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

2020年
导赏:电影《第一炉香》由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改编而成,延续了张爱玲独特的叙事风格,呈现出其经典的苍凉美感。同时导演许鞍华对影片的处理也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为视觉元素与叙事细节注入不少新鲜感,呈现出鲜活的都市影像。影片保留了原作故事的核心结构,讲述了葛薇龙在香港名利场的浮沉历程。在视觉呈现上,影片则营造出20世纪40年代香港的繁华景象。豪华的洋房、热闹的社交场所、精美的旗袍和复古家具无不凸显出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奢靡。同时许鞍华通过流畅的镜头叙述,将葛薇龙的成长与堕落娓娓道来,使观众沉浸在她与乔琪乔复杂情感的交织中,直观感受到欲望与爱情的深沉波澜。广角镜头俯瞰港岛住宅区,捕捉城市风貌与葛薇龙内心变化的共鸣,细腻地呈现出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逐步失去自我的过程。在许鞍华的镜头下,香港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更成为葛薇龙内心挣扎的具象化表达。影片在意象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沉香炉的出现象征着传承与归属,恰到好处地为故事定下了基调,勾起观众对旧时情感的共鸣。电影中新增的孔雀意象隐喻着梁太太曾经的高贵与现今的无奈,为故事增添了几分人文主义的关怀。这些丰富的意象引导着观众去探索影片表面之下的多重意蕴,在视觉体验中领悟人性的深层次触动。作为一部现代电影作品,影片巧妙地将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传奇与许鞍华的独特影像风格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场充满层次感的视觉盛宴。情感张力与意象之美相辅相成,《第一炉香》不仅是一段情感纠葛的叙述,更是成为对都市女性成长、欲望与命运的诗意探讨。(编辑:颜诗雨)
2017年
导赏:《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创作于2017年的影片,呈现了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以“方姑”等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的一系列抗日活动。影片上映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是对香港回归的真诚献礼。与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片不同,《明月几时有》没有围绕单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典型人物进行叙事,而是三线并行,以碎片化的散文叙事风格铺陈情节。以方兰母女和刘黑仔为代表的东江游击队队员承担着营救文人名士的任务,李锦荣、张咏贤等人负责搜集、传递日方情报,已至暮年的少年游击队员彬仔则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过去。三条线索穿插进行,使历史整体在时空与记忆的交错中被分割成碎片,从而消解了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宏大叙事,转向针对日常生活和战时情绪加以书写。许鞍华刻意舍弃了传统的大片叙事策略,在这场对文人的大营救中,有无数可以被渲染突出的大事迹,影片却只是轻盈地展示了几次有惊无险的小行动,以此向观众表明“主体的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只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在创作中,许鞍华一直尝试通过影像思考“人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相较于歌颂知名人物与重点事迹,她更乐于挖掘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收集历史中的边缘人物的私人记忆。在《明月几时有》中,影片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并立,以彩色画面展现过去那个燃烧着革命热情、却又动荡不安的战时岁月,以黑白画面展现身处和平年代的当下,梁家辉饰演的彬仔面对镜头“口述历史”,以个体的力量填补宏大历史的盲区。这种“伪纪录”手法的运用,体现出导演对普通人局部记忆的重视,她以此尝试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之间搭建桥梁,书写“内地与香港之间关于国族百年历史中的离散记忆”。明月已照耀大江,此时便是最好的时代。(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