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瑶

有片源
2023年
2021年
导赏:由梁乐民执导的《梅艳芳》是一部将艺术与现实成功融合的传记电影。影片带领观众重温了这位传奇女星的一生,以复原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叙述再现了20世纪末的香港,在叙事结构和艺术表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影片的视觉效果尤为突出。影片精心还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街景与歌舞厅,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影片采用了色彩浓烈的滤镜传递港风情调,还通过数码技术重现出梅艳芳告别演唱会的壮观场景。在叙事上影片打破了传统传记片的线性模式,采用倒叙的手法,从2003年的告别演唱会倒回到她的童年岁月,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事陷阱。同时还通过两条叙事线索交织展开:一条展示她事业上的辉煌与低谷,另一条则关注她在感情世界中的波折。而影片最动人的地方莫过于梅艳芳与舞台、观众之间的深厚情感。告别演唱会上,王丹妮扮演的梅艳芳身披婚纱,登台演唱《夕阳之歌》,那一句“我不舍得”既是对自己舞台生涯的告别,也是她对生活、对观众的不舍。真实影像与虚拟表演的交替剪辑,令观众几乎忘记了屏幕上的是演员,而深信她就是那个站在舞台上坚韧不拔的梅艳芳。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传记片,它还凭借其迷影特质,成为香港娱乐业乃至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运用大量的纪录片片段与经典电影致敬手法,让历史与虚拟世界交织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怀旧氛围。多重时空的交错,展现了梅艳芳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个香港时代的共鸣。《梅艳芳》不仅是一部献给歌迷与影迷的情感之作,也是香港电影在复兴道路上一次极具艺术追求的自我突破。通过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不被定义的梅艳芳,一个活在每个人记忆、镌刻在香港这座城市发展记忆中的梅艳芳。(编辑:颜诗雨)
2020年
导赏:电影《第一炉香》由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改编而成,延续了张爱玲独特的叙事风格,呈现出其经典的苍凉美感。同时导演许鞍华对影片的处理也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为视觉元素与叙事细节注入不少新鲜感,呈现出鲜活的都市影像。影片保留了原作故事的核心结构,讲述了葛薇龙在香港名利场的浮沉历程。在视觉呈现上,影片则营造出20世纪40年代香港的繁华景象。豪华的洋房、热闹的社交场所、精美的旗袍和复古家具无不凸显出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奢靡。同时许鞍华通过流畅的镜头叙述,将葛薇龙的成长与堕落娓娓道来,使观众沉浸在她与乔琪乔复杂情感的交织中,直观感受到欲望与爱情的深沉波澜。广角镜头俯瞰港岛住宅区,捕捉城市风貌与葛薇龙内心变化的共鸣,细腻地呈现出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逐步失去自我的过程。在许鞍华的镜头下,香港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更成为葛薇龙内心挣扎的具象化表达。影片在意象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沉香炉的出现象征着传承与归属,恰到好处地为故事定下了基调,勾起观众对旧时情感的共鸣。电影中新增的孔雀意象隐喻着梁太太曾经的高贵与现今的无奈,为故事增添了几分人文主义的关怀。这些丰富的意象引导着观众去探索影片表面之下的多重意蕴,在视觉体验中领悟人性的深层次触动。作为一部现代电影作品,影片巧妙地将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传奇与许鞍华的独特影像风格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场充满层次感的视觉盛宴。情感张力与意象之美相辅相成,《第一炉香》不仅是一段情感纠葛的叙述,更是成为对都市女性成长、欲望与命运的诗意探讨。(编辑:颜诗雨)
2018年
导赏:《撞死了一只羊》是万玛才旦导演第二部院线电影,继《塔洛》之后,他独特的民族视角和美学风格再次吸引观众的目光。在这部电影中,万玛才旦继续从中国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中汲取能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个体面对传统与现实的无奈与选择。影片由《杀手》和《撞死了一只羊》两部短篇小说合并改编而成。在《杀手》中,康巴人独特的复仇文化和杀手为父报仇的意志已经难以与现代的法律环境共存。而在《撞死了一只羊》里,作者以荒诞的笔触描述了新旧文化的交替与观念的冲突。电影则融合了两部小说的内核,通过卡车司机的角色展现宗教信仰和人们的精神困顿。卡车司机与杀手重名,都叫金巴,司机的梦包含了代替杀手完成复仇愿望的梦与他自己个人的梦想。尽管片中不断出现“永生”、“轮回”等宗教概念,司机还是完成对于羊的救赎后来到肉铺买下半扇羊带给自己的情人。这一系列对待羊的态度变化,形象展现了司机又有信仰而又世俗的一面。作为影片监制的王家卫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帮助,顶级幕后制作团队、形式感十足的4:3画幅、独具一格的影像风格、极具氛围感的声乐都成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荒诞的氛围中,万玛才旦传递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也使没有太多冲突的故事有了深刻的意蕴。对于故事发生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万玛才旦也摒弃了常见的“奇观式”的呈现,在平静有力的语言里,展现出当代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编辑:方舟)
导赏:文艺爱情片《后来的我们》由歌手刘若英跨界执导,携手实力青年演员井柏然、周冬雨,共同呈现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北漂情侣故事。影片不仅有陈奕迅、五月天等歌手助阵插曲,更在片尾彩蛋中延续了刘若英脍炙人口的流行金曲《后来》中那份对于逝去爱情的深刻缅怀,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了13亿元票房的好成绩。影片在叙事上巧妙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回忆部分的影像用彩色呈现,而现实部分的影像则是黑白的,这样明晰的色彩处理不仅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易于理解大跨度背景下的故事线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绪表达,用色彩斑斓的回忆与苍白冷漠的现实寓意两位主人公过往与现今迥然不同的心境。在“爱情还是面包”悖论的主线情节外,林见清父子亲情关系的副线故事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令人十分动容。著名导演田壮壮饰演了父亲一角,内敛而深沉的表演将父爱的伟大如山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影片泪点所在。《后来的我们》以平实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通过林见清和方小晓的故事,探讨了爱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抉择。影片并未陷入传统爱情故事的俗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的元素,依靠影像的力量展现在一线城市务工的青年人住群租房、吃泡面、挤地铁、捡旧沙发等极具现实感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出于自身境遇的共鸣和认同。影片的主旨在于抒发“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深刻感慨,既是对逝去爱情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共情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编辑:曾奕琦)
2017年
导赏:《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创作于2017年的影片,呈现了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以“方姑”等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的一系列抗日活动。影片上映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是对香港回归的真诚献礼。与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片不同,《明月几时有》没有围绕单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典型人物进行叙事,而是三线并行,以碎片化的散文叙事风格铺陈情节。以方兰母女和刘黑仔为代表的东江游击队队员承担着营救文人名士的任务,李锦荣、张咏贤等人负责搜集、传递日方情报,已至暮年的少年游击队员彬仔则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过去。三条线索穿插进行,使历史整体在时空与记忆的交错中被分割成碎片,从而消解了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宏大叙事,转向针对日常生活和战时情绪加以书写。许鞍华刻意舍弃了传统的大片叙事策略,在这场对文人的大营救中,有无数可以被渲染突出的大事迹,影片却只是轻盈地展示了几次有惊无险的小行动,以此向观众表明“主体的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只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在创作中,许鞍华一直尝试通过影像思考“人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相较于歌颂知名人物与重点事迹,她更乐于挖掘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收集历史中的边缘人物的私人记忆。在《明月几时有》中,影片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并立,以彩色画面展现过去那个燃烧着革命热情、却又动荡不安的战时岁月,以黑白画面展现身处和平年代的当下,梁家辉饰演的彬仔面对镜头“口述历史”,以个体的力量填补宏大历史的盲区。这种“伪纪录”手法的运用,体现出导演对普通人局部记忆的重视,她以此尝试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之间搭建桥梁,书写“内地与香港之间关于国族百年历史中的离散记忆”。明月已照耀大江,此时便是最好的时代。(编辑:海边淡鼠)
2015年
导赏:《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在武侠片创作领域的一次革新,用极富诗意的画面对唐代传奇中的聂隐娘故事进行了再创作,观众们得以跟随画面体悟一个刺客的人生片段。在故事中,聂隐娘曾与田季安年少相识,情投意合,但两人的命运也随着唐代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摆动,最终两人分离,田季安与元家结亲,聂隐娘则被道姑收为徒弟,被训练成了顶尖的杀手。当她收到刺杀田季安的命令时,不得已跟随内心做出不同的选择。侯孝贤试图在《刺客聂隐娘》中还原唐代后期风貌和藩镇中人物的风韵,通过对聂隐娘的刻画,讲述了这位虚构的刺客从固有身份中自我救赎并寻得侠义之道的故事。与许多以打斗为看点的武侠电影不同的是,《刺客聂隐娘》并未在武术动作上过多停留,聂隐娘的行刺手法往往是点到而止,在视觉效果上叶做到了简洁明快的统一,用一招制敌、以巧破力的技巧凸显出中式美学大道至简的审美观念。侯孝贤通过大量长镜头对自然风貌进行描绘,田野、青山、云影都在构建聂隐娘所处时代大背景上起到作用。但人物台词的刻意凝练,对角色关系的“留白”都使得角色如同古画上粘贴的人物,没有和所处环境产生过多的关联。作为主角的聂隐娘和田季安尽管穿着古装,活动空间也有不少仿古建筑,但半文半白的台词造成极大割裂,从而对融景于情产生了隔离。作为一部武侠片,《刺客聂隐娘》并未以“武”吸睛,反而以情动人,舒缓浓郁的情绪氛围贯穿始终,这也是侯孝贤对于刺客形象的理解,最终聂隐娘脱离了“棋子”的命运,真正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编辑:方舟)
导赏:《华丽上班族》改编自张艾嘉创作的同名舞台剧。是由杜琪峰执导,周润发、张艾嘉、陈奕迅、汤唯、王紫逸、郎月婷等多位明星领衔主演的歌舞电影。影片以职场为题材,细腻而生动地讲述了一场公司内部职员权钱利益的私欲与真善人性之间博弈的故事。影片以一个大型跨国企业的高层变动为主线,围绕着公司的权力斗争展开。有被贪念吞噬走向绝路的大伟,有胸有成竹掌控一切的何仲华,有位高权重空虚没落的张威,也有真诚朴实的职场新人李想。每个角色的背后都有复杂的故事和情感,他们在职场中为生存而挣扎,也在爱情、亲情中迷失自我。而他们在影片中面对职场的境遇的选择,揭示了都市职场的冷酷现实,为打工人提供了真实示范,也给予不同阶段打工人许多思考与启迪。影片的美术设计独具风格,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一栋高楼大厦的办公室内部。办公室的设计即兼顾了时尚感又凸显出了职场的快节奏,以大理石、玻璃等主要设计材料,突显了职场的冰冷感和高压环境。空间布局的紧凑反映出影片中角色的心理状态。在颜色上,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灰色、黑色和蓝色,这种冷色调的运用与职场氛围相吻合。在角色衣服的设计上,给人一种精心设计但又自然得体的舒适感。电影中的情感表达与导演视角紧密相关,通过镜头使用、配乐以及色彩等元素,细腻地刻画了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影片借助近景、特写以及长镜头等不同的镜头手法,捕捉人物眼神的细微改变,传递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每个人看似独立却又交织在一起。张艾嘉塑造了典型职场女强人的人设,果断犀利却也有柔软的内心。她的故事展现了职场女性的坚韧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她在情感与权力之间的挣扎。周润发饰演的何仲平作为董事长,城府深厚、会演的特点通过与张威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职场与感情中都游刃有余。陈奕迅饰演的大伟,展现了职场中的另一面,他精明强干和热衷投机。一边与张威保持情人关系另一面又利用苏菲并且获得心理慰藉。汤唯饰演的苏菲一角让人眼前一亮,她再明白一直被大伟欺骗后爆发出来的情绪,通过眼神以及凌乱的头发完美诠释,将在职场与感情的失败挫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点还是与音乐剧的结合,这种音乐与剧情结合的方式使得电影在职场题材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艺术化的处理。涵盖了乡村音乐、民谣、抒情慢歌等多种音乐风格类型。由罗大佑、陈辉阳携手打造,通过歌舞的形式,影片不仅进一步深化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还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观影体验。歌舞的融入使得原本紧张的职场氛围中有了些许缓和,但同时也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如:王紫逸在影片中演唱的《明天会更好》,即是李想对于梦想的追求,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体现,演绎出许多打工人的心声。《华丽上班族》通过大量舞台剧的呈现,展现了职场中人物的复杂性、真实性和多面性,让观众能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职场生活中的挑战与抉择的同时,打开了探索职场与生活的新思路。(编辑:王晶)
导赏:《太平轮·彼岸》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大制作灾难史诗,由吴宇森执导,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佟大为、长泽雅美等亚洲顶级明星联合主演。它延续了上部作品的剧情线,为观众呈现了大时代转弯处的众生浮世绘,呈现出关于人性、爱与生存的深刻反思。影迷能在本片中识别出吴宇森导演重要的影像元素——兄弟情、男女爱、乱世情仇、生离死别,当然,还有枪火和白鸽。影片画面构图精美,通过广角、特写等不同的镜头语言,将战争的残酷、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壮观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精彩的无疑是太平轮沉没的场面,通过逼真的特效和音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的冬夜,感受到了沉船过程中人们的惊恐、悲伤和无助,无愧于“中国的《泰坦尼克号》”的美誉。在演员表现方面,黄晓明、宋慧乔、金城武、长泽雅美以及章子怡等主演都为角色注入了生动的灵魂,将乱世之中人性的不同表现演绎出来,有的见利忘义,有的舍身助人,每个角色都立体且饱满。章子怡在《太平轮·彼岸》中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战乱年代中坚强生存的女性形象,观众能够感受到她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生存和希望的决心,感受到“爱能救赎一切”的影片主旨。如果说上部是“序曲”,《太平轮•彼岸》就是“高潮”,灾难来临时恐慌氛围,大时代中的不同际遇,人性的善与恶的激烈交锋,爱欲悲欢的难拆难解……吴宇森导演掌控大型题材的能力,在《赤壁》中就有所体现,在《太平轮》中,他寻找到了表现史诗题材的方式方法,选择了从个体命运来体现时代悲剧,海上航行的太平轮似乎只是一个大型道具,他最想表达的还是战争对所有人正常生活的碾轧。哪怕悲欢,何妨聚散。正是因为活在残酷的战争中,爱情才更显荡气回肠。当船被撞击,倾斜,沉没的那一刻,再没有什么比能抓紧爱人的手更为重要了。命运之中,爱情与相遇是如此美好,生动而又富有意义。(编辑:明慧)
2014年
导赏:本片讲述了三位女生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后的友情故事,涵盖了年少轻狂、摩擦与扶持、相互理解与包容等多个阶段,展现了都市女性在面对爱情、友情和事业时的复杂情感和选择。影片主题鲜明,强调了闺蜜间深厚的情谊和彼此间的支持与鼓励,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风格再温馨中偏向清新自然,画面唯美且色彩鲜艳,具有时尚感。同时,影片在视觉效果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室内场景的布置还是室外风景的展现都显得非常用心和精致。影片中,陈意涵、薛凯琪、杨子姗分别饰演了性格迥异的闺蜜三人组,她们的表演自然且富有感染力。陈意涵饰演的希汶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形象,她对感情的专一和谨慎让观众感同身受;薛凯琪饰演的Kimmy则是一个无男不欢的白富美形象,她的豪爽和义气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杨子姗饰演的小美则是一个立志做导演的个性女孩,收起《致青春》中清汤寡水的学生妹造型,画上浓浓的眼线,留着遮住半张脸的刘海,穿着全黑的皮衣,十分朋克。她们在十年的感情中被时光和男人教会了如何成长为一个女人。影片最大的人物特色就是“真实生动”,三位女生性格不一、背景不一、工作不一,再平凡不过的三个女生因她们十年的闺蜜情谊也变得不平凡起来,她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品尝了成功与失败、理解与背叛,也渐渐明白了人生的方向。可以说,看《闺蜜》不仅仅是简单的姐妹情深,还有烙印在年华里成长。导演黄真真将纪录片的真实手法和戏剧性场面相糅合,如前后两段“电视采访”,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还使得观众能够迅速融入情境,更好地理解人物情绪。种手法在黄真真的多部作品中均有出现,如《被偷走的那五年》中的蜜月录像,都是其个人风格的重要体现。华语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兄弟情”,却鲜有经典“闺蜜”。电影《闺蜜》延续了黄真真导演在女性题材上独到的敏感与尖锐,以开放的台词设计,揭开了闺蜜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色性”。虽然重口,却接地气地反映了闺蜜私下的真实状态。而更多人都认可了这样一个讲述闺蜜情的故事的共鸣性,它也不局限于女生而是所有人对于青春、对于友情等等人类自然情感的共鸣。(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