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云

2025年
2024年
导赏:电影《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中国版影视化呈现,导演陈卓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是根据导演在未成年犯管教所调研的情况进行改编的,这增加了这部影片的共鸣力,也回应了公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惩治问题的关切与焦虑。影片中李长峰的复仇之路是一条充满挣扎与抉择的艰难旅程。李长峰的复仇逻辑,并非简单的以暴制暴,而是建立在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原则之上——不伤及无辜,严惩有罪。这一原则是复仇者内心的道德底线,也构成了影片探讨复仇正义性的基础,同时提升了观众对复仇者复仇的认同度。李长峰在复仇过程中含有许多道德挣扎与自我控制,如在出租屋的紧张场景中,面对警察的询问和潜在的威胁,李长峰没有选择暴力控制房东,而是用哀求的眼神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无助。影片中多次铺陈的父女情感段落是影片情感脉络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场景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父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为李长峰的复仇行为提供了坚实的道义支撑。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让李长峰的复仇不再是盲目的暴力宣泄,而是一种基于爱与正义的抗争,并且在道德的天平上保持平衡。导演陈卓在创作中明确表达了社会责任感作为电影创作的初心与意义。《彷徨之刃》踏入了道德的灰色地带,挑战观众对于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思维。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复仇者李长峰,还是受害者家庭、警方乃至社会大众,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他们或出于爱,或出于恨,或出于责任,或出于逃避,各自在道德的迷宫中徘徊、抉择。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影片在复仇故事之外对人性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编辑:婧怡)
导赏:《扫黑·决不放弃》作为一部深刻反映现实、展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影视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更在社会影响力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反响。影片巧妙地将现实社会中的扫黑行动艺术化地再现于银幕之上。通过宋一锐组长带领的专案组与黑恶势力的斗争,影片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在这场斗争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影片中的案件均取材自真实事件,如暴力征地案、工地埋尸案与农民工讨薪案,这些案件的层层深入,逐渐揭露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使得影片的叙事线条清晰,代入感较强。《扫黑·决不放弃》突破了传统犯罪类型片的现实改编尺度,塑造了曹志远这位典型的“两面人”形象。曹志远在日光下是人们眼中的“好县长”,在黑暗中却是一手遮天的“县太爷”。这种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避免了主旋律电影宣传教育性下的人物脸谱化弊端,使得角色塑造更加丰满,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影片通过李南北与段毅这对师兄弟的关系,深入探讨了背叛者的心理。段毅的堕落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是对理想信念的背叛。影片通过段毅对师父的照顾,展现了他在私德领域的小小正值与公德领域的巨大负值之间的心理冲突,为观众提供了对背叛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影片的现实意义同样不容忽视。《扫黑·决不放弃》不仅是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影片通过展现扫黑行动中的困难和挑战,传递出我国对扫黑除恶行动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社会正义和法治精神的崇高价值。此外,影片在类型化叙事的拓展与商业元素的创新中实现了对题材的突破。《扫黑·决不放弃》借鉴了警匪片、犯罪片、悬疑片、动作片等元素,在邪不压正的整体叙事脉络下,设置悬念,层层递进地接近事实真相。同时,影片加入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类型化氛围,用打斗情节突出动作片的紧张刺激感,保留了犯罪片的暴力情节,实现了政治立意与艺术表现的平衡。《扫黑·决不放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精湛的艺术表现、立体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影视作品。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更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人性光辉与阴暗的深思。(编辑:赵敏)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