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Dan Liu

2024年
导赏:《我们一起摇太阳》是韩延导演“生命三部曲”的终章,与前作《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同属于疾病题材,讲述的是尿毒症患者和肿瘤患者两人相爱相惜、互相救赎的故事。在疾病题材电影中,疾病常常与身体、感官紧密相连,疾病的出现伴随的是身体状态的改变与感官的共振,在影片中,身为尿毒症患者的凌敏所展现的是蜡黄的脸、干裂的嘴唇和千疮百孔的手臂,肿瘤患者吕途头发凌乱、面容瘦削,着装不修边幅,疾病通过人物的身体肌理和身体能量传达出来,使其与感官共振,在影片内部则表现为患者自身的痛苦与不易,家人的爱惜与旁人的鄙夷,在影片外部则表现为观众产生情动,患者的透析过程与病痛感觉移植到自己身上,产生感官层面上的共鸣。而疾病题材的影片,往往所聚焦的都是与疾病共存的生命体验,疾病除了身体痛感之外还具有社会隐喻,它将患者放逐到社会的边缘地带,常常被视作不详与威胁,在影片中表现为凌敏参加好友的婚礼时,好友为她准备的洁白袖套用来遮蔽手臂上的针孔,当中介来到凌敏的房子时,劝诫她将药品放起来,否则会让“看房者”认为风水不好,这样的社会偏见让疾病患者愈加受挫,疾病的隐性表征泯灭了人物的主体性,让人物愈加处于被孤立的状态。《我们一起摇太阳》在疾病题材现实主义的外观之下包裹的是浪漫主义的内核,对现实疾苦采用了浪漫解法,通过两位同病相怜的男女相遇消解疾病的重击,这在韩延导演的创作中是一以贯之的手法,《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同样采用的是疾病加爱情的结构,用人物情感状态的浪漫减轻身体状态的痛苦,让患者的精神得到治愈,通过谱写“爱情神话”让观众的心理得到疗愈。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强调不美化不夸张现实,大量手持镜头的使用加强了影片的纪实感,遵循“电影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还原重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和真实质感,挖掘人物深处最本质、最本真的情感,日常性与生活性的营造夯实了痛苦与幸福的情绪,从而使得对原著圆满结局的保留这一选择强化了导演生命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对疾病与生命的体悟感染着大众,告诉观众即使没有“再来一瓶”的运气,也要有再来一次的勇气。(编辑:张苏慧)
导赏:《祝你幸福!》是一部反映现代人婚育观念、家庭责任与个人选择冲突的佳作。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故事,《祝你幸福!》更侧重于对人性和命运无情现实时的思考。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代都市,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孤独的社会环境。影片将离婚冷静期、代孕伦理、失独家庭等社会热点问题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现代生活场域。影片选择了这些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议题,讨论人在面对生活重压和人生选择时的复杂心境与挣扎。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三个失独家庭展开,他们因共同的悲剧——失去挚爱的孩子而命运相连。为了寻求一丝慰藉,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陷入相爱相杀的境地,只为争取到逝者留下的象征重生希望的胚胎。虽然胚胎只是一个尚未成形的生命象征,但已然成为了他们心中唯一的希望,似乎只要抓住它,就能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在这一极具戏剧张力的故事设定里,展现生命的意义、亲情的价值以及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多面性。影片中,三位母亲的形象塑造尤为鲜明,她们各自代表了面对失去孩子后的不同心理状态:宋佳饰演的白慧,深陷自责与自我惩罚的泥潭,她的每一个举动都透露出对过去的无尽悔恨;吴玉芳饰演的婆婆,则选择了逃避现实,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用往昔的温暖麻痹自己;而吴越饰演的岳母,则将满腔的愤怒与悲痛转化为对他人的恨意,这份恨意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却也让她在情感的深渊中越陷越深。这三位母亲的形象,映照出现代人在面对巨大人生变故时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中那些复杂的情感波动,引发观众对于生命伦理、道德边界以及幸福本质的思考。(编辑:婧怡)
2023年
导赏:《乘船而去》这是一部具有中国山水诗画意象的电影作品,人与环境共享空间,人的情感流动和环境氛围的流变水乳交融,相互映衬,整部影片的调色都呈现出一种灰蒙蒙的蓝绿色调,仿佛可以闻得到江南潮湿、黏腻、裹着泥土苔藓味的空气,空间质感塑造很细腻,率先打开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将其带入一个江南小镇的生活氛围之中。“船”是与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意象,在以外婆为代表的水乡人家的生命里,它有着实际的效用,那便是载着他们出生、结婚,继而生存、生活,除了这一营造江南生活实感的作用之外,“船”又有着象征的深意,它是人生长河中生命寄寓的载体,是连接故土老人与漂泊儿女的亲情纽带,在影片最后的超现实片段中,在明媚的心灵风景中,载着外婆抵达彼岸的一方空间。导演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创造了“船”这一内涵丰富的意象,在故事中找到数个精准落点,将外婆周瑾、大女儿念真、小儿子念清、外孙阿涛等这个家中每个人之间的,这群人和这片土地之间的的情感关系通过隐喻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影片叙事质朴平实,情感表达温柔克制,就像江南静静流淌在房屋之间的小河,容纳着很多东西,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大真切,推动影片故事线发展的一个重要悬念是关于老太太周瑾的过去,但影片没有使用过多戏剧性的冲突悬念来直接呈现其残忍不堪的一面,强调痛感,煽动观众的情绪,而是在人物的只言片语间留下痕迹,交由观众来拼凑和揣度,这样略带模糊和距离的视角同样也是晚辈苏念真和苏念清的观察视角,无法全然感同身受但却可以看见,这或许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更深切的自我体认和更敏锐的通感,影片通过代际关系的矛盾来展现城市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征之下思乡之情的无处安放,更具体地描摹出了人在环境之中那些复杂的难以名状的陌生而又熟悉的感受。此外,影片还设置和很多组互文的人物关系,来探讨选择,其中最直观最当下的选择就是关于母亲的绝症,要怎么治、在哪里治,更深刻的一层就是带出不同代际的不同人生选择分歧,同一代人的不同选择分歧,同一个人的自我选择分歧,每时每刻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选择,又似乎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有取舍。导演选择了克制的表达方式、丰富且不断变动的叙事视角,最终使得在爱、家和死亡这些母题的探讨上没有表达过分的偏好和取向,更多只是客观的呈现,呈现人面对选择的困惑和迷茫,呈现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感受。(编辑:许雨婵)
导赏:《这么多年》是青春文学作家八月长安振华宇宙”系列小说的最终章。从《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到《最好的我们》,都被陆续搬上大银幕。《这么多年》与其他几部不同的是,影片更多地涉及到重男轻女、城镇差距等社会议题,而浪漫的爱情底色是阴郁的原生家庭。片中孙千饰演的陈见夏从小成绩就好,靠自己的努力从小县城考到了省城最好的振华中学,但是由于父母的重男轻女,她在家中不但得不到任何关爱,反而还被要求牺牲自己的未来、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小伟。偏心的妈妈、沉默的爸爸、不懂事的弟弟,如此压抑的家庭环境让陈见夏无法喘息。在最敏感的青春岁月中,她邂逅了不一样的富二代李燃。因多次出演“阳光学霸”而被观众熟知的张新成突破演技的边界,饰演叛逆不羁的富二代李燃。从“学霸”到“校霸”,张新成的表演不但毫无违和感,还尽显了李燃顽劣外表下那颗温柔的心。影片整体上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谋篇布局,交叉叙事的真正着力点在于青年男女的情感成长和自我完善。片中男女主角成年后的重逢,并不像许多传统的爱情片或青春励志片那样,在人生的巅峰时刻童话般再次相遇。相反,他们在各自人生较为困顿的时刻再次相遇。十几年前,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但十几年后时间对了,他们巧遇并走到了一起,而促使这段爱情能够圆满的其实是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成熟。李燃从一个吊儿郎当,只能依靠父亲金钱解决问题的冲动青年,到后来逐渐稳重,不再担心陈见夏有一天会离开他;陈见夏也逐渐摆脱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局促和畏缩,变成了游刃有余的大人,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感情。唯一不变的是对彼此的选择和爱,爱也成了指引他们自我救赎的光芒。(编辑:明慧)
导赏:在当今文艺片已深深镌刻于时代语境之中的背景下,导演张律独树一帜。电影《白塔之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探讨,在缓慢而平和的节奏中,勾勒出一个融合了空间地理的细腻叙事框架。中年美食博主谷文通仿佛被北京这座“四九城”的深厚情感脉络紧紧缠绕,难以自拔。他漫步于规整的胡同深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青石板路上,回响着岁月的低语,同时也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穿梭,感受着城市的脉动。北京,对谷文通而言,既是父亲谷运来情感失落与伦理纠葛的舞台,也是他个人情感迷茫与离散感受的温床。谷文通与失联多年的父亲古运来的和解之路是影片的一条主线。古运来曾因“伸手”猥亵妇女而身败名裂,为了保全妻子和子女的名声,他选择了独自隐去。这一在谷运来看来并不真实的事件不仅成为了谷文通心中难以拔除的生命之刺,也让他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和怨恨。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逐渐发现,古运来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情感和无奈。他与谷文通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最终实现了父子之间的和解与理解。谷文通与欧阳文慧,这两位各自在人生旅途中徘徊的灵魂,都是北京这座庞大城市中渺小却真实的存在。导演张律巧妙地通过他们的身份与境遇,与北京这一独特的地理空间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重新定义了北京在个体记忆中的情感色彩,更深刻挖掘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与自我追寻。这样的处理,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北京这座城市以及中年人生的复杂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共鸣。那首被重新演绎、融入悲情色彩的《北京欢迎你》,其旋律与京味十足的苦闷交织,已远远超越了歌曲本身的欢迎之意,转而成为中年群体面对生活困境时共有的焦虑与愁绪的共鸣。这一刻,“北京,中年,欢迎你”的组合,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层层累积,最终爆发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弦。(编辑:明慧)
2021年
导赏:《盛夏未来》是一部青春题材影片,围绕着高三复读生陈辰和郑宇星的“假扮情侣”生活展开,同时又将多条情感支线进行交织,讲述了陈辰父母之间的婚姻问题、陈辰与母亲之间的情感问题和郑宇星与MING之间的情感纠葛等,有别于以往专注讲述校园疼痛恋爱的青春怀旧影片,该片融合了现实主义,以当下的视角讲述“真实”青春,借青春片外壳探讨深刻的家庭问题,呈现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母女关系在影片中形成了一组镜像关系,母亲对婚姻破裂的隐瞒,陈辰对不完整家庭真相的自我报复,母女二人逃避的心态反映出二人相似的行为模式,“假夫妻”与“假情侣”分别代表着对彼此的束缚与反抗,也表达着对自身的不满,互文的镜像关系使得彼此从对方身上映照出自己的本真模样,在持续的对话与较量中面对现实,最终使情感发生转变并达至和解。影片的共时性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使之成为一部聚焦Z世代、献给“00后”的青春片。影片中充满了数字时代的青春符号,如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电子音乐、电音节等,这些符号不仅构建了人物行动的情境与逻辑,也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特点。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在影片中的出现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陈辰妈妈对老王的拉黑和屏蔽、陈辰与郑星宇的抖音官宣,反映出现代通讯技术对恋爱关系的重塑。而电子音乐在影片中扮演了情感表达的媒介角色,通过不同电子音乐的作品,传递了角色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例如郑星宇将《拥抱》和《Moments》两首歌曲混在一起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陈辰,代表了两个之间更近一步的情感关系,同样,电子音乐也成为陈辰和郑星宇青春期自我探索与成长的符号,在音乐的演奏中诉说着理想。因此,数字时代的媒介符号敏锐地捕捉到Z世代青年的内心世界,为青春片的类型书写提供了全新的叙述形式。(编辑:州文)
2015年
导赏:影片的主创的本意显然不是讨论这个连环案件,片中强调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的荒谬和蒙昧的青春,而观众如果能够着迷,也是年代感营造成功。高大丰满成熟美丽的张雪是生是死,成了片中唯一悬念,而她和曲靖之间不像有什么亲密友情,更像是青春的分岔路口,一条通向平庸的成熟,另一条则是神秘的中止或死亡。导演非科班出身,作为处女作而言无疑凸显了天赋。影片没有匠气,充满着少女的灵动气息。从表面上来看,《黑处有什么》套用了2010年以来盛行的“怀旧青春”的类型外壳,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国营工厂家属区里所发生的青春故事。该片引入了听流行音乐、烫时髦发型、看港台电影、谈校园恋爱等怀旧感十足的文化符号,但在深层上,消解了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美化旧日时光的倾向,代之以基于女性主义立场的重审性别/时代创痛的意图。概括地说,在诸多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怀旧青春”中,十几、二十年前的青春岁月常常被展示为一个前市场化的纯真年代,唯有在这样的年代才能找到真正的“浪漫爱情”,以及更大范围的单纯世界。但是,基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男性立场来看,展开这样一场怀旧的目的却不在于对当下进行否定,而在于对“怀旧青春”中的现代男性主体而言,个体与秩序的融合过程,其实就是“情感力比多”转化为“事业力比多”的过程。因此,有能力在前市场时代经历“浪漫爱情”,就有能力在市场时代收获并安享世俗成功。相比之下,《黑处有什么》的犀利之处恰恰在于,它以一种举重若轻的荒诞风格向我们揭示:“怀旧青春”对于前市场时代的美好想象不过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自我赋权的幻觉。如果从女性的视角来看,不仅“单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而且“浪漫爱情”的真实性也颇为可疑。事实上,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框架同样是高度父权性的,同样包含着许多对女性主体性进行压制的因素;而在计划经济体制衰落的特殊历史时期,女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乃至恶意就更为巨大。由此,曲靖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一种“反成长”的过程,或者说,她的“反成长”其实恰是一种女性意义上的“成长”。在影片最后的场景中,曲靖一个人在高高的草丛中行走——此前,她刚刚收到一张印着椰子树的明信片,似乎是寄自此前一直向往海南的张雪——结合上下文来看,笔者愿意把这个充满开放意味的结尾理解为,曲靖将继续在父权制的密丛中探索出路,因为她已经感受到了某种“突围”的可能。(编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