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电影《扫黑·决战》以中央政法委、全国扫黑办重点督办案件为原型,直击黑恶势力侵蚀基层政权为害一方的违法犯罪,全面反映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效和赢得的良好社会反响。影片历经一年深入采访创作而成,是首部展现中央政法委、全国扫黑办督办案件的影视化作品。姜武、张颂文、金世佳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又使得电影的冲击力和剑拔弩张的紧迫感被全然释放,呈现出了中国扫黑除恶的勇气、霸气和锐气。影片涉及了暴力催债、农民工讨薪、举报受阻等社会痛点议题,深度地揭露地方黑恶势力的真实面目,真实展现扫黑除恶行动中的诸多细节和真相。“水太深了……”扫黑调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平静之下,掩藏着致命的汹涌暗流。在姜武饰演的扫黑专案组组长宋一锐的带领下,电影《扫黑·决战》向着黑暗开出了一枪,不仅在水面上泛起涟漪,更穿透表面,直击幽深阴暗的水底。为解决拆迁征地案,宋一锐受命带领扫黑专案组深入到当地展开调查。拆迁征地案矛头直指金世佳饰演的娱乐城老板孙志彪。明面上,他以企业家的身份作掩护,但暗地里却做着无数丧心病狂的非法勾当。然而,每一次他都能在犯法被捕后,又平安无恙地获释,一次一次逍遥法外。显然,事情并不简单,究竟谁才是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而所有线索都指向了这位平易近人、爱民爱岗,坚决铲除黑暗势力的“好县长”曹志远。张颂文将县长曹志远“两面人”的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他一边设家宴欢迎专案组的到来,一边又设置重重阻碍,暗中作俑;一边在河边点烟悼念逝去的下属齐局长,镜头一转却揭露齐局长被要挟跳楼身亡的真相。他是人们眼中的“好县长”,但在黑暗中自认为是一手遮天的“县太爷”。然而,影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依仗保护伞,无恶不作的黑恶势力不可一世的一面,更让我们看到以组长宋一锐为代表的扫黑除恶专案工作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姜武和张颂文正邪对峙的飙戏更是让人直呼过瘾,更衬托出由姜武带领的调查组不畏险阻,深入扫黑调查前线,对基层保护伞的不正之风与黑恶势力的不齿行径绝不姑息的决心,真实呈现了一线扫黑英雄为“扫黑除恶”排除万难的坚定态度。(编辑:明慧)
2018年
导赏: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严谨的情节结构设置、丰满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折射,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又一力作。《我不是药神》采用经典的三幕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经过,情节起承转合、结构严密,前半部分夹杂喜剧风格,为沉重而深刻的影片基调带来轻松的一笔,同时亦有对现实问题的折射,颇具黑色幽默意味。后半部分则充满矛盾的戏剧张力;结尾的处理即彰显情与法的交融,亦传递了温暖而坚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程勇的判决“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押送的警察说的那句“开慢一点”,无数受益的病人沿街相送,摘下了口罩向他表示敬意和感激,这一画面使人潸然泪下,程勇虽然面临法律的制裁,但他的灵魂却得到了救赎,为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痛苦的生命带来了光明的希望。《我不是药神》成功而深刻地塑造了典型性人物群像,虽处困境之中,其具有的高尚人格和勇敢坚韧的人性光辉亦值得讴歌。程勇作为影片核心人物,实现了唯利是图的小商贩到“药神”英雄的成长转变和内心的情感变化,从出于对金钱利益的渴望,到与病患群体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他逐渐意识到手中的药是生机和希望,经过假药贩子的威胁和内心的挣扎,吕受益自杀的悲剧唤醒了他,他决定再次扛起了责任与使命。即使知道自己会面临牢狱之灾,但为了无数患者“生”的希望,他毅然选择牺牲,他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犹豫退缩和趋利避害本性这种人性的复杂,让他的形象更为真实而深刻。率直而以身殉法的孤独少年黄毛、不顾世俗眼光而坚强生活的思慧、保有人的尊严的吕受益,他们既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无力、死亡边缘的挣扎,也展现了病患群体在现实与困境中所体现的对生的渴望与温情的力量、顽强和坚忍的人性伟大之处。《我不是药神》聚焦于白血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折射了高价药的社会议题,病患群体的齐心协力以小见大,实现了“生命最为可贵”的正向价值传递,兼具艺术表现的成功和现实意义的深刻,在人人皆有的“生老病死”的隐忧之下,再次弘扬了温暖坚实的生命力量。(编辑:刘若能) 
2006年
导赏:《U57次谜案》顾名思义是以发生在列车上的案件展开故事发展。影片在铺陈叙述上,导演通过反复切换不同角色的视角,以及导演的心理活动将影片的悬疑与人物的情感叙事相结合,每一处细节都隐藏着可能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因为每个人都和死者接触过则每个人都有成为嫌疑人的可能性,增加了案件的侦破难度同时丰富了故事线的发展。通过警长的思路对案件疑点的梳理,原本风平浪静的外貌下掩盖的真实人性纷纷显露出来。影片以侦破发生的命案为线索,但和现在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更多提及死者的部分,更多的是逻辑推理过程和对疑犯们的侧面剖析。随着列车的快速行进,情节节奏的处理也显得异常紧张和富有悬念。此外,导演采用了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用画面语言透露出隐藏在角色心底的情感和矛盾。将拍摄视角变为警长的第一视角,这样的拍摄手法可以将人物的出场更加清晰化,以及配合案件发展的逻辑更加缜密。影片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则是,DV机,影片除了拍摄画面之外,还呈现出许多DV呈现的画面,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交替更换,加深了影片的纪实性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悬疑氛围。列车乘客是整个案件的重点,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导演通过每位旅客面对DV镜头的不同反应,来向观众交待人物各自的秉性和身份。使得人物的表现有了更加细微和真实的变化。导演也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的过程,而是在破案的过程之中,让六名嫌疑犯尽情去展现自我特色,而警长选择以静制动的观察,让凶手自己显现出来。这也树立了警长机智的人物形象。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展现警长的人物特点:影片开头,便装的警长即便是同行也没有分别出来,在获取线索时,警长开锁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小心翼翼地从锁眼里取下物证的线索。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设计了具有喜剧效果的情节:勇敢机智的警长却害怕打针,这和侦破案件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也是影片具有特点的表现形式。(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