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阿迪夏·夏热合曼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8年
远去的牧歌
导演
/
服装
/
导演:
阿迪夏·夏热合曼
/
周军
/
主演:
海拉提·哈木
/
玛尔江·巴依吐肯
/
加依娜·哈力
/
沙吾来提·艾肯别克
/
丽娜·夏侃
/
阿合力·沙提坎
/
也尔博力·阿肯别克
/
朱马别克·科拜根
/
播放正片
导赏:
《远去的牧歌》通过纪录电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牧民们的转场为视角,真实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变迁的生动画卷。作为新疆首部巨幕片,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航拍与长镜头展现哈萨克牧民质朴的人文特色和大美新疆景色也是一大亮点。巧妙的运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呈现孩子们质朴的面庞、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策马奔腾的牧民,把新疆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富有诗情画意,颇具东方古典之美。同时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导演在人物生活细节刻画上精雕细琢,如小牛的出生过程,挤羊奶,放牧,修筑雀巢来塑造出胡玛尔、哈迪夏、博兰古丽、羊皮别克等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胡玛尔身上体现的最为显著,他一生奉献给草原,延续传承游牧民族的传统,从反抗收猎枪到放生跟随一生的马和鹰,预示着游牧时代的变迁,博兰古丽是游牧转场生活到定居的见证者和经历者,羊皮别克最早在游牧人民中找到了传统方式与新时代发展的联结。从他们生活的变革说反映出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导下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日益美好和欣欣向荣的面貌。在情感的表达上,影片运用哲学化的表达,没有将传统与现代割裂,而是遵循矛盾对立统一的核心,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通性达到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影片中还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来奠定影片的情感基调,无论是在游牧民族转场时万马奔腾,生机勃勃的宏大场面,还是博兰古丽婚礼时人们载歌载舞的喜悦,当民族音乐响起时,都能迅速使观众置身于实景之中,感受来自草原的辽阔和牧民们质朴的情感与共鸣。影片是深入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族发展风采的成果展示,展既回望历史又面向未来、既观照现实又诗性书写的民族心灵史。它以高远的创作立意、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美学追求、真诚的艺术态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上展现了新疆题材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重大题材电影的新可能、新空间、新境界。
2012年
生死罗布泊
造型
/
导演:
董玲
/
主演:
王洛勇
/
杨圣文
/
艾尼瓦尔·阿不拉伊提
/
周波
/
袁琛
/
阿尔森·阿不都拉
/
艾克拉木·艾克拜尔
/
马冬
/
播放正片
导赏:
这是一部关于地质8勇士勇闯“死亡之海”的故事,山塌、地陷、热浪袭人、湖水吞噬,进去8人,死亡4人,失踪1人,幸存3人,他们用生与死的抉择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影片在尼克松访华的大格局下展开,起点非常高。随之将镜头聚焦于一群看似平凡却心怀壮志的地质工作者,他们在大时代的洪流中,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深入罗布泊,这一被誉为“生命禁区”的神秘之地。他们怀揣着朴素而伟大的理想:让中国拥有自己的钾盐资源,确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享受到钾盐带来的生活便利与健康保障。影片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冲突和华丽辞藻,转而采用一种内敛而富有张力的叙事手法,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展现了地质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大无畏气概。导演董玲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和细腻的特写镜头,展现了地质队员们所面对的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未知的生命威胁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困苦,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罗布泊的探险现场,与地质队员们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此外,维吾尔旋律的音乐成了影片中特殊的“主角”,被强有力地植入。简单的九字“罗布泊,你神秘,你美丽……”贯穿始终,灰狼乐队苍凉、雄浑、悲壮的乐声和吟唱,为影片营造出了一种深邃而震撼的氛围,与苍茫的沙漠、戈壁等大自然的氛围融合一体。重复和叠加的音乐段落形成了节奏,参与到影片的精神叙事,步步紧逼观众心灵。《生死罗布泊》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观看的影片。它不仅是一部讲述地质人探险寻钾的冒险史诗,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编辑:明慧)
1993年
阿曼尼萨罕
美术
/
导演:
王炎
/
王星军
/
主演:
穆尼热
/
木拉丁·阿不力米提
/
胡尔西德·吐尔地
/
播放正片
导赏:
《阿曼尼萨罕》由王炎导演与王星军导演共同执导,讲述了十六世纪中叶,我国新疆境内的叶尔羌汗国王子阿不都热西提汗继承王位,平定战乱,统一了汗国。酷爱木卡姆的阿曼尼萨罕在偶遇叶尔羌汗国汗王并成为王妃后,花费大量心血完善整理木卡姆,在宫廷里却遭王后和重臣等封建保守势力的打压,最终病魔缠身,年仅34岁就病逝的悲惨故事。在片中,木卡姆映射出维吾尔族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承载着维吾尔族人的欢乐与忧伤,深刻地表征出维吾尔族人民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爱情、追求亲情圆满等共通的民族情感。阿曼尼萨罕是维吾尔族音乐家、演奏家和诗人,也是维吾尔族历史三唯一的一位有记载、有重大贡献的女性。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反映出这一世纪位居明朝西域的叶尔羌汗国在维吾尔族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和繁盛,进一步宏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阿曼尼萨罕》的故事内容与木卡姆音乐共同营造出哀怨、悲伤的影片氛围,给观众带来了紧扣心弦、潸然泪下的观影体验。影片在映后反响强烈,正如导演王炎创作时对电影的定位:“我既不是拍历史片,也不是拍传记片,更不是拍音乐片,我希望根据历史塑造一个活生生的阿曼尼萨罕,一个能被今天的人所理解的阿曼尼萨罕。”影片于1994年在中国内地上映,通过《阿曼尼萨罕》,观众了解了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十二木卡姆,更多的人参与和保护这门宝贵的维吾尔族文化遗产。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的结晶受到了更多的世人关注。(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