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海

有片源
1998年
导赏:《世纪之梦》是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由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导演,以三峡工程建设为题,从三峡工程历史的铺排性回溯到人物群像的精彩塑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一世纪工程从梦想到梦圆的全过程,颇具史诗气质与人文关怀。三峡工程凝聚了几代水利科学家的心血,为了生动呈现他们为科学与国家的献身精神,影片塑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老专家陶晋川一生都在研究三峡工程,手握大量有关工程的珍贵资料,但正是本着对项目和人民的负责,他谨慎评估多次后给工程投了反对票。这种严谨治学、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人感佩。赵西陵是一名学者型领导,知人善任,理性冷静,懂管理,会经营,对项目指挥有方,代表着三峡工程中辛劳付出的中坚力量;年轻博士秦时月有理想、有能力,从袖手旁观到纵身一跃,体现出三峡工程在精神价值上对人的感召。影片将个人的故事和心理世界与变幻莫测的巫山云雨、篝火旁的巴山舞等自然风光相串联,使整部作品既具有雄浑豪迈的主基调,又观照了人的价值塑造。本片详细梳理了三峡之梦的历史脉络,具有珍贵的影像文献价值。为讲好三峡工程建设的故事,李前宽、肖桂云二位导演并未被当下的时空所束缚,而是从历任领导人与三峡工程的渊源说起,绵延至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再到国际上对三峡工程的颇多非议,以及竣工当天大江截流成功的经典场面,影片以史诗般的姿态回溯到这一世纪之梦的源头,同时将视点置于当今国际舞台之中,极力丰富了影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维度,用艺术手段呈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编辑:海边淡鼠)
良心
良心

剪辑/

导演:广春兰/
主演:姜武/谢兰/郭柯宇/
播放正片
1996年
导赏:《喜莲》是导演孙沙拍摄于1996年的乡村题材电影。通过讲述一位年轻农妇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的故事,影片成功塑造了极富力量与魅力的女性形象,将对生活之爱、对未来的热切向往传递至观众心间。影片以幽默、轻松的风格直面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现实问题。人们安于现状,依靠惯性而生存,在懒惰与舒适圈中日复一日地生息。世德一家是传统农村观念的代表,他们的生活贫困潦倒,却依旧为所谓的村长身份沾沾自喜,面对喜莲种辣椒改善生活的提议,他们感到畏惧、胆怯甚至愤怒。而喜莲用全部积蓄换辣椒种子、甚至扒掉祖房改建大棚的举动,则是对传统的反叛、对守旧生活方式的抵抗。影片鲜明地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保守与开放、落后与先进的深层矛盾,却并没有导向压抑,而是以东北式的幽默与乐观精神消解了惆怅,将矛盾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闹剧,东北人的爽利与大大咧咧使他们在任何困苦中都能生出希望来。当观众习惯了在影视中观察那些受苦受难的女性角色时,喜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是让人无比惊喜的。她勤劳朴实、风风火火、敢想敢做,有情绪便表达,有想法便实行,对理想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她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影片刻画了她从一个贤良淑德的农村妇女一步步成长为创业致富的女企业家的过程,她逐渐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和传统的禁锢,拥抱自身轻松充实的女性力量。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发展昭示着时代变化对女性成长的影响,从秋菊到喜莲,从良家妇女到明媚的女企业家,电影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在喜莲质朴的东北口音中,我们又一次齐齐地看向未来。(编辑:铠兰)
导赏:《红盖头》的故事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展开,讲述了一段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展现了个人小我在民族大义面前牺牲所绽放出的璀璨人性光辉。影片没有局限于家庭伦理的纠葛,而是巧妙地将小爱与大爱、小我与大义、家与国紧密融合。随着剧情的推进,日寇的侵略日益猖獗,民族危亡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土地,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高凤山、金虎和金豹父子三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心中虽有家庭矛盾的痛苦与挣扎,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最终放下了个人的恩怨情仇,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内心的激烈斗争,他们深知,只有将个人的仇恨和欲望暂时搁置,才能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牺牲小我成就民族大义的伟大精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不同人物性格的塑造立体且分明。红豆作为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位纯真质朴的山村女性,她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却被卷入了家庭纷争和战争的漩涡。在困境中,她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要面对家庭内部的压力,还要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金豹则是一个性格刚烈、勇敢追求爱情的山东汉子,他对红豆的感情真挚而热烈,尽管这种感情违背了伦理道德,但他的勇气和执着令人动容。在民族大义面前,他能够将个人情感深埋心底,为了保卫家乡奋勇杀敌,体现出了一个男人的担当和责任感。金虎则代表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准则,他的愤怒和决绝源于对家庭尊严的维护,但在国家危难关头,他也能以大局为重,与弟弟并肩作战。影片《红盖头》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演员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在战争的残酷考验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让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和平,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牺牲的人们。
1995年
导赏:《七七事变》再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继九一八事变后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挑起了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由此开始了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这部历史题材作品由善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著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执导,也是继《开国大典》《大决战》《重庆谈判》后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推出的一部鸿篇巨制。影片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的同时,生动的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这场抗击日寇的正义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抗日英雄,影片凸出表现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宋哲元在这场战争中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例如佟麟阁死后尸体送回,白发苍苍的父亲把自己的棺材让给儿子,并说儿子死得值得;赵登禹与母亲绝别时,母亲赠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宋哲元的母亲怒摔花瓶这些细节的设置使民族英雄的形象更丰满、鲜活,也使人们领悟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力量。李前宽、肖桂云夫妇站在历史的角度,在述说事件的同时,全用全景式的结构把视角伸向相关的各个层面,达到史诗般的艺术效果。导演巧妙运用隐喻等表现手法,将卢沟桥上的石狮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昭示出中华民族是醒来的雄狮,正义战争一定会胜利,日本侵略者一定会灭亡。影片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也成为李前宽、肖桂云导演生涯的代表作。(编辑:方舟)
导赏:《金戈铁马》再现了王震将军率领第一兵团“南下北返”的征程。该片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展现历史变迁、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的史诗巨作。影片紧扣“南下北返”和“解放大西北”的主题,通过王震将军的英勇指挥和智勇双全的决策,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大反攻态势。影片以王震将军与国民党将领刘勘的智勇较量为主线,穿插了王震将军与毛泽东主席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善用,从而突出了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历史与未来的深刻主题。摄影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远景镜头,将军在戈壁并排骑马穿越尘烟的大远景镜头、战马嘶鸣骐骥一跃的仰视镜头、战士们在寒风凌冽的雪山迎风前行的景深镜头,无不展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同时,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将王震将军的决策过程与战场上的激烈战斗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力求真实,通过精心设计的爆破效果、逼真的战斗场景、伤员们的真实妆照,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此外,影片在展现战争场面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战士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现战士们在战斗中的相互扶持,在困难面前的坚韧不拔以及在胜利后的喜悦与自豪,传达了战士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也使得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总之,《金戈铁马》是一部集历史、战争、英雄、情感于一体的优秀影片。通过对王震将军及其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的深情讲述,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同时也传达了和平与正义的价值观。(编辑:王斯笳)
1993年
1990年
导赏:《大城市1990》是根据作家孙力、余小惠的小说《都市风流》改编而成的改革题材影片。影片从多个角度出发,围绕某北方大城市在城市环境改造中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展现了人们在改革中的思想碰撞和精神升华。导演孙沙用记实的手法展示了市长阎鸿唤带领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起改造城市的画面,塑造出了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形象,起到很好的正面宣传作用。在《大城市1990》中,导演更为关注具象的人在改革中表现出的自身价值,着眼于把人和事刻画的更为丰富。其中,高伯年作为一个老党员的新典型形象,其人格力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当一个从枪林弹雨的磨砺考验中过来的老干部,面对在谣言和偏见的干扰、冲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年轻市长说出了“不要紧,不要紧,我来作你的后盾”时,无疑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感染力。片中的一些剧情设定也极富感染力,迎合了当时社会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机关干部宿舍楼让给搬迁户的情节,新任市长阎鸿唤要求领导干部起到表率作用率先腾退住房,一些干部子弟则用各种理由拖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成为了最大的阻力。而阎鸿唤则表现出了负责任的领导干部的魄力,通过上门谈话、安排领导对家属调解、媒体现场采访曝光、警方协助强制执行等形式解决了风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1991年举行的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仪式中,《大城市1990》也凭借紧扣时代脉搏的命题荣获特别影片奖和最佳美术奖,饰演高伯年的演员赵凡则荣获最佳男配角提名。(编辑:刘方舟)
1986年
导赏:《逃犯》是一部由李前宽和肖桂云联合执导的中国大陆剧情电影,于1986年上映。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影片主要讲述了青年辛大力因虐待继母而走上犯罪道路,在关押期间乘隙逃跑,最终在社会中找到自我救赎的故事。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辛大力的逃亡之路,不仅是个人的自我救赎之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逃亡过程中,辛大力遇到了裁缝师傅和周小芸等人物,他们的出现为辛大力的人生带来了新的转机。裁缝师傅的收留和教导,让辛大力在心灵上得到了重生,而与周小芸的合作,则让他在事业和人生上找到了新的方向。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导演通过辛大力的逃亡经历,展现了他从一个犯罪者到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内心挣扎逐渐实现的。影片中,辛大力在浣云镇当裁缝时,偶然接待了一位丢了存折的顾客,没想到她就是周小芸。周小芸的出现,不仅为辛大力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为周小芸的服装厂设计了一批新款衣服,帮助厂里起死回生。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辛大力的才华和善良,也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亮点。赵君饰演的辛大力,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辛大力从迷茫到坚定,从逃避到面对的心路历程。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同样值得称道。导演通过写实的拍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风貌。无论是辛大力逃亡时的荒凉乡村,还是他在浣云镇的裁缝铺,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影片的色彩运用也十分考究,既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逃犯》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它不仅讲述了一个逃犯的救赎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光辉。影片通过辛大力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人生多么艰难,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编辑:赵敏)
1983年
导赏:当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便诞生了京剧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京剧电影《火焰山》以电影特有的方式延展了这部京剧大戏的表现空间。《火焰山》这部神话戏曲片,其改编自吉林省京剧团演出的传统京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从舞台到银幕并非是一次简单的艺术移植,而是一次艺术的再创造。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表现,将这一经典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在这部电影中,特效的运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尤其是在80年代特效技术并不完善的时代中,如此高完成度的特技已经足够震撼人心。特技镜头占据了全片镜头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电影中,火焰山的场景不再是舞台上通过八个扮成“火人”的演员舞动红旗的象征性表现,而是通过电影特效的加持,变得更加真实、生动和震撼人心。菩萨出场的特效,孙悟空与牛魔王、铁扇公主打斗的特效等,都以墨重彩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神奇瑰丽、摇曳多姿的西游神话世界。与舞台上的《火焰山》相比,银幕上的《火焰山》在表现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电影通过融合戏曲片的写意手法与故事片的写实手法,借助于电影特技的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戏曲艺术在表现方式上的虚拟性、假定性以及舞台空间的限制。在电影中,那些原本在舞台上无法直接表现的神话场景得以具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火焰山》整体上呈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视觉效果,但有的情节中戏剧冲突的解决较为仓促。例如在结尾部分以观音菩萨突然降临解决了戏剧冲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情感层次与深度。倘若可以将众人在极端情境下选择的艰难过程展现出来,故事将更加细腻与完整。(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