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

有片源
2023年
2019年
导赏:《解放·终局营救》以平津战役总攻前夕为背景,讲述了两位父亲的故事,一个想尽一切办法把女儿救出去,另一个要在战火中找到自己失踪的儿子。然而他们两人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反而命运交错在一起,去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呈现效果来看,影片的故事恢弘大气,寓意深刻,聚焦了战火硝烟下的人性与真情,以平凡人视角展现解放战争的宏大与壮烈。与以往“大格局”视角战争影片不同的是,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尽管片中的角色都是无名之辈,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作为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剧组最大程度再现了老天津城的风貌,真实还原了劝业场、百货大楼、西开教堂等当时的地标性建筑,在人物塑造和战争场面的音效上,《解放·终局营救》也极具看点。钟汉良饰演的军需官姚哲、周一围饰演的炮兵连长蔡兴福和姜皓文饰演的宪兵营长钱卓群,都给人留下印象。从高楼拍摄的巷战场面,真实逼真的战场音响,也是国内战争片少有的高水准,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正如总监制兼总导演李少红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战争片具有表现整个历史和进程的作用,但其实战争对于国家和普通人来讲都是非常残酷的。《解放·终局营救》就是这样一部展现战时人性和情感,以及每一个人都为胜利之日到来做出艰苦卓绝的付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影片。”电影不但描写了战争场面中的父女情、战友情,还将无名英雄们在枪林弹雨中的豪情和牺牲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帮助年轻观众们以更为具象的方式了解这场战争。(编辑:刘方舟)
2001年
导赏:这部充满情感张力的爱情文艺片,是周迅第一部大银幕电影作品,也是“情歌王子”张信哲首次触电,他们在片中演绎一对爱意缠绵却恨不成双的有情男女。原著小说《停车暂借问》传闻受到著名导演侯孝贤的青睐,但最终是由台湾知名小生刘德凯率先将其搬上银幕。在编剧江平、杨海薇,摄影师甄春晓、众春和,灯光师李龙禹等两岸业界精英的精心打磨下,作为导演新人的刘德凯得以较高的完成度呈现了这部作品。影片的叙事结构巧妙而富有层次,通过时间的跨越与空间的转换,将赵宁静与林爽然之间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赵宁静,一个纯真娇小的富家女,生于东北的她性格爽朗却不乏俏皮,她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令人动容。周迅以其独特的演技和灵动的眼神,将赵宁静的任性大胆、痴心与悔恨诠释得淋漓尽致。林爽然,一个性格复杂、内心矛盾懦弱的男性形象,张信哲虽然首次出演电影,但凭借其深情的演绎,成功塑造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影片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情感充沛的对白和真挚动人的表演,将爱情中的甜蜜、苦涩、无奈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赵宁静与林爽然之间的爱情,既有初遇时的纯真与美好,也有误会与分离时的痛苦与挣扎;当两人在上海影院重逢时,那份物是人非的无奈与哀伤。仅仅经过一个春夏秋冬的流转,两人便经历了悲欢离合,最终天各一方。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叙事上将一些关键情节(如赵林相爱的过程)简略化处理,并将赵宁静在雪中独倚栏杆望穿秋水的等待作为影片结局,为观众保留对剧情的想象空间。台词上富含言外之意,通过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更深层的含义。在视觉上,影片通过别致的构图和巧妙的光影运用打造了一种意境深远的画面效果。配乐更是锦上添花,清冷的旋律与画面相得益彰,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此外,影片中的场景、道具和服装也极具质感,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时代背景和故事环境。总得来说,是一部制作上乘的两岸合拍佳作。(编辑:明慧)
2000年
导赏:《蓝色爱情》以忧郁抒情的蓝色为影片基调,把莎翁式的心灵独白与电影的蒙太奇叙述相结合,不仅以巧妙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致的视觉表现增强了电影的文艺气息和感染力,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鲜明的人物成长线索,表现了年轻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原著小说《行为艺术》质疑了“真实”与“作秀”之间的界限,揭示了现代人相互制造厄运的悲剧性。导演霍建起和编剧思芜对原著进行了银幕化改编。故事情节的推进变得更加简洁,点到为止,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电影中人物情感的交流和性格的发展。此外,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用旁白式的、戏中戏的台词表达,将主旨深度开掘,起到间离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与事态的不断变化,与内心的孤独、反思相契合的艺术氛围。片中蕴含着由“行为艺术”延伸出来的哲理——生活中人无意识、不知道就参与了别人行为的一种普遍表达。就像片中刘云(袁泉饰)说的那样,聪明的人创造自己的艺术,凡人则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在影片中有一次他们上街看到有人打架,刘云大喊“警察来了”,结果那帮人就跑了,刘云非常高兴地说那是行为艺术的胜利。她与邰林(潘粤明 饰)之间复杂的行动、心理关系,更是对“行为艺术”内涵的外显。邰林一直是刘云创作的对象,也是刘云虚拟中倾诉的对象;同时又因为现实生活中邰林帮助找人、找到的却是刘云亲生父亲、刘云又成为部林破案利用的对象等出乎意料的情境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哪个在寻找、哪个被寻找、哪个在实验行为艺术、哪个在被动参与等复杂关系的质询,也就有了片中刘云“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中,又有谁会走进我的艺术过程里?”等自我追溯的心境表白。霍建起作为一位“诗人导演”,对视觉风格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蓝色爱情》在视觉风格上采用了凌厉的淡蓝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而浪漫的氛围。在镜头语言上,偏爱固定镜头和长镜头,通过细腻的构图和精准的剪辑,将演员的表演和美丽的海滨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码头和各种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使得整部影片情绪更加饱满,故事更加动人。(编辑:明慧)
1999年
导赏: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讲述儿子接班,父亲陪儿子走一程山区邮路的故事。影片中并不险峻的山峦代表着一重重屏障,阻隔着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阻隔着农耕社会与现代化都市,乡邮员作为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是山民们接收外界消息的重要依托,导演通过展现旅途中各个村落村民们对信件的渴求烘托出邮递员身份的重要性,从而体现出父亲常年走山路对这片土地、这群村民深沉的情感。大山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但是都清幽秀丽,它与居住在这里的淳朴山民互相映衬,人情浓烈,民风纯良,就像这片山林一样自然而又隽秀,毫无杂质,毫无污染。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一条情感沟通的道路,影片以父子间的感情交流作为主线,以平和的手法呈现父子之间浓烈但又含蓄内敛的感情。父亲与儿子从小聚少离多,两人之间既生疏又有隔膜,在路途的前半段两人少言寡语,气氛中甚至弥漫着尴尬,但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如村民给父亲深情送别,父亲偷偷给五婆念假信,美丽的侗族姑娘和喜庆的婚礼场面之后,儿子开始渐渐理解父亲对这片山林的爱与依依不舍,影片的情绪高潮在儿子背父亲过河时显现,冰冷的山间河水流过,心里却怀着炙热难言的情感,父亲回想起妻子与儿子多年来的苦苦等待与守望,不禁流下滚烫的热泪,两人的隔膜在此刻消解,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一些。影片以散文诗的语言还原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象,氤氲弥漫的水汽,潮湿的石板小巷,苍翠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山林意境空灵而又悠扬,俨然一副世外桃源般的山野图画。大山的威严矗立,邮递员的接替都体现了生命轮回般的寓意,田园的牧歌一代代传唱,人在山间的孤独行走因山的苍绿而尽显威仪,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延续均被大山所注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轮番上演。(编辑:张苏慧)
1997年
导赏:《歌手》是霍建起在《赢家》成功后推出的电影,也是一部被很少讨论的作品。在片中,霍建起通过青年女歌手阿兰的遭遇,讲述了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人们生活的不同侧面,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在片中,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女歌手阿兰不甘心沦为唱片公司赚钱的工具,想要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为此她推脱了商业演出、MV的拍摄、公司老板朋友孩子的生日会上献唱等各种安排,想要做更纯粹的音乐工作,也让身为音乐制作人的男朋友十分为难。在人物关系设定上,《歌手》比较简单,都是围绕阿兰进行,在音乐制作人之外又安排了男歌迷的角色,两人通过“音像店偶遇”、“堵车过程中闲聊”等情节做出了一定的感情铺垫,后又通过杨幂出演的“小影迷”的信息找到了阿兰的家,制造了更多私下接触的机会。《歌手》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何晴、胡军、李亚鹏的加盟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无法掩盖剧作结构上以及情节上的问题。在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都是何晴出演的女歌手在工作中、生活上的一些片段,她和胡军饰演的音乐制作人有着稳固的感情基础和合作伙伴关系,李亚鹏作为歌迷形象出镜后,仅凭借偶遇闲聊和死缠烂打就成功俘获女歌手完全脱离实际,到片尾部分已经看不到音乐制作人的身影,变成了女歌手个人思想境界上的升华,使得影片在剧情上有着明显的割裂。影片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在拍摄时选用了大量的北京街景,东南角楼旁的二环路主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街口的画面多次出现,对熟悉这座城市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回望城市发展历程的视角,激发出不少有趣的回忆。(编辑:方舟)
1995年
导赏:《赢家》是霍建起导演拍摄于1995年的影片。本片是霍建起的导演处女作,以“假肢”作为谜底切入残疾人与普通人的爱情,并塑造了邵兵与宁静这一对银幕情侣。与大多数残疾题材的电影不同,《赢家》并没有以同情悲悯的姿态刻画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励志人生,而是塑造了一个近乎健全的人物形象。常平失去半截腿的痛苦与生活的艰难仅仅在他与他人只言片语的交谈中显现,更多时候,他是一个战胜了死亡与残疾、获得了辉煌成就的体育明星。尽管如此,他依然有着常人都会经历的脆弱时刻。他一次次试图通过与普通人无异的行动来掩饰自己残疾的事实,通过假装普通人来避免被可怜、被践踏自尊。但影片揭示出,一味地追求健全人的生活、放大残疾人的不完整只会使常平力竭,小杨最后伏在他的腿边,是对他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与深爱。常平作为运动员对公平精神的执着、他人格上的阳刚之美,深深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影片精致的氛围显现出霍建起导演美术出身所具的极高修养,整部影片沉浸在蓝色的氤氲之中,极具梦幻感。在蓝色的笼罩下,年轻的男女们彼此试探、小心翼翼地述说着心事、确定对方的心意。当小杨与男友说明了两人精神世界的差异、分道扬镳后,她与常平的关系逐渐明朗了起来,影片的色调由代表不明确的蓝转为充斥希望的绿,象征着两人关系的亲密。在光影处理上,影片使用了大量明暗对比与栏杆投影,将人物置于影子的困锁之下。常平的腿伤影响训练成绩,教练苦心劝他权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感情,心情困苦的他被栏杆的投影分割了身体,明与暗在他身上交杂。获得比赛胜利后,他坐在昏暗的室内,却被一束完整的光芒照亮周身,他第一次以残疾的身体出现在小杨眼前,却在此刻成为了真正完整的人。(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