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

Zhiqiu Ye

2024年
导赏:作为皮克斯暌违九年的续作,《头脑特工队2》以青春期少女莱莉的内心世界为舞台,将情绪拟人化的创意推向更复杂的维度。从首集中分工明确的“乐忧怒厌怕”五人组,到续作主角莱莉进入“青春期”后变得更加敏感而出现的细化情绪“焦焦”“慕慕”“尬尬”“丧丧”,创作团队找到了最“自然”的方式,来引入他们开发新故事所需的新人物——延续第一部的角色与设定,电影就像“小情绪”们保护莱莉一样,守护住了电影最核心的“世界观”,同时让五人组也和观众一起适应与消化着新角色带来的冲击与变化。在场景设计上,“头脑风暴”的橘色飓风、记忆球洪流的崩塌画面,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外化了心理危机。新增的“信念树”象征个体价值观的构建,而意识流之河则以漂浮的披萨、西兰花等意象,将抽象思维可视化,延续了皮克斯对心理世界的奇想。如果说《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核心是“允许悲伤存在”,那么续作则更进一步,提出“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成长的终极课题”。影片通过莱莉从童年迈入青春期的身份转变,揭示了情绪从简单到复杂的必然性。新角色“焦焦”(焦虑)的加入,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它既是莱莉追求卓越的驱动力,也是其陷入失控的导火索。焦焦的橘色炸毛形象与不断制造“假设性危机”的行为,精准映射了当代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社交、学业、家庭压力下的普遍焦虑状态。这种焦虑的具象化处理,让观众得以直观看到“内耗”的生成机制:当焦焦主导莱莉的信念树时,她的行为从努力练习冰球逐渐异化为偷看教练评语、疏远旧友、甚至赛场失控。这种下坠的过程,恰如现实中许多人被焦虑裹挟时的挣扎——越想掌控一切,越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未将焦焦塑造成反派,而是通过其最终的自我反思与泪眼道歉,传递出“所有情绪都是爱你的,只是用错了方式”的包容性理念。这种对焦虑的辩证态度,超越了非黑即白的情绪评判,为观众提供了治愈的切口。以“心理疗愈工具”的视角审视,它成功完成了从“情绪启蒙”到“自我整合”的命题升级。当莱莉的信念树上同时挂着“善良”与“自私”的果实时,影片已悄然传递出最深刻的治愈力量:与其在焦虑中自我撕裂,不如在和解中拥抱生命的全部色彩。(编辑:明慧)
导赏:影片讲述了一对带有使命的猴龙搭档历经艰险、拯救人类世界的故事,其中的猴子空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孙悟空形象,被设定为一只普通野猴,赋予了当代价值观,身上汇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表现了猴子形象在当代的全新演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演将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植在猴子空成长的路径中,让其历经磨练,又在影片中输入“相信自己”的现代观念,强调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并改变了金箍的作用,泯灭了其对孙悟空行为的束缚功能,而赋予了它“天选之子”的身份象征,使之成为英雄使命的符号代表。同时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后工业社会、机器人时代和AI时代,使得空所面对的不再是妖魔鬼怪,而是机器世界对人类世界的压迫与剥削,从而突出无机生命与有机生命冲突的现代命题。这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构造了空新的成长环境,带有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从而呈现出平民英雄的成长史。影片在类型风格上融合了多种元素,既有代表东方奇幻的天人学院、仙人萌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又有西方工业中赛博朋克风格元素,如废土工业世界和机器人殖民人类世界等情境设定,呈现出未来感与科技感,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打破了魔幻与科幻的界限,使所有的二元对立变成了二元并立,在无机生命与有机生命的并置中呈现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对抗。影片用东方哲理性的思想武装角色,通过让空学习“清明梦”等奇迹法术掌握对自我潜意识的操控,从而克服内心魔障,实现自我超越,而“锐铂人”等无机生命代表着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虽具有大数据搜索能力和超强武值,但因冷漠和缺乏情感使之无法具备自主意识,机械的搏斗衬托出了东方智慧的强大,侧面反映出了文化自信,表现出创作者对文化的深度思考,用开放的态度丰富了影片的内涵。(编辑:州文)
导赏:导演徐瀚与阿狸的羁绊始于一场青涩的青春悸动。徐瀚坦言,阿狸的诞生“源于对纯粹情感的渴望”,这种初心贯穿了电影创作始终。徐瀚导演拒绝迎合市场潮流,坚持以“温暖与陪伴”为核心,通过阿狸与盲女童童的跨物种友谊,探讨“纯真”与“治愈”的普世价值。在电影《阿狸》中,导演徐瀚打破了“低幼化”叙事窠臼,构建了“儿童看冒险,成人品隐喻”的多层文本。影片中“采梦英雄”的成长线,既是对孩子勇气教育的启蒙,也是对成年人“找回初心”的隐喻。童话不能实现所有愿望,但能让人永怀向往美好的心。这种“不完美的圆满”,与阿狸从“废柴”到英雄的蜕变形成互文,揭示“成长不是消除缺陷,而是学会与自我和解”的哲学命题。作为首部聚焦“现代童话”的国产动画,《阿狸》在视觉语言上大胆创新。徐瀚将道教哲学融入场景设计:云海天街的光影流转暗合“天人合一”,而“梦气球”星环则以敦煌壁画色彩为灵感,构建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科幻感的异想世界。声音设计上,盲女童童用听觉感知色彩的设定,通过环境音效的层次化处理,实现了“通感美学”的突破。邓紫棋演唱的主题曲《突然之间》,更以旋律的情绪张力强化了“治愈系”基调。徐瀚在导演处女作中展现出鲜明的作者性。他拒绝神话改编的捷径,坚持用原创故事证明“中国也能产出世界级童话”。这种“以匠人精神守护IP生命力”的态度,体现在每一帧画面中——无论是阿狸拥抱时被刻意保留的笨拙感,还是片尾彩蛋中跳出银幕与观众互动的小狐狸,都是对初心的浪漫坚守。(编辑:婧怡)
2021年
2020年
导赏:《姜子牙》以《封神演义》为蓝本,讲述了封神大战后姜子牙被贬凡间,在探寻真相的途中重拾信仰的故事。本片将传统文化与新颖的叙事方式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是“以民族性为中国动画核心竞争力、以覆盖全龄模式为受众对象、以产业化制作为基本流程”的国漫复兴之路上又一力作。在编剧上,《姜子牙》对旧有传统经典文本和人物原型进行了“陌生化”处理,重构出姜子牙作为年轻的昆仑山大弟子,在奉旨斩杀九尾妖狐中突发“杀一人而救苍生,还是救一人而救苍生”的心理矛盾,最终强化“公道”而弱化“天道”的故事,改编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语境。影片的以红蓝两色为基调,延承了传统绘画朱砂黛青的搭配美学,从北海古战场、昆仑山静墟宫,到幽都山、归墟,画面以大篆体字幕标注宏伟史诗般的对称式大远景,给人庄严肃穆的崇高审美体验。历经英雄之旅后,姜子牙识破了师尊的诡辩,领悟苍生本应平等,并无分别,于是他砸碎天梯,放弃封神而拯救众生,塑造出了全新的英雄形象。本片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东方美学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古老神话叙事范式的解构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人对于封神神话故事的主题重构能力、全新顶级的动画制作技术和工业水准以及开拓国产成人动画市场、培养观众深度思考习惯的野心。(编剧:曾奕琦)
2017年
导赏:《大护法》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它更像是一部深邃的动画寓言,用独特的画风和深刻的主题,向观众传递着对于人性、权力与自由的深刻思考。影片的画面风格独特且鲜明,色彩浓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既古典又前卫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感,无论是场景的布局还是角色的设计,都展现了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影片的画面风格独特,线条流畅,色彩浓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表现暴力和暗黑的场景时,影片通过红色主题、阴影运用和灯光技巧等手法,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例如,在结尾的决战场面中,画面以银朱色、赭石、落霞红等橙色同类色为主,饱和度高,明度偏低,形成强烈的视觉压迫感,使观众能深刻感受到决斗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故事情节上,《大护法》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欲望与自我救赎的故事。主角大护法,身负重任,却不得不面对种种诱惑与挑战。他的挣扎与成长,不仅是对自我的救赎,也是对观众心灵的触动。影片通过大护法的经历,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腐蚀性,引人深思。影片中的音乐同样出色,与画面和情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无论是紧张的战斗场景还是温馨的情感交流,音乐都能准确地传达出情感的变化,让人沉浸其中。《大护法》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动画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艺术作品。它用动画这种特殊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引发人们对权力、欲望和自由的思考。这样的电影,无疑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