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霆

Yuting Liu

有片源
2021年
2015年
导赏:《失孤》以真实事件为蓝本,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力求真实和真挚,展现了一个父亲在儿子失踪后的心路历程。导演试图带给观众的,不是撕心裂肺般的痛楚,而是时刻用温暖和希望轻轻撞击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如涓涓细流,缓慢流过心房,却仍旧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一个人、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向一个未知的目的地和城市。作为一部公路片,《失孤》充分展现了路途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旅途中的未知和变数不仅增添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同时,雷泽宽和曾帅在途中的每一次偶遇都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一次深刻展现。公路片的核心之一是旅途中的自我发现,在影片中,雷泽宽的寻子之旅不仅是对失踪儿子的寻找,更是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探索。雷泽宽穿越了中国的山川河流,不同的风景与他的心境变化相互映衬,从视觉上增强了旅途的情感深度。通过《失孤》,我们看到了公路片在中国电影中的新发展,以及它在艺术表达和社会关怀之间找到的平衡点。雷泽宽与曾帅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卖拐”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影响。在旅途中,雷泽宽不仅要面对儿子失踪的痛苦,还要面对社会对“卖拐”问题的冷漠和误解。导演表现出对现实主题题材的执着追求,“我觉得人生百态本身就是一台戏,我们任何编剧都编不过命运的安排,我们能把现实中的东西表现出万分之一,我们就是伟大的编剧了,我们再努力写出的东西都比不上命运的翻云覆雨手。”提及为何选择“卖拐”这一题材,彭三源又说“我们的电影能引起公众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有孩子的家长更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能提醒一个人都是功德无量,我们要能提醒100个人、10万人,那我们就没白拍这个电影。”影片充分表现出情感与理性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唤起观众的共鸣,转化为社会责任,推动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行动。可见,《失孤》的意义远不止在电影。(编辑:赵敏)
2013年
导赏:《警察故事2013》在叙事方式上与大开大阖的前作相比有着颠覆性的改变:一名刑警,一天晚上,由一个小案子引发的步步惊心的连环绑架案。成龙饰演的钟文特警,疾恶如仇,能力全面。外表平凡但有傲骨,平时冷峻严谨不苟言笑,但比较乐观,不时开个玩笑冒点冷幽默,出于正义爱管“闲事”。从警二十年,钟文多次成功侦破绑架案。处置劫持现场的经历,使他深深信奉“生命至上”。但钟文心中也有一个不愿触碰和无法愈合的伤口,迟早要面对!刘烨饰演的武江是一名海外归来的酒吧老板,外表温和但气场强大,充满神秘色彩,谁也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又因何而来。他的酒吧和他一样布满疑团,步步杀机。随着故事的深入,观众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绑架案,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情感和动机。 影片采用了封闭空间、绑架、警匪对峙等经典元素,但并未落入俗套。导演丁晟在保持紧张氛围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推理小说的模式,通过回忆推动事件发展,让观众在层层剥开的真相中感受到剧情的深度和复杂性。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环环相扣,几乎没有拖沓的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伏笔,让观众在观看时始终保持高度集中。《警察故事2013》作为成龙十年之后再度回归“警察故事”系列的新作,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同样精彩纷呈,成龙大哥的搏命演出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头破玻璃、压碎木桶还是手指骨折,他都亲自上阵,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这些动作场面不仅展现了成龙独特的打斗风格,还融入了幽默与智慧,让人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也能感受到轻松和欢乐。(编辑:明慧)
导赏:《私人订制》作为冯小刚停拍喜剧多年之后的首次回归作品,引起了观众的众多期待,影片大咖云集,演绎了一场雅俗共赏的春晚小品喜剧集锦。影片以分段式的结构讲述了三段不同的“圆梦梦境”,“当官”、“雅过敏”、“有钱”梦看似是出于喜剧笑料结构的叙事,实则是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吐槽式的总结,对社会上政治、文化、世俗、艺术、资本等进行了批判。导演冯小刚和编剧王朔搭档多次,两人的喜剧风格同属于京味调侃范畴,从平民视角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平民在时代环境下的心态转变与人性转变,在讥讽中呈现现实。影片《私人订制》讲述的是愿望规划师以“帮他人圆梦”为业务实现他人的愿望,不禁与导演的另一部影片《甲方乙方》相勾连,《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同样是为他人实现愿望,《私人订制》可看作是《甲方乙方》在新时代的新思考。《甲方乙方》和《私人订制》均体现了对时代的调侃性,通过小人物的日常叙事、狂欢式的梦想情节对社会文化进行消解,只是《甲方乙方》更多展现的是少数群体的愿望,通过荒诞、真实的戏剧冲突展现时代平民情绪的失落,而《私人订制》倾注了更多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私人定制的对象也更为广泛,实现的愿望更加世俗化,通过呈现光怪陆离的社会和奢靡的城市景观表现平民愿望的逐渐低落,精神走向物质化,所批判的主题根据时代的变化有了新的发展。《私人订制》在“冯氏幽默”的呈现下折射出深刻蕴含,其中包括对“雅”与“俗”的认识,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在雅俗的认识上,除传统意义上的雅俗气质之分,义利态度也成为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士即为俗人,影片中的范伟对“清官”愿望的渴求即是对雅的渴求,体现的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内部机制。李诚儒饰演的娱乐片导演追求高雅实则是对自己拍摄低俗内容的厌恶,从大俗到大雅的转变是精神需求的转变,娱乐片导演在雅俗之间的迷失折射了导演冯小刚的自我处境,展现了他对雅俗文化的深层理解及矛盾心态。影片结尾的“道歉梦”是最为沉重的一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问和深思,呼吁观众重新认识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时代主题,也展现了导演对时代发展痕迹敏锐的捕捉。(编辑:张苏慧)
2012年
导赏:电影《1942》以纷繁复杂的人物群像展现了80年前河南大灾荒的全貌。在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民众在大旱、战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离乡背井,外出逃难,最终有300万人死于饥荒。影片以两条故事线进行讲述,一条是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逃荒路上民众的挣扎和痛苦,另一条则对准国民党政府,刻画国民党政府官员在灾难期间的失职,因此导致的失去民心和最终失败的命运。“贴近史实”是这部电影创作的基础,为了还原当年的情景,“剧组翻拍了10万张历史照片,街道两边店铺里的小摆设和1000多块牌匾全部根据历史图片设计。”在刻画灾民群像时,不仅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贴近历史,对于处于饥饿和死亡边缘人们的粗糙情感描绘更让这些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其中,由张国立出演的“老东家”有着“做人最基本的善良,狡猾但不失厚道”,因灾荒导致他从财主到难民身份的转变贯穿全片,在逃难路上卖女儿的心理和行为耐人寻味,不仅是对演员演技的考验,更是对导演选角能力的挑战。除张国立外,冯远征、徐帆、范伟等冯小刚多年合作的老朋友也奉献出精彩的表演,正如导演透露的选角标准,“我会选择让我省心的,而不是让我费心的演员,这就是我和这些老朋友合作这部电影的原因。”在《1942》中,逃难的天数和离家的距离出现在转场的节点,将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变成了中国人受难的编年史,具备明确的反思基调,最终完成了情感上的救赎与释怀,颇具感染力,作家刘震云擅长运用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状和人性黑暗在片中有较好的还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普及做到了一定的补充。(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