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郭本敏
人物资料
作品
2021年
岁月在这儿
导演
/
导演:
郭本敏
/
郝蕴
/
预告播放
剧情:
本片以新影厂典藏的纪录影片为素材,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社会风貌的变迁,讴歌艰苦创业的精神。
2009年
决战太原
监制
/
导演:
郝蕴
/
孙莉
/
类型:
战争
/
历史
/
纪录
/
导赏:
《决战太原》讲述了解放战争史上那段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决战太原》是纪录片大概念中的文献片。所谓文献片,它要求和通常的纪录片相比,更具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这样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文献片整体内容的久远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基本属性,注定了因为历史的不完整记录带来的画面缺失,这是摆在摄影师面前最大的难题。“太原战役”本身,是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影片《决战太原》需要表述六十年前的那场战役,进而表达战役本身的重要、惨烈,以及它对于全国解放的意义,甚至通过半个多世纪后的事件,进一步表达战争的残酷。导演意图在运用历史资料揭秘“太原战役”惨烈进程的同时,观照大决战中个体的选择,观照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呈现出一种人性在战争中或执著、或艰难、或无奈的选择,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体现人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2008年
筑梦2008
监制
/
导演:
顾筠
/
主演:
刘翔
/
江钰源
/
邓琳琳
/
张艺谋
/
类型:
运动
/
纪录
/
体育
/
导赏:
《筑梦2008》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影片采取多条线索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五个故事编织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的图景,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既有宏大的时代特征,又具备丰富鲜活的人物和细节,体现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在庞大的叙事结构中,细节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五个故事的细节清晰可见:张大妈为建设奥运场馆而进行拆迁,由开始对老房子的不舍落泪到怀着忐忑和期盼开始新生活,张大妈一家代表的普通生活的人们悄然发生了改变。随着影片的拍摄进程,七年时间,从小小婴儿长大成为已经明白奥运会为何物的小学生。孩子的成长象征着家庭和国家的希望,奥运会的日渐临近,也使得高大妈一家切身感受了七年,也盼望了七年的梦想慢慢变成现实。鸟巢是为奥运会应运而生的标志性建筑,在辉煌与赞叹的同时,它的制造过程却鲜为人知。对于建筑领域的人来讲,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建造者,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看着自己头脑中的构想一步步落实为图纸,再一点点拔地而起,形成流传后世的宏伟建筑。影片记录了从2002年奥组委面向全球征集奥运会主会场设计方案开始,到落地的全过程。运动员的梦想只属于赛场,也只能在赛场上实现。而在光荣与梦想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领奖台上的荣光总是很短暂,实现梦想的过程漫长曲折,而且布满荆棘。摄影机一直关注着体操运动员,从会偷偷哭着想家的小女孩,慢慢长大,咬牙忍着伤痛坚持训练。残酷的选拔淘汰,镜头里的小运动员从几十个变成十个,从十个变成三个。不是每一个人都足够幸运能够最终站上梦想的舞台,但纪录片用胶片为她们纪录下了生命中最美好的追梦年华。奥运会精彩赛事与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默默奉献的人们,影片选择最具视听震撼力和观众吸引力的安全保障部门作为重点故事来表现。英姿飒爽的特警,经过一项项体力、脑力的严格训练,在未来的奥运会举办期间,与可能出现的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最终保障奥运会的安全顺利进行。他们的工作在这几年中都与奥运息息相关,但同样也是他们,将会因为工作而很难有机会观看奥运会比赛。平衡这种矛盾的心理动因,就是对奥运的梦想和热情。 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细节的力量,更值得赞叹的是在这四个有情节、有人物的小故事中,该片还穿插了吉祥物评选揭晓、奥运会志愿者接受培训、疯狂英语的李阳普及英语、罗格参观“鸟巢”、张艺谋到“鸟巢”踩点等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筑梦2008”这棵大树的枝叶甚至枝叶上的脉络。奥运会不仅是世界的期待,中国申奥成功,人们脸上的笑容,振臂的欢呼,更是中国民族自信的体现。影片用七年拍摄时间获得了长度,用丰富的线索和内容获得了广度,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节获得了鲜活度,用梦想的主题和构筑梦想的努力付出获得了深度。《筑梦2008》不仅展现了普通市民、建筑师、运动员、教练、安保人员等各类人群实现各自梦想、筑造中国人共同的奥运梦想的过程,它同时也承载了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的梦想。2008年的这个春夏,在奥运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中国人正在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最朴素、最火热的情怀。用近17万尺的胶片素材,用真实的画面告诉世界,每一个普通人,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或许正是纪录片的力量。(编辑:王晶)
2004年
钢琴梦
制片人
/
导演:
韩君倩
/
主演:
吕昊城
/
吕连学
/
殷红
/
类型:
纪录
/
导赏:
电影纪录片《钢琴梦》讲述的是一个母亲辞职到北京陪读的故事。故事本身“望子成龙”的表层语义,客观上要求《钢琴梦》的编导在“梦”的阐释上找到自己的新意。该片区别于几十年来我国纪录电影的“大叙事”,影片选题上的“小人物”取向,与“新纪录运动”基于真相主义的“状态迷恋”不谋而合,影片编导在选择人物生活和把握“有意义”的事件方面体现了电影纪录片创作者特有的敏锐和准确,这种选择体现在前期的跟踪拍摄,也体现在后期制作中影片编导对浩如烟海的素材的择取。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人物的生活和状态在影片中自然地构成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而从影片叙事而言,它们却体现出一种非常态的特质,这些“非常态”的人物生活故事,成为影片叙事的一个个戏剧性元素,推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和母子二人生活的自然深入,从而使影片既有共时纬度上的状态展示,又在历时纬度上使影片叙事一波三折,使本片作为一部纯粹的纪录电影,在形态上体现出剧情片的某些气质。揣摩《钢琴梦》在叙事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观念和所采用的一些手法,并非意味着它本身在叙事形态和手法上有什么突破,而在于影片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创作者在表达自己独特的关怀时“拿来”所用的态度。不同创作观念的糅合体现和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影片《钢琴梦》在总体形态上体现出一种中性的美,它可以是“真实电影”的,也可以是“直接电影”的,甚至还可能是剧情片的,但无不服务于影片叙事走向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其实,纪录影视本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彰现了或“新纪录”或“新再现”、或“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的美学观念,而在于它关注世道良心、纪录社会万象的独特功能,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