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生

有片源
2009年
导赏:影片《邓稼先》以人物情感为主线,以中国研制“两弹”事件为支撑,在人物影片的创作中独辟蹊径,代表了今后中国人物电影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邓稼先》通过人物塑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生命价值和牺牲精神。尤其是邓稼先从地上转入“地下”的工作状态令人感动。影片体现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在当前特别有现实意义。电影从中国研制核武器入手,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所说,写邓稼先,实际上是写那一代知识分子,写一代曾经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人,不仅具有纪念意义,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对今天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则更具重要意义。作为一部传记片,该片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艺术主旨,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取得了突破。影片不懈地追求历史的质感,将邓稼先的命运交融于历史,张扬出一种历史的悲壮情怀。该片以其细致而抒情的笔触,诗化了一个科学家的强国之梦,诗化了他的人格力量、人格尊严和人格魅力,这在我们过去的一些传记片里显然是并不多见的。该片在历史回溯与当代意义的交叉坐标系中确定叙事主题,不强制人们接受邓稼先以及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而是朴实地呈现他的生活和生命过程,让当代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分辨影片的主题意义。在叙事时有意规避主旋律电影常有的宏大场面或者煽情场景,在最该渲染的时候,不表面化地宣泄激情。该片以大量篇幅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情感生活,邓稼先与妻子儿女、同事朋友,特别是他与杨振宁的情感交流,构成了影片的主体场景,这也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编辑:大陆)
2007年
导赏:“香巴拉”是藏语“天堂”之义,电影《香巴拉信使》讲述了在天堂般美丽的四川凉山,一位如同天使般的邮差的故事。本片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四川凉山资深邮差王顺友为创作原型,以质朴而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信使王大河这一艺术形象:他昼夜赶路,拉着马尾巴冲过泥石流,千里迢迢捎来花椒籽,让村民有了致富的希望;向深山村民传达政府免费白内障手术的消息,见证时代的进步;更为动人的是,王大河不畏乡俗,鼓励小姑娘王雨生不要听命父母、早早嫁人,并护送她到省城上大学……导演以恬淡朴实的镜头语言,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感人事迹,描绘了一幅各族人民和谐生活的优美画卷。《香巴拉信使》以王大河的一趟行程为线索,联缀起许多人与事,这样的叙事类似“公路类型片”,不同的是,王大河用脚步丈量的是荒凉险峻的山“路”。真实的“马班邮路”上难觅水源,连续十几天赶路时,每天只有一顿口粮,且耳边狼嚎不断。本片主演邱林曾在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中饰演云南导游,为拍摄《香巴拉信使》亲身体验信使的工作后,他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千里走单骑’!”千千万万如王顺友一样的邮政工作者,累计徒步数十万公里,永远“在路上”行走,在空间上联接起城乡、中心与边疆,在文化上联接起汉藏民族、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在原始的通讯条件下,他们是文明的使者。本片由汉族、藏族、彝族、壮族、苗族、羌族、纳西族、蒙古族等八个民族的非职业演员表演,留有生活毛边,或喜或悲的情绪控制都恰到好处。凭借清新的风格和深远的立意,《香巴拉信使》获得了第15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的荣誉。(编辑:曾奕琦)
2004年
导赏:《周渔的火车》是一部独特的关于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爱情片。可以说,与突破了以往中国爱情片的模式与尺度。巩俐的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情感、情欲的表达上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自然流畅与剧情丝丝入扣,并给人以体验、想象的空间。激情戏在整部影片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又绝对不过分。《周渔的火车》中的三角恋爱有两种刺激版本,以男子为主的故事是男主角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周旋,以女性为主的故事是面对两个不差上下的追求者,待嫁丽人慎之又慎,若即若离,或擒或纵。作为以周渔为代表的个人,既因为有经验性的存在而需要满足自身感性物质欲求得到满足后的身心愉悦,又因为有超验性的存在而需要追求人在绝待意义上的自由。显然,只有实现了幸福价值和崇高价值,才是全面发展、自给自足的人。以一体双元哲学来观照《周渔的火车》,周渔可以看作现实世界的普通个人,正是普罗大众的典型形象,同时具有经验性需求和超验性需求,往往在二者不可兼得中困惑、徘徊、彷徨。在此,陈清和张强确是体现周渔的双重需求,陈清为周渔的向上的精神性需求具象化,而张强则为周渔的向下的物质性需求的具体化。在这一层面来说,陈清和张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只是周渔的二元需求的意象化。周渔所追求的爱情或者说人生正是她自身所期待的双重意象的完美结合,也就是其自身的双重需求的高度统一。然而,这二者的结合在世俗世界是有限的、不完美的,所以周渔只能在二者之间做着没有结果的选择。从艺术的角度来客观地看,毫不夸大地说,《周渔的火车》是这么多年国产爱情片里最大的突破,比以往所有的国产影片都有大胆的尝试,并艺术地再现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情感。(编辑:大陆)
2002年
导赏:《力王之黑色擂台》是香港经典cult影片《力王》的续作,但是本片并未继承前作血腥诡异的暗黑风格,大力减去了血腥暴力的元素,将镜头聚焦于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讲述其如何学有所成、不懈追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力王力求夺取荣耀的冠军之名,洗刷自己内心的自卑与师傅铁雄的遗憾,并捍卫爱人的芳心。故事设计并未突破拳击电影的常规叙事框架,但在嗜血的拳击手形象建构中,贯彻了暴力美学与视觉冲击力。本片的投资制作虽均不如前作精良,但樊少皇的出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影片的可看性。片中的拳击打斗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功夫明星樊少皇身材矫健,其武功刚猛绝伦、自成一家,在最终决斗中,两位拳击手拳拳到肉,直冲拳的爆发,勾拳的巧妙配合,忽而上步闪身,忽而屹立不动……拳击的技巧美与暴力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拳击手们的技术与迅猛的爆发力。作为一部拳击电影,对暴力美学和竞技体育的表达是一方面,透过眼花缭乱的训练与打斗动作,观众也应该注意到它追求向善的主题。世界上无论什么功夫,在入门时都要在师傅的带领下默诵本门的信条。诸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的合气道、韩国的跆拳道以及泰国的泰拳,都把敬长、尊亲、重师、孝友、守法、仁爱、信义等作为信条,拳击也不例外。在打斗之外,所谓功夫更强调习练者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浩然正气。本片把对正义、自由的追寻贯彻始终,赚钱兴办学校是力王最大的心愿,惩恶扬善也是时时呈现的主题。(编辑:刘旭峰)
2000年
导赏:和以往反映科学领域的电影有所不同,《超导》把一个深刻的物理课题生活化、哲理化了。“超导现象”实际上是指电流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无阻力、自由畅通的状态,其工业意义十分巨大。片中科学家在研究“超导现象”的同时也在深情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超导状态”,渴望人们也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影片把科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阻力和与之抗争的过程升华为人类科学现象的发现过程,让人们在深入浅出之中产生共鸣。拉近深奥的科学领域与普通人的距离。虽然采用现实素材,电影讲的却不是科研本身。老科学家林亚眠提出研究一种全新超导材料的思路,却不被科学界主流认可。几个相信他的年轻人团结起来,四处筹款,组建“低温俱乐部”,准备向“常温超导”进军。不过林亚眠只是配角,他的作用在于向观众解释超导是什么,研究超导的重大意义又是什么,王志文扮演的年轻科学家贝小知才是主人公。他在剧中的任务就是向四面八方开口,与领导谈,与专家谈,与把“超导”理解成超级导弹的民营企业家谈。甚至为此游走在法律边缘。贝小知更象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不是科研人员。把他树为主角,意味着电影对科学的讲述从台前进入幕后。在这个向各方伸手的过程中,影片着力表现人与人沟通的障碍。具体来说,是理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障碍。“超导”一词在电影里不光是物理概念,也象征着一种渴望,就是人与人之间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借此,本片首次把科学家的形象个性化,如王志文扮演的男一号,“超导”研究室的发起人贝小知,就是一个现代味道十足的青年学者,他机智、幽默、自负、好强,他的身上散发的是人格的魅力,他不再是只知道自己的课题而毫无生活情趣的书呆子。而他的搭档形象怪僻、倔强却才华横溢,更是以往影视作品中难以看到的典型。另外,《超导》更是大胆地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的科学家,他们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或许只是此项研究的一块奠基石,可是正是他们的投入、奉献才让人看到中国科学家的希望,中国科学领域后继有人。总之,本片可以说填补了我国电影在反映当代科学工作者方面的空白。他以一个讲述普通人生活的方式把一群生活在科学王国里的年轻人带给观众,必将在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反响。
1999年
导赏:电影《遥望查里拉》是一部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片”,也是一部军事题材影片,从一位军人家属妻子的心路历程探讨藏区戍边战士与军人家属的生活与情感,导演在影片中不再表现艰苦的军旅生活,而是将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作为影片唯一的叙事主题,以“思恋之苦”贯穿全片,这思念之情既是戍边战士对遥远家乡妻儿的思念,也是安云对久未见面的丈夫的思念,长久地驻守在祖国边疆使得战士们均付出了舍弃小家的代价。而在安云的思恋之旅中,入藏之前决定与丈夫离婚的坚定信念通过在军营的所见所闻最终有了动摇,戍边战士与边关生死相依的行为改变了安云的初衷,带有“苦别”的思念之情转变成了离藏后的坚守“思恋”。影片通过安云入藏的旅途,不仅展现了沿途中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族习俗,同时通过一系列戍边将士守护人民、守护边疆的事迹、军人家属将丈夫的骨灰送回军营的举动讴歌了当代军人崇高的革命精神,不惧危险的军人们扎根边疆、忠于职守、勇于献身,军人家属的理解与包容,老战士与西藏的血脉相连,均体现一种人性崇高至上的大义精神。影片中安云的丈夫虽然没有出场,但她所见的无数个边疆战士都有她丈夫的身影,人物的缺席实则由集体精神进行补偿,形成一种映射。导演王小列以摄影师出身,继承了学院派摄影风格的规范和娴熟技巧,在《遥远的查里拉》影像风格中以散文诗的基调为主,画面中雄起的冰川和高峰,碧绿的高原湖泊,蓝天白云之下广袤的大地以及生活在这片草原上勤劳乐观的藏族人民,呈现出清新亮丽之感。影片中巍峨的雪山庄严而又肃穆,它们不仅是戍边战士的保护之所,也成为战士们精神的隐喻象征,既代表着战士们守护边疆屹立不倒、坚硬挺拔的英姿,又遥寄着思乡之情,此时雪山的形象和军人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同构性”,遥望查里拉即变成了遥望在边关的军人。(编辑:州文)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