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高峰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9年
港珠澳大桥
艺术指导
/
导演:
闫东
/
主演:
李立宏
/
路嘉欣
/
播放正片
剧情:
本片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 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表现了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大桥项目涉及水文、地质、白海豚、防台风和满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复杂的建设难题,并将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
2014年
绣春刀
出品人
/
导演:
路阳
/
主演:
张震
/
刘诗诗
/
王千源
/
李东学
/
聂远
/
朱丹
/
金士杰
/
周一围
/
叶青
/
叶项明
/
播放正片
导赏:
锦衣卫型男三兄弟击杀阉党震朝纲。
2013年
大明劫
出品人
/
导演:
王竞
/
主演:
冯远征
/
冯波
/
余少群
/
杨旸
/
马精武
/
胡晓光
/
钱学格
/
司源
/
孙强
/
江昊桐
/
播放正片
导赏:
《大明劫》对明末名医吴又可的事迹进行改编,再现了他直面瘟疫,摒弃前人的固有观念,根据临床经验救助病人,最终完成了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温疫论》的过程,对中国中医历史和明末历史进行了高还原度影像的补充。影片以崇祯年间孙传庭和李自成的对战作为故事主线,再现了明朝即将覆亡前的混乱景象,在描述明末遍及中国南北的大瘟疫过程中,加入名医的情节,使吴又可和孙传庭两位历史人物时隔百年在银幕上有了生命轨迹的交互。片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与明军对战的场面效果逼真,规模宏大,在服装和道具方面贴近史实,被影迷们奉为经典。其中,明军杀害百姓以人头冒领军功、为阻止疫情蔓延烧死患病士兵等情节的设定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对明末军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冯远征等演技派演员的加入为电影增添不少看点,再现了吴又可心怀家国,行医救人的高尚情操。影片获得的高口碑也让行业认识到了小成本古装战争片带来的魅力。
2012年
柳如是
导演
/
导演:
吴琦
/
高峰
/
主演:
万茜
/
秦汉
/
冯绍峰
/
凌峰
/
播放正片
剧情:
才女柳如是与文人钱谦益的爱情传奇流传了几百年。 柳如是(万茜 饰)是青楼的头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主张男女平等,关心家国大事。而在政治风波中历尽尔虞我诈的钱谦益(秦汉 饰),身心疲惫,纵情诗酒却又心怀社稷。机缘凑巧,他们以诗为媒,惺惺相惜,因为互相欣赏走到了 一起。然 而,山雨欲来风满楼,巨大的变故随之而来,一个朝代眼看就要沦亡。面临改朝换代,因观察历史的角度不同,钱、柳两人对时局的看法发生分歧,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一个远去北京做了清廷的官员,一个南下去追寻抗清的南明军队。繁华过尽,他们又破镜重圆,在红豆山庄过着普通平淡的田园生活。
2011年
中国三峡
出品人
/
导演:
杨书华
/
播放正片
导赏: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是全球首部全景式反映三峡工程的官方电影。在题材把握上,做到了“做足精、气、神,把好五个度”。精:即是精心策划、精心摄制、打造精品。气:就是以治水文明为底气、展民族工程之大气、扬中华儿女志气。神:就是要展现决策者的民主科学精神、建设者们的创新奋斗精神、百万移民的奉献协作精神。五个度:就是人文高度、哲学深度、客观角度、公正尺度、大国气度。该片从“水与人类文明”的人文高度,和“治水与治国”的哲学深度,以及“人水关系”的客观角度,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解读三峡工程这一人类“治水兴利”的伟大创举。影片选择了以灾难片的表现手法,再现长江洪灾的惨景;以此凸现是长江水患和百姓安危迫使中国不得不选择修建三峡工程,这种核心动因和价值取向一直作为背景线索贯穿剧本的始末。影片以史诗电影的基调,采用叙事与政论相结合的手法,在文献性和史诗感的底蕴上追求大气、唯美、厚重的风格。并以电影所独具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获得一种心灵的震撼。本片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流域人口最多的大江——长江,以简约的笔墨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跨越时空五千年,将长江带给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浩荡恩泽和历朝历代反复重演的水患灾难,刻画得入木三 分。讲水之利,讲得情理交融,畅快淋漓;讲水之害,讲得泪湿衫巾,不堪回首;讲三峡大坝的千秋伟业,讲得精神振奋,荡气回肠。该片不愧为气势恢宏、大雅大美的精品力作。
变暖的地球
出品人
/
导演:
柯仲华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变暖的地球》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历时三年、投资600万,精心拍摄制作的一部关于地球变暖的科普大片,这也是中国首部有关气候变化的大型科普电影。影片以一种非常细致、精彩的记录讲述了一个地球变暖与人类生存的故事。 影片在叙述结构上选取了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并加入适当的评论,在评述结合中又提出人性化的表述以及人文关怀,使科普影片带有思辨的思想和人文的气息,这是一种新的开拓。在主旨上,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用大量真实的记录,从现象到原理,阐述了地球变暖带来的种种危害。影片采用了提问以及“地球变暖的力量”这种比喻方式作为故事的递进以及转场,对地球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况和成因做了层层剖析,进一步阐明了地球变暖的原因。这不仅有力回应了坊间对地球变暖的质疑声音,也是同类科普大片中对地球变暖原因的首度完整解析。电影将内容以多维度的角度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影片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人类使用化石能源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状况。在这种铺垫下,影片讲述了人类为应对地球变暖而采取的行动。同时,影片还穿插讲述了人类不采取行动可能带来的冰期灾难后果,引发人们反思。 在视觉效果方面,影片克服了极地、高原、远海、荒漠、台风、冰雪等恶劣条件下的拍摄困难,力求做到最真实的还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地球变暖的景象,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采用大量逼真的三维动画,展示了科学原理以及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这种仿真式的动画,为科普节目在影像表达上获得了突破。影片也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影片《变暖的地球》具有很大的现实和教育意义。它不仅可以引导中国公众全方位了解地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倡导采取节能环保的日常行动,更向全世界阐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的重视、对气候变暖的关注,表达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并将进一步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编辑:王晶)
2009年
决战太原
出品人
/
导演:
郝蕴
/
孙莉
/
类型:
战争
/
历史
/
纪录
/
导赏:
《决战太原》讲述了解放战争史上那段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决战太原》是纪录片大概念中的文献片。所谓文献片,它要求和通常的纪录片相比,更具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这样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文献片整体内容的久远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基本属性,注定了因为历史的不完整记录带来的画面缺失,这是摆在摄影师面前最大的难题。“太原战役”本身,是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影片《决战太原》需要表述六十年前的那场战役,进而表达战役本身的重要、惨烈,以及它对于全国解放的意义,甚至通过半个多世纪后的事件,进一步表达战争的残酷。导演意图在运用历史资料揭秘“太原战役”惨烈进程的同时,观照大决战中个体的选择,观照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呈现出一种人性在战争中或执著、或艰难、或无奈的选择,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体现人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2006年
又见梅兰芳
出品人
/
导演:
蓝冰
/
叶晶
/
主演:
李胜素
/
梅葆玖
/
魏海敏
/
胡文阁
/
张晶
/
尚伟
/
张馨月
/
滕洛莹
/
播放正片
导赏:
纪录电影《又见梅兰芳》调动了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资料库中所有关于梅兰芳的影片素材,汇集梅兰芳生前留在世界各地纪录他生活和舞台艺术的影像资料;追随他生前的足迹,用35MM彩色胶片及先进的摄影手段拍摄。在他住过的老房子里,展示他留下的珍贵文物。在他演出过的舞台上,在他访问过的国家和城市中,透过岁月的浮尘,探寻梅兰芳留下的印迹。本片还纪录了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也是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人-梅葆玖先生对父亲的深情回忆,让今天的人们从这位七十岁老人的艺术和生活中,从他讲述的历史中走近大师梅兰芳。本片还着力关注梅派艺术在二十一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特别邀请梅派弟子重新演绎梅派的经典剧目片断穿插在影片中,以展现梅派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传统的人物纪录片往往以人物的命运为线索,人物的生活道路可以说是纪录片故事发展的筋骨。而影片《又见梅兰芳》却以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也是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人——梅葆玖先生对父亲的深情回忆为线索,让今天的人们从这位七十岁老人的艺术和生活中,从他的情感独白中渐渐走近大师。作为纪录电影,《又见梅兰芳》摒弃了纪录片常用的采访形式,在影片中,梅葆玖先生并不像一个接受采访的老者,絮絮地向观众讲述父亲的生活片断,而是像一位静静回忆过往的老人,安静地坐在剧院里,看着眼前熟悉的舞台,记忆随着影像与声音如潮水般蔓延开来。有媒体这样评价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电影,它不是标准的纪录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片,不是歌舞片、戏曲片、故事片……,但影片所呈现的观念、视角、内涵,以及在流动的光影中所流露的美,又让你不自觉地忽略它本该属于什么样的类型,而全然跟随电影本身去探访一位大师的艺术与人生,并进而领略到属于观者本身的那种触动—关于美的触动,艺术的触动,情感的触动。“在梅先生去世45周年后,《又见梅兰芳》想用光影去纪录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已经的确难以实现,因此,影片的作者只能另辟蹊径,使用了一种以追忆为主的方式去重现当年梅兰芳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