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2024年
导赏:电影《大场面》融合了灾难类型与喜剧元素,影片的八位主要演员都来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映前,这部作品被看做是喜人的“毕业礼”,也是属于他们真正的高光“名场面”。主演滕哲曾感性地说,“希望我们能通过一部部小成本电影让大家看到喜剧的希望,上一代有沈腾、黄渤老师,我们也没有倒下,每个人都在前进,我们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大场面’。”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永刚的电影《浪淘沙》中,警察与贼就被抛到荒岛这一绝境之中,极端情景极易成为人性的试验场,因而把影片导向形而上的哲学表达之中。2018年的电影《一出好戏》也曾将绝境作为复杂人性的透视镜,在电影《大场面》中,主人公们同样被放置于极端绝境之中,“踩雷”这一设定充满了荒诞色彩,导演利用这一极端情境,构建了一个现实生活的隐喻。地雷不仅象征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也是人性中那些被压抑的善恶、恐惧与勇气的触发器。影片中,林东作为一位顶流巨星,原本享受着无上的荣耀与光环,但“踩雷”事件却让他瞬间从云端跌落至谷底,面临着生死未卜的境地。影片通过“踩雷”事件,以群戏映射职场中复杂的人性侧面。在剧组这个微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不同选择。面对危机,职场老油条制片老马、导演孙满堂等人纷纷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频出损招;而录音师乐乐、副导演石榴等人则选择了隔岸观火,生怕被牵连。这种职场生态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自私与冷漠。特别是老马和孙满堂等人在林东踩雷后的反应,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试图推卸责任、撇清关系。只有替身演员强子挺身而出,替林东承担这份危险。强子作为一个身处底层却心怀壮志的小人物,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拯救林东。影片的结尾处,随着地雷被成功拆除,强子与林东等人都得以幸存。然而,这次事件却给每个人的生命都留下了烙印。林东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态度,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而强子则通过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他们以及其他剧组成员都将带着这次事件的记忆,带着不同的滋味,继续前行在职场的道路上。(编辑:王梓苡)
2023年
导赏:《银河写手》讲述了两个编剧所经历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和影视圈现象。影片以自嘲及调侃的笔触,展现了编剧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惑、自我怀疑以及最终的坚持与重生。作为一部以编剧为主角的“元电影”,《银河写手》巧妙地融入了影迷文化,如《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角色的台词等,这些梗的植入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也让影迷们倍感亲切。片中虚幻与现实的边界似乎被模糊。故事发生在了北京常营地区,对于熟悉这一带的人很清楚,北京影视行业相关从业者,大多数都住在,或者住过这一带。这个地方既是一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地方,也充满了竞争与压力。片中最“神来之笔”的一段,是两位导演试图用一段“三分钟讲述电影”的方式,让短视频中的常客——小美小帅“调侃”了“节拍器”,一种编剧方法。即便如此,正如同电影里的台词那样,“每个编剧都努力地让自己的故事去遵循节拍器。”面对制片人与文学策划基于市场洞察与既定规则的频繁修订指令,电影主角张了一选择了缄默以对,仿佛是在无声地抵抗这股外部力量的侵扰。当孙谈不解地询问他为何总是沉默不语时,张了一的回答透露出一种无奈的妥协:“这是为了项目能够顺利推进。”这一幕不仅是张了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也是对所有怀揣电影梦想的创作者在商业化浪潮中迷失方向的隐喻。那些曾让迷影群体顶礼膜拜的电影创意,如今却不得不屈从于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其创作灵魂被逐步剥离,由创作者手中的珍宝变为市场操控下的商品。在制片人与文学策划的眼中,未经市场验证、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创意,似乎天然地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观念,无疑是对电影艺术多样性的一种扼杀,它将张了一、孙谈等无数默默无闻编剧的梦想与热情,置于了被忽视与低估的境地。影片所传递的积极信息,正是为迷影群体所憧憬的解决之道:张了一和孙谈和解,再次共同踏上了一段充满赤忱与热爱的旅程。这段旅程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坚守,更是对电影艺术纯粹性的一次深情告白,它超越了市场的束缚,彰显了创作者对电影之爱的纯粹与执着,为所有在商业化浪潮中挣扎的电影人点亮了一盏明灯。(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