驰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跨越时间的阻隔,让观众们体会到无厘头喜剧片的魅力。1996年推出的《大内密探零零发》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荒诞的剧情下,是周星驰对正常婚姻生活的期待向往以及对自己事业生涯的自嘲。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周星驰出演武功并不高强但在创造发明上有天赋的宫廷高手“零零发”。影片的故事围绕着“零零发”保卫皇上展开,凭借机智的应变能力和奇妙的发明,“零零发”挫败了秘密组织计划进攻中原的阴谋,获得了皇上的信任。导演在描述“零零发”保卫工作的同时,也对他的家庭生活着墨甚多。周星驰和刘嘉玲饰演的夫妻俨然一对神仙眷侣,不仅情话连绵,和谐的关系更是各种发明创造的积极动力。周星驰在片中情节设置中也借鉴了《奇门遁甲》等作品,重新解构了部分内容,让了解电影的观众们会心一笑。在喜剧桥段的设置上,导演大量运用“反串”,周星驰、李若彤等人的异装造型带来巨大的反差感,令人印象深刻。(编辑:方舟)
喜莲
录音
/
导演:
孙沙
/
主演:
于慧
/
张洪杰
/
吴京安
/
于莉泓
/
姜艳嫱
/
柏青
/
郭柏松
/
雷婷
/
播放正片
导赏:
《喜莲》是导演孙沙拍摄于1996年的乡村题材电影。通过讲述一位年轻农妇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的故事,影片成功塑造了极富力量与魅力的女性形象,将对生活之爱、对未来的热切向往传递至观众心间。影片以幽默、轻松的风格直面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现实问题。人们安于现状,依靠惯性而生存,在懒惰与舒适圈中日复一日地生息。世德一家是传统农村观念的代表,他们的生活贫困潦倒,却依旧为所谓的村长身份沾沾自喜,面对喜莲种辣椒改善生活的提议,他们感到畏惧、胆怯甚至愤怒。而喜莲用全部积蓄换辣椒种子、甚至扒掉祖房改建大棚的举动,则是对传统的反叛、对守旧生活方式的抵抗。影片鲜明地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保守与开放、落后与先进的深层矛盾,却并没有导向压抑,而是以东北式的幽默与乐观精神消解了惆怅,将矛盾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闹剧,东北人的爽利与大大咧咧使他们在任何困苦中都能生出希望来。当观众习惯了在影视中观察那些受苦受难的女性角色时,喜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是让人无比惊喜的。她勤劳朴实、风风火火、敢想敢做,有情绪便表达,有想法便实行,对理想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她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影片刻画了她从一个贤良淑德的农村妇女一步步成长为创业致富的女企业家的过程,她逐渐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和传统的禁锢,拥抱自身轻松充实的女性力量。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发展昭示着时代变化对女性成长的影响,从秋菊到喜莲,从良家妇女到明媚的女企业家,电影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在喜莲质朴的东北口音中,我们又一次齐齐地看向未来。(编辑:铠兰)
1992年
山神
制片人
/
导演:
黄健中
/
主演:
盖丽丽
/
申军谊
/
王馥荔
/
牛犇
/
德力格尔
/
纪军
/
李宝成
/
阴爱国
/
播放正片
导赏:
黄健中导演曾说:“我的每一部影片都贯穿着文化反思,并且在创作中永远不会丢弃这个东西。”继《良家妇女》和《贞女》之后,《山神》成为黄健中导演对于山村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又一力作。在这部影片中,巍峨挺立的陡峭石柱,犹如山神般矗立于天地之间,成为村民们悲欢离合的见证。葱郁繁茂的山林,树叶在微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宛如古老中国悠长历史的低语,诉说着一个充满神秘意味的乡村世界。影片描摹了一个充满原始魅力的山村。在这个世界里,自然不只是背景,更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灵性般的存在,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遗孀翠环、帮工石柱以及英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如同山间缠绕的藤蔓,在岁月的滋养下生长蔓延。翠环对石柱的深情,是一种传统的、默默付出的爱,如同山脚下的溪流,深沉而内敛。石柱对英子的爱,则是青春的、热烈的,像野花般绚烂而夺目。黄健中导演也在这两种情感形式中注入了自己的偏向性,他将最终的幸福赋予了英子,而将承载着传统儒家妇女形象的翠环置于幸福的边缘。不过,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黄健中,对于新旧文化仍然显现出游移和复杂的态度,他最后让翠环成为了拯救和成全两人爱情的“圣母”,对具有传统品格的女性依旧充满敬意。从主题上看,《山神》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也是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石柱苦练绝技采参的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的一场博弈。他对“夫妻参”的追求,既有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也有对自身价值的证明。然而,当八条好汉为了争夺“夫妻参”而短兵相接时,也揭示出了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而山神的存在,似乎是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审视,它就像沉默的造物主般守护着这片山林,也见证着人类的善恶。(编辑:王梓苡)
1989年
开国大典
音效
/
导演:
李前宽
/
肖桂云
/
主演:
古月
/
孙飞虎
/
黄凯
/
邵宏来
/
刘怀正
/
郭法曾
/
路希
/
智一桐
/
叶庆林
/
肖惠芳
/
播放正片
导赏:
《开国大典》是中国影坛著名的“银幕伉俪”李前宽、肖桂云共同执导的作品,也是两人的代表作之一。电影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李前宽、肖桂云积极探索纪实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真实的纪录片和拍摄时假定性营造的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历史中人物的真实情绪和演员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新的一种风格。两者的结合在美学上产生巨大魅力,从而对影片产生了一种升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电影《开国大典》对纪录片和故事片进行了很巧妙的结合,通过加入声音等元素,给珍贵的历史影像赋予了新的意义。”《开国大典》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主创们一改同类题材的处理方法,利用场景造型勾画出历史背景和历史框架,在人物刻画上,摒弃了过去对领袖人物概念化的描写,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性格特点,从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出领袖人物更为贴近普通人的一面。古月、孙飞虎等特型演员正是在这种创作思路中创作出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影片上映后收获了大量好评,并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殊荣。李前宽、肖桂云更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动力,相继执导了《决战之后》《重庆谈判》《金戈铁马》等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为后辈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参考。(编辑:方舟)
1984年
寒夜
布景
/
导演:
阙文
/
主演:
许还山
/
潘虹
/
林默予
/
高飞
/
田冲
/
刘文治
/
刘安泰
/
类型:
爱情
/
剧情
/
导赏:
《寒夜》作为巴金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从1944年动笔到1946年完成,标志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登峰造极。它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以浓重的悲悯情怀和悲剧意识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描绘了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底层小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际遇和坎坷命运。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版《寒夜》在忠实原著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很好地还原了小说的深邃意境,勾勒出凄苦现实的沉重轮廓,同时不忘描绘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刻欢愉,使电影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电影《寒夜》抓住了文学作品的人物精髓,触及和关照人性本质。将汪文宣和母亲的母子情、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情、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情、曾树生和陈主任的地下情等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构筑为人性状态的伦理基础,全景式地展现出人性的各种复杂状态,如爱与恨的纠缠、欲望与伦理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挤压等等。现实世界里的汪文宣,由一位怀揣理想与抱负的知识青年,逐渐沦为了在书局中唯命是从的小职员;在情感世界里,他也从一个勇于拥抱爱情的进步青年,蜕变为了面对复杂情感纠葛时显得无能为力的懦弱丈夫。许还山以其细致沉郁、深刻感人的表演,将汪文宣这个角色的无力感与绝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潘虹饰演的曾树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她是一个爱虚荣、好交际、追求享受的女人,又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爱的新女性。在面对汪母刁钻刻薄的挑剔,丈夫不辨是非的妥协,陈主任死缠烂打的纠缠时,心中那种既想改变现状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将她拖入不自由的深渊。潘虹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曾树生的美丽独立,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摇摆不定和愁苦挣扎。电影《寒夜》的人物台词继承了原著中深沉、复杂的情感基调,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文学性语言,优美凝练,意味深长,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情绪起伏。为精准还原时代背景,除了主角使用普通话外,配角与环境人声均用重庆方言,营造浓厚地域感。语言的差异不仅映射出主角一家因时局动荡而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无助,更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前人们普遍面临的无奈与悲哀,成为了家国命运沉浮的缩影。然而,正如电影序幕中巴金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引言所预示的:这是光明的呼声,它会把白昼给我们唤醒。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终点了。(编辑:明慧)
1983年
甜女
录音
/
导演:
李前宽
/
肖桂云
/
主演:
洪学敏
/
黄小雷
/
尹达
/
任颐
/
郭刚
/
播放正片
导赏:
《甜女》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再现,作为一部知青题材的电影,深刻表现了城乡文化的冲突。虽然多维度的困难与冲突充斥着整个故事,但影片结局仍然带有时代的乐观主义色彩,这也是城乡文化差异与冲突最终达成某种和解的隐喻。洪学敏饰演的女主角甜女,正如其名,温婉、细腻且充满韧性。男主角李华,一个来自东北山区朝鲜族农家的青年,其身份背景与甜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华的单纯、质朴,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构成了他独特的魅力,也深深吸引了甜女。两人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构成了影片的主要矛盾。两人之间存在个人情感的纠葛,实则更多是城乡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微观体现。洪学敏在影片中的表演将甜女从青涩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层次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多年后返乡的场景中,面对母亲,她是那个阔别多年、经历了风雨后更加成熟的女儿;面对李华,她则是从青涩走向沉稳的恋人。这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转换,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个体的成长与蜕变。与许多同类题材电影不同,《甜女》并未落入“负心汉”的俗套,而是以一种更为高尚的情感选择,展现了乡村青年的责任感与牺牲精神。李华因不愿拖累爱人而主动提出分手,这一决定虽令人心痛,却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甜女的爱,伟大而深沉,她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予李华的不仅是陪伴,更是精神上的支撑。这种爱,或许在最痛楚的日子里最为铭心,但生活的现实往往让人不得不面对更为世俗的选择。洪学敏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甜女内心的苦楚与对爱人的怜惜展现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编辑:婧怡)
1982年
仇侣
录音
/
导演:
常甄华
/
主演:
马冠英
/
黄爱玲
/
王保华
/
吴喜千
/
张甲田
/
朱剑平
/
栾福仁
/
宋玉华
/
张贵鑫
/
褚大章
/
播放正片
剧情:
1928年,江西双塔镇。东塔、西塔打冤家,结下世代冤仇。为报杀父之仇,侠女凤妹子奉西塔八仙会之命,和众乡勇偷运武器,在列车上他们遭到乘警查缉,幸遇东塔青年郎中赵泉生帮助,平安脱险。分别时,凤妹子将家传的银项圈送给赵泉生,并邀他西塔相会。 赵泉生为报父仇,从小外出学艺当上郎中,又参加了革命。他奉党的指示回到双塔镇,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他回到东塔,与姐姐玉莲久别重逢,玉莲盼望弟弟去报杀父之仇。赵泉生找到东塔地下党员赵天兴,讲述了自己的使命,赵天兴让他去西塔找独臂老人张万安。他在西塔巧遇凤妹子,并和张万安取得联系。赵泉生得知八仙会要打冤家,便与张万安组织祀堂,鞭炮社工友举行罢工,制止了一场械斗。八仙会大师兄铁拐李对凤妹子垂涎已久,见凤妹子对郎中格外热情,醋意大发。借罢工之机,欲除掉泉生,凤妹子挺身而出,救了泉生。为防止铁拐李再毒手,凤妹子夜送赵泉生回家。竹林中,凤妹子向赵泉生倾吐衷情。她得知赵泉生是杀害父亲的东塔人,而杀害泉生父亲的恰恰是哥哥冬瓜,她痛苦地要回银项圈,挥泪离去。凤妹子和泉生分手后,被八仙会传讯,她据理力争,使众头人无言以对,逼婚的铁拐李也遭到严词拒绝。八仙会头子张果老为干掉赵泉生,设计借刀杀人,函告镇长赵望春说赵泉生是共产党。狡猾的赵望春也向送信人密告了赵泉生的活动地点。 铁拐李和冬瓜准备暗害赵泉生,不料冬瓜被蛇咬伤,事败被抓。铁拐李狼狈逃回西塔,告诉凤妹子赵泉生抓走冬瓜要报父仇,还煽动乡勇到林中械斗。凤妹子赶到古庙,看到泉生正为冬瓜治伤,深为感动,重新燃起爱情之火,并当众戳穿铁拐李的阴谋。革命形势不断发展,赵望春感觉不妙,与八仙会头人密谋反共。泉生也前往西塔组织工农乡友,准备武装暴动,返回时,他遭到铁拐李和乡勇的伏击,危在旦夕。凤妹子闻讯赶到,击毙了乡勇,救出赵泉生,但她在返家途中,被铁拐李捉到团防局。在团防局成立会上,赵望春宣读处死通共分子赵玉莲、冬瓜的告示。 屋内,铁拐李逼迫凤妹子成亲,凤妹子奋力反抗。这时,游击队旋风支队政委许茶英和赵泉生率支队打进镇内,经过激烈的战斗,铁拐李被击毙,众头人全部落网。
1979年
李四光
布景
/
导演:
凌子风
/
主演:
孙道临
/
俞平
/
王铁成
/
冯奇
/
文卜东
/
石冼
/
涂中如
/
蔡安安
/
赵秀丽
/
凌子风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李四光》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原型,通过传记故事的真实性与故事情节的曲折性、生动性的巧妙融会,全面的体现了李四光的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工作奠基人,以科学家享誉全球,他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孙道临在片中担任主演,他的出色演绎为观众呈现了李四光的形象。影片的时长为120分钟,足够观众深入了解李四光的生活和科学探索。《李四光》着意表现主人公的敬业爱国和坚持真理的精神,赋予李四光注定孤独、不为世人理解的个性,把他塑造成一个年轻时醉心于学术,常常冷落家人的书生;中年时被反动派利用和迫害的学者;晚年时满怀爱国激情为共和国再立新功的功臣。影片虽获得文化部最佳影片奖,却是凌子风很不满意的一部作品。他认为这是在“急切工作的心情加之准备不足造成的遗憾”,“沉浸在过于熟悉熟练的那种拍摄影片的‘行动’中”,演员没有选好,“剧本也不够好”,“导演失败了”,“拍得太粗糙”。这部影片的遗憾不能归咎于凌子风,人物传记片要求尊重事实,虚构和演绎的空间很有限,造成了很多关键问题的不可言说。简言之,题材和环境是矛盾的。凌子风身上融合了知识精英与劳动人民的双重特质。他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故事片导演之一、最早获得国际电影奖的导演之一不是偶然的。虽然没有任何仪式化的命名,他的阅历和素质已经决定了他就是“人民”艺术家的代表。凌子风天生的叛逆性格和豪爽气质也无形中有助于他成为一个旧文艺的终结者和新时代文艺形态的开创者。《李四光》这部影片在1979年上映,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李四光的科学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记忆。这部电影由中国著名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和对历史人物的尊重。(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