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

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

2018年
导赏: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以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将黎巴嫩难民儿童的生存困境剖开在观众眼前。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用最锋利的日常,让“家”与“生存”的命题直击人心。影片的震撼力首先来自“真实”二字。12岁的叙利亚难民赞恩·阿尔·拉菲亚从未接触过表演,却在镜头前完成了一场“用生命在演绎”的表演,他饰演的赞恩在贫民窟乞讨、反抗父母、带着婴儿挣扎求生,每一个眼神里的警惕与倔强,都是他真实生活的复刻。导演拉巴基花三年调研,从街头找到这群非专业演员,让他们在镜头前“重现”自己的经历:赞恩起诉父母的台词里,藏着他对“生而不养”的切肤之痛;片中被贩卖的妹妹,原型正是他身边女孩的遭遇。这种将生命体验直接注入角色的创作,让苦难无需修饰便自带千钧之力。“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赞恩站在法庭上的这句话,撕开了影片最锋利的拷问。拉巴基没有将批判停留在个体层面,而是通过赞恩的视角,揭露难民群体中“生育成瘾”与“责任缺失”的恶性循环:父母将女儿卖给房东换钱,用儿子的身份换食物,孩子在“被利用”中长大,又重复着上一辈的悲剧。影片用无数细节堆砌这种绝望——赞恩给婴儿喂糖水充饥,在厕所里藏起妹妹的内衣,用铁链锁住婴儿防止走失,这些场景不是刻意制造的泪点,而是对“何为合格父母”的持续追问,让观众在窒息感中反思:当生存都成奢望,“家”究竟是港湾还是牢笼?在真实题材与非职业演员之外,影片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结构更显匠心。大量手持长镜头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完整记录贫民窟的逼仄巷陌与生存细节——没有刻意的美化,镜头如冷眼旁观的记录者,捕捉着赞恩对环境的敏感与旁人的麻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未经修饰的底层日常。叙事上,开篇以法庭对峙倒叙切入,赞恩“起诉父母”的惊人请求引出闪回回忆,随后转为平缓的单线推进。这种“倒叙引入+线性铺展”的结构,既用悬念勾连起观众注意力,又跳出娱乐化叙事的窠臼,引导人们在镜头的冷静注视中,超越情节本身,直面影片背后的社会议题。影片最后,赞恩的笑容与身份证明,是对“何以为家”的答案:家非枷锁与工具,而是责任、尊重与爱。拉巴基借影片追问“家的意义”,赞恩的故事落幕,“生之责任”的思考永不停歇。(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