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君

有片源
2021年
火种
火种

造型/

导演:陈剑飞/
类型:剧情/
2014年
导赏:《黄克功案件》是一部深刻反映情法冲突、人治与法治辩证关系的影片。这部影片忠实于1937年红军有功战士黄克功枪杀16岁女学生刘茜这一真实历史案件。影片不仅还原了案件本身,更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与道德、权力与义务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思。影片以陕甘宁革命边区的审判进程为主线,以悬念化的叙事风格一步步揭开真相、铺设结局,展示了尽管施害者与被害者的身份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但当两人站在法律的天平上时,却必须接受同等的审判。这种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坚定信念,不仅体现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更通过影片中各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得以深刻体现。影片中雷经天这一角色的塑造尤为出色。他铁面无私、不殉私情、磊落光明的形象,成为了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化身。他一方面代表着公正、法律和人民利益,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与黄克功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甚至黄克功对他的救命之恩,都使得他在情理之间面临着巨大的挣扎和抉择。这种情理博弈不仅体现在雷经天个人的内心挣扎中,也贯穿于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影片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成功敲开了尘封历史中的一个谜案,让观众得以窥见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法律实践。同时,影片也践行了平等与正义的精神,展现了国家法制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环境,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而当我们面临情法冲突时,更应该坚守法律底线,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个案件,坚定地信仰和拥护法治社会的建设。《黄克功案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反思,更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入理解,对与法治社会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编辑:婧怡)
2012年
导赏:《画圣》是一部深入挖掘并再现吴道子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成就的影片,也是一部兼具艺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佳作。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从吴道子晚年隐居民间的生活状态出发,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波折而又饱含哲理的人生画卷。午马所饰演的吴道子形象深入人心,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智慧深邃的老者形象。在片中,晚年的吴道子褪去了名满天下的画坛巨匠的光环,成为了一个隐居乡间、与世无争的老者。“画”不仅是吴道子传递人生、艺术、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不再是那个被皇权所束缚,为名利所累的画家,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追求艺术真谛、探寻人生价值的智者。他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洞见。青年画师唐安州对“画”的追求,止步于追名逐利、名留青史,这正如青年时期的吴道子对虚名的追求。吴道子曾跪拜皇权,换取了名气与枷锁,但这也让他深刻体验到了名利的虚妄和人生的无常。这种体验成为了他晚年隐居民间后,向晚辈传递放弃名利、追求真我智慧的重要基础。影片在色调运用上极为舒适,整体采用了暗色调,这种色调不仅符合了唐代的历史背景,也营造了影片的沉郁氛围。暗色调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画面更显得庄重而深沉,符合了影片对于吴道子晚年心境的刻画。
1999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四部作品《大战宁沪杭》展现了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宁沪杭大战这一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向全国进军的重头戏:在前后一个月间,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南京,占领杭州,一举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本片编导采取了“史诗性格局、文献性品格和纪实性风格”的叙事策略,在全片穿插了黑白纪录片史料以及多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而整体的纪实性中又同时蕴含了诗意的浪漫,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形态的各有侧重地糅合,呈现出了历史观的艺术表达。片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钟山风丽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段,电影画面和音乐渲染出大气而浪漫的氛围,真正达成了“史”与“诗”的统一。在细节创意上,影片通过尖锐的噪声音效设计,使观众代入一位在战场上失聪战士的主观听觉感受,再配合画面中遍布焦土与鲜血的场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大战宁沪杭》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组合,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子弟兵和倾力相助的百姓,分崩离析的国民党部队以及溃败而退的英帝国主义军舰等群像,深入地提示了此事件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规律,着力发掘出历史中鲜为人知而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编辑:曾奕琦)
1996年
导赏:韦林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的摄影师,他在我国影坛上,以拍摄过《农奴》《苦菜花》《风雨下钟山》等影片而闻名,这次他在担任导演的同时又发挥自己的特长,兼任了摄影。这部电影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最终解放大西北地区的壮丽史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凝聚了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鸿篇巨制。影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舞台,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观众将跟随人民解放军的脚步,亲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壮丽征程。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都扣人心弦,每一次胜利都令人振奋,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电影《大进军-解放大西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更凸显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士们与当地百姓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敌人的感人场景。这种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精神,是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之一。它告诉我们,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战争和人性的深思。它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1年
导赏:《路漫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1981年在邵阳取景拍摄的一部“主题影片”,影片坚持以写人为主,刻画了一个独特经历、独特性格的青年农民将军形象,其原型正是彭德怀元帅,影片故事也是根据彭德怀青年时期的事迹编编纂而成,讲述了他从一个青年农民到湘军士兵,在北伐战争中接触共产党并找到光明,最后率部起义、奔向井冈山的故事。影片的演员表演也非常出色。金鑫饰演的朱华将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成长。唐国强饰演的程康则是一个沉稳、睿智的地下党员形象,他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赵秀丽饰演的细妹子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动人,她的转变体现在细节里,在给朱华绣的钱包上,从“少管闲事”到“多管闲事”,儿女情长转向了情义和大爱。《路漫漫》的导演兼摄影是蔡继渭,以擅长拍摄雄壮场面、艺术处理细腻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为主要特点。在本片中,蔡继渭通过精心构图和画面调度,运用了大量的深焦镜头,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将场景和氛围营造得十分真实、生动,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势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本片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片名来自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影片结尾点题,主人公朱华率领将士们走上了一条为理想为人民的漫漫征途,不仅是对朱华个人成长的完美诠释,也寓意着中国革命在历经曲折后,终将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