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斌

有片源
2010年
导赏:《盲人电影院》是路阳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故事基于真实事迹改编,影片讲述了无业青年陈语误打误撞闯入老高开办的盲人电影院,并阴差阳错成了老高雇佣的电影放映员的故事。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影片通过片名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人物关系。陈语从一个自命不凡的年轻人在和盲人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转变成了一个有耐心,有爱心的人。与此同时他和电影放映员老高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感情,共同在盲人电影院开始了收获成长与爱的美好故事。影片的摄影风格整体上保持着客观与稳重,通过剪辑辅助镜头呈现出人物内心主观感受的外化,在将人物内心通过镜头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主角陈语为躲避城管追捕而第一次闯入盲人电影院这场戏中。当陈语推门闯入电影院时,第一个镜头的视角来自于金士杰饰演的老高,通过老高的视角来展现陈语的人物特点。在表演方面,年轻人的活泼与老戏骨的稳重相得益彰。周一围饰演的陈语准确地展现了一位自尊外表包裹之下真诚善良的年轻人形象。在陈语与老高第一次谈论工资待遇的那场戏中,周一围饰演的陈语用挠头、点烟、让烟的小动作表现出内心按耐不住的欣然与纠结。在影片末尾处,陈语带老高去影院观看妻子年轻时的倩影,金士杰饰演的老高注视银幕的特写镜头捕捉到他细腻、无言而内心汹涌的表演。在短短几十秒的镜头中,他呈现出初见、欣赏、遗忘、试图想起、再初见、欣赏而遗忘的细腻过程。电影中还展现出了盲人志愿者的工作细节,他们化身盲人观众的“眼睛”,通过讲述电影的内容,让盲人观众感知电影画面,享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影片中盲人角色的积极乐观,善良友好也感染着身边的大家。电影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盲人世界的缤纷多彩,也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的向往与憧憬。(编辑:王晶)
剧情:佛教自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于弥补儒学在人的终极关怀方面的欠缺之余,又与中国本土文化从不断碰撞融合,而至于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支撑整个华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菩提路》将深入中国大地乃至周边邻国的名山古刹,探寻历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愿,以历史和人文为审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义的讲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条中国佛教传承、发展2000年的历史脉络,还中国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其中有讲述《九华金地藏(上、下)》,安徽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唐代开元年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而大愿地藏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不同的,是他由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古代一位外邦王子——新罗僧金乔觉证得无上菩提后劝化、度脱世人,后被尊为金地藏,是一个真实的比丘形象。    金乔觉于九华山潜心修行75年,99岁圆寂。圆寂以后三年“颜状鲜活如生,升动骨节,其声若撼金锁”,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成圆状”。现在流传于世的地藏菩萨形象是光头、手持宝珠及锡杖,为阎罗王之化身。
 如今,我们在九华山方圆百里的村镇中依然随处可见人们故老相传的礼佛习俗,如每逢节日拜山、途中不能回头、不能交谈,过年家家吃素等等。    而号称“百戏之首”的古老戏曲“目连救母”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质朴和神秘。 
剧情:佛教自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于弥补儒学在人的终极关怀方面的欠缺之余,又与中国本土文化从不断碰撞融合,而至于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支撑整个华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菩提路》将深入中国大地乃至周边邻国的名山古刹,探寻历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愿,以历史和人文为审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义的讲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条中国佛教传承、发展2000年的历史脉络,还中国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其中有讲述《拉卜楞寺(上、下)》,距今三百年前,一位在西藏修行多年的僧人回到了甘南的故土。他期望在家乡修建一座寺院,一座“成佛永世栋梁的寺院”。显然,这座被称作“拉卜楞”的新建寺院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它没有布达拉宫大昭寺那样深厚的历史,也没有塔尔寺那样特殊的背景,更没有甘丹寺那样显赫的地位,何况它远离藏传佛教的中心——拉萨。它随时都有可能被时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就像曾经的一座座寺院。    然而三百年过去了,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座经堂开始,如今,它拥有六大学院,几千名僧人,十一世班禅经师嘉样嘉措,七世贡唐经师华尔丹嘉措等众多高僧…它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在岁月的冲刷中依然挺立?这一切的背后又该有着怎样的动荡与沧桑?
剧情:佛教自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于弥补儒学在人的终极关怀方面的欠缺之余,又与中国本土文化从不断碰撞融合,而至于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支撑整个华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菩提路》将深入中国大地乃至周边邻国的名山古刹,探寻历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愿,以历史和人文为审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义的讲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条中国佛教传承、发展2000年的历史脉络,还中国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其中有讲述《雍和宫》,在过去,它以传播藏传佛教用来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盘石之安”。 现在,人们在这里许下愿望,播种希望,祈求吉祥。 它是北京三千寺庙中最与众不同的一座,从雍亲王府到雍和宫,它是一代圣王的诞生地,又是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的掣签地。它是一座既联系着政治和宗教,同时又融合了蒙、藏、汉民族血肉与文化的桥梁。 作为曾经的皇家寺庙,雍和宫25米高的未来佛预示着56亿7千万年以后的故事——众生说法。还讲述《法海真源》,一段中国历史的传奇,从起始到终结,背后往往映衬着一个政权的由盛及衰。   一座源于表彰忠烈的寺庙,屡毁屡建,先后更换了好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既代表着一种迥异的性格,更浓缩了整整一个朝代的悲欢命运。   法源寺,在1000多年的世事变幻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这里所弘扬的“法海真源”的佛教精神,却一直传承了下来,至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