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兰馨

Lanxin Fei

有片源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3年
导赏:在众多战争题材影片中,《再生之地》面向战争的视角是独特的,它将影片的落点从喧嚣的战火硝烟迁移至一片陌生的战场——战犯管理所。这里没有炮火,没有轰鸣,不需要毁灭敌人的肉体,要做的是从精神上拯救战俘们的灵魂,帮助他们认识战争的残酷,重树正确的价值观。本片除了通过对比展现日本侵华战犯的暴力倾向与阴暗心灵外,集中表现了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的革命人道主义方针。国家不仅没有直接放弃、消灭这批杀人机器,反倒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劳动改造感化他们的心灵,最终使这批欠下血债的日本战犯,放弃原本效忠天皇的反动立场,重新接受人性与理性的感召。这体现出我国政府改造战犯政策的巨大威力。影片以多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内涵,在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巨大变迁中体现改造动作对人思想的重塑。将师团长伊藤弘一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法西斯分子,但同时也拥有礼貌谦恭、彬彬有礼、桀骜不驯等品质特征。他的内心不是只有恨意,但恨意蒙蔽了他看向世界的双眼。他的人物形象中暗藏着人性的光亮面,使他在一次次的思想教育中有被唤醒、被点亮、被震撼的可能。在整体风格上,本片坚持纪实性追求,尽力向生活靠拢,将真实作为矛盾冲突、人物关系、情感变化与环境氛围的基点,故事的发生与转变都有迹可循。同时,影片也拒斥僵化的真实性,“并不是说一部影片必须完全按着‘生活中确有其事’才能算真实”。通过积极地对搜集到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扩充和深化,导演使真实与想象、虚构相融合。这使影片既与原本跌宕起伏、回环复杂的话剧版本在风格上相区分,又在内容上贴近历史事实。(编辑:铠兰)
1981年
导赏:《路漫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1981年在邵阳取景拍摄的一部“主题影片”,影片坚持以写人为主,刻画了一个独特经历、独特性格的青年农民将军形象,其原型正是彭德怀元帅,影片故事也是根据彭德怀青年时期的事迹编编纂而成,讲述了他从一个青年农民到湘军士兵,在北伐战争中接触共产党并找到光明,最后率部起义、奔向井冈山的故事。影片的演员表演也非常出色。金鑫饰演的朱华将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成长。唐国强饰演的程康则是一个沉稳、睿智的地下党员形象,他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赵秀丽饰演的细妹子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动人,她的转变体现在细节里,在给朱华绣的钱包上,从“少管闲事”到“多管闲事”,儿女情长转向了情义和大爱。《路漫漫》的导演兼摄影是蔡继渭,以擅长拍摄雄壮场面、艺术处理细腻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为主要特点。在本片中,蔡继渭通过精心构图和画面调度,运用了大量的深焦镜头,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将场景和氛围营造得十分真实、生动,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势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本片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片名来自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影片结尾点题,主人公朱华率领将士们走上了一条为理想为人民的漫漫征途,不仅是对朱华个人成长的完美诠释,也寓意着中国革命在历经曲折后,终将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编辑:路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