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璐

Yinglu Wang

2024年
导赏:《戴假发的人》延续了董越导演首作《暴雪将至》中出色的悬疑感营造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开启了它的叙事之旅:夜班出租车司机孟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角色,在一次深夜的营运中,偶遇了一位神秘醉汉。这场偶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彻底改变了孟中的命运轨迹。神秘醉汉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顶遗落的假发,更是一个充满谜团与挑战的谜题,引领着孟中一步步踏入了一个由谎言、欲望与罪恶编织的复杂网络。黄晓明在影片中饰演的孟中,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他的生活单调乏味,日复一日地驾驶着出租车穿梭于城市的夜晚,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乘客,却难以触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梦想。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无奇的角色,在命运的捉弄下,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孟中经历了从震惊、恐惧到逐渐接受并试图反抗的心路历程。影片对于“罪”与“罚”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到了个体心理层面,探讨了人在面对诱惑、恐惧与绝望时的心理状态。孟中的每一次决定,都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戴假发的人》以“一次意外,一顶假发,一生桎梏”为线索,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命运虽然不可预知,但人的选择与行动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自己的命运。孟中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逃避责任与后果,而是在于勇于面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自我救赎。影片的结尾,虽然留下了些许开放性的空间,却也让观众看到了希望的光芒。(编辑:明慧)
导赏:电影《欢迎来到我身边》是导演宋灏霖继其青春励志佳作《五个扑水的少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承袭了前作中对青春活力的敏锐捕捉与深情描绘,以一部融合了奇幻色彩与细腻情感的现代都市爱情片,探讨了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情感困境与自我救赎之路。这部影片是演员于适以及王影璐的首次合作。演员王影璐在《我经过风暴》和《最后的真相》后,返回自己最擅长的浪漫喜剧领域。人气演员于适在《封神第一部》《异人之下》崭露头角爆红后第一部爱情电影。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大都市中那些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心波澜壮阔的青年男女,通过陈小舟这一角色的奇遇,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温馨的故事框架。陈小舟,一个典型的“社畜”形象,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挣扎,失恋的阴霾更是让他的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而导演以极为夸张的方式引入了一个超现实设定——任何黄色物体在他眼中都会幻化为小鸭子,这一奇幻元素的出现,瞬间呈现出独特的幽默感和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这一设定虽是影片的创意噱头,但事实上隐含着导演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焦虑现象的一种隐喻。随着剧情的推进,美食博主冯佳楠的出现成功治愈了陈小舟的“不治之症”,那些恼人的“小鸭子”奇迹般消失,这一设定巧妙地将两人的关系与陈小舟的情感恢复紧密相连,自此陈小舟的个体心灵创伤能够得以愈合。《欢迎来到我身边》在讲述这段浪漫爱情故事的同时,深刻挖掘了当代年轻人面对情感困境时的心理状态与应对策略。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遭遇情感低谷时,敢于迈出陈旧的生活状态,去拥抱那个能让你世界变得不同的人,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编辑:婧怡)
2023年
导赏:电影《最后的真相》是一部集悬疑、律政题材于一体的影片,以其层层反转的剧情和犀利的人性探讨,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讨论。黄晓明饰演的丁义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使者,而是一个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智者,既渴望真相的光芒,又不甘于失败的阴影。他运用各种手腕,借媒体之力掀起舆论波澜,甚至在追求胜利的路上,不惜对辩护对象施加压力。丁义峰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实现了人物的回环,从一个本心善良、古道热肠,对法律有执着信仰的律师,变成了屈服于现实的律师,在良心的驱使下回归初心,坚守了自己的良知,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在庭辩的战场上,黄晓明以他那大段专业性极强的长台词,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功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同锋利的刀刃,精准地切割着案件的迷雾,直击人心。在导演的长镜头调度之下,黄晓明的表演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角色的复杂情感与智慧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而与丁义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喜妹这个角色。闫妮的演绎,完全颠覆了观众对她以往喜剧形象的认知。在金喜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命运捉弄、被苦难折磨的灵魂。她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加害者,她的行为动机和内心情感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站在被告席上的她,既有接受一切审判的漠然,也有声嘶力竭的痛苦,更有泪水涌出的绝望。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让人无法直视,却又忍不住想要靠近,去倾听她内心的呼唤。随着真相的逐渐浮出水面,观众发现,原来每个人物都背负着自己的秘密和痛苦。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用简单的善恶来定义。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法律与正义的较量,更是一段关于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探索。《最后的真相》的结尾看似是一个“三输”的局面,即丁义峰、金喜妹以及案件的另一方都没有得到传统意义上的“胜利”。然而,从良知的角度来看,他们得到了升华和成长,这个结局却是全员皆赢的。“当看不到真相的时候,我选择追寻自己的良知”,丁义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刻彰显了他对职业的崇高信仰与道德底线的坚决捍卫。以公正为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即便真相隐匿于迷雾之中,亦不改初心,矢志不渝地追寻内心的安宁与正义的光辉绽放。(编辑:明慧)
导赏:《我经过风暴》是著名女性编剧秦海燕的首次执导电影,她曾编写过《万里归途》和《刺杀小说家》等优秀影视作品。本片撷取了百余例真实案例,依托现实案情聚焦家庭暴力这一社会现象,较为细腻地描述了包括受害者和施暴者在内的家庭成员及周边关系网的各种拉扯博弈,涉及亲密关系、亲子教育、代际影响等诸多家庭伦理问题。秦海燕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出色的剪辑技巧,将女性视点中家庭暴力的残酷和受害者的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摄影和音效等方面都为影片增色不少,压抑紧张的氛围贯穿影片始终,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特别是佟丽娅的细腻演绎表现,在表现徐敏这个角色时,不仅注重角色的外在表现,如身体上所遭受的种种暴力;同时她也注重角色的内心世界。不仅描绘了一个经历家庭暴力的女性在面对家庭暴力时的无助和绝望,还展现了全力以赴克服困境时的坚定和勇气。家暴不只存在于夫妻之间,也存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家暴男”陈均早逝的父亲并未出场,但通过留在陈均母亲身上的烟疤昭示他的存在与恶行。“戒尺”是剧中反复出现的关键符号:首次是陈均母亲因儿子“管不住”媳妇而粗暴地打翻面碗,丢出戒尺,怒斥儿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另一次是儿子告诉徐敏如果回家晚了要被爸爸用戒尺打。家传的“戒尺”是训诫惩罚的工具,陈均母亲打在儿子身上,儿子又打在孙子身上。徐敏在庭审时对婆婆振聋发聩地哭诉击杀丈夫的原因:“他(陈均)不希望你把他生下来,我不想我的孩子和你的儿子一样!”导演秦海燕在接受电影频道专访时谈到《我经过风暴》的意义是:“虽然我们这个片子是讲家庭暴力,但是可能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讲的家庭暴力这个代际传承。影片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反思,对家庭中妇女儿童生存状态的叩问,显示出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强大生命力。(编辑:路明慧)
2021年
导赏:《爱情神话》以浪漫主义的轻盈笔触,在柴米油盐的褶皱里编织出一张现代爱情拓扑图。这部披着轻喜剧外衣的都市寓言,用沪语独有的市井诗意,表现中年爱情的困顿与觉醒、女性意识的生长与碰撞。虽是首执导筒,邵艺辉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导演才华,她以手术刀般的精准与细腻,剖开了爱情神话那层绚烂而迷人的瑰丽外衣。当徐峥饰演的老白在画室教老年学生临摹安格尔的《泉》时,镜头悄然将古典美学符号与弄堂里的晾衣杆、菜市场的小葱并置——这种解构主义的视觉隐喻贯穿全片。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踩着名牌高跟鞋穿过老洋房斑驳的楼梯,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在KTV包厢唱着《你的一生我只借一晚》,吴越饰演的前妻蓓蓓在探戈舞步中释放压抑的激情,三位女性如同三棱镜的三个切面,将都市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主体性折射出不同光谱。影片刻意规避了悬浮的都市奇观,转而在梧桐掩映的武康路、飘着咖啡香的小馆、堆满油画的阁楼间搭建起情感实验室。马卡龙色系构筑的视觉谱上海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调相呼应。当镜头扫过外贸服装店的霓虹灯牌与美术馆的极简空间,上海这座城市的魔幻现实性,恰好成为现代人情感异化的绝佳注脚。《爱情神话》最终指向的,是后现代社会的情感救赎可能。老白在片尾剧场的泪水中顿悟,李小姐在晨光里点燃的香烟氤氲成诗,格洛瑞亚骑着机车消失在街角的背影写满自由宣言——这些未完成的结局既消解了传统爱情叙事的闭合性,又为都市人的情感困境留下了开放的解题空间。当银幕暗下时,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爱情神话,或许就藏在神话破灭后的废墟之花里。(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