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轩

2024年
导赏:陈茂贤执导的《破·地狱》以香港殡葬业为切口,借一场道教仪式“破地狱”之名,叩问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情感救赎。影片通过婚礼策划师道生(黄子华饰)被迫转型为葬礼经纪人的荒诞经历,将生死、亲情、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编织成一部兼具黑色幽默与人文深度的社会寓言。“破地狱”本是道教超度亡魂的仪式,导演却将其转化为对现世“地狱”的隐喻。片中,道生初入殡葬业时,以商业逻辑解构传统丧仪,认为“活人比死人重要”,甚至将法事流程包装成网红直播,与传统喃呒师傅文哥(许冠文 饰)的坚守形成激烈碰撞。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发现,真正的“地狱”并非幽冥世界,而是生者的执念与创伤:丧子母亲无法释怀的悲痛、同性恋人被世俗阻隔的遗憾、父权家庭中女儿的压抑与挣扎……影片通过五段葬礼故事,层层剥开香港社会的隐痛,最终指向“破地狱”的终极意义——生者与自我、与他人的和解。黄子华与许冠文的对手戏是影片的灵魂。道生从功利主义的“渡生人”到理解“渡亡者亦是渡己”的转变,与文哥从顽固守旧到接纳女儿文玥继承衣钵的觉醒,构成双线并行的成长叙事。文哥临终前写给女儿的遗书,既是对重男轻女传统的忏悔,也暗合香港文化代际交替的困境——传统仪式需在新时代找到存续的意义。卫诗雅饰演的文玥则成为打破性别桎梏的符号,她在男性主导的殡葬业中挣扎求生,最终以女性视角重构仪式伦理,赋予“破地狱”新的精神内核。影片以红磡殡葬街为舞台,将香港独特的“盂兰文化”融入叙事:纸扎酆都城、米粒渡魂舟、喷火净罪等细节,既是民俗奇观,也是情感载体。导演陈茂贤在保留港式市井烟火气的同时,大胆解构传统——电子蜡烛与VR模拟地狱的设定,暗示科技冲击下文化基因的坚守与变异。影片对生死议题的深刻叩问,以及对香港本土文化的细腻呈现,使其成为近年港片中罕见的兼具商业性与作者性的佳作。(编辑:婧怡)
2023年
导赏:《年少日记》由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监制,卓亦谦编剧、执导。作为一位新人导演,卓亦谦在这部作品中聚焦家庭霸凌与青少年抑郁症等问题,揭开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原生家庭创伤,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意义。影片以中年人郑老师的视角和十岁学童郑有杰的视角以过去和现在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叙事,在中学执教的郑老师在工作中看到学生的悲惨遭遇,进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正如片名《年少日记》,日记作为媒介承载了对当下和过去的记录功能,这本尘封多时的日记,藏着的是男孩在严厉,甚至畸形家庭环境下的生存。这也真正是电影想探讨的核心问题——原生家庭创伤。导演将小男孩童年时期的孤独与无助尽数展现,在家里,他的安全感来自漫画和玩偶,他的沟通只能是和玩偶的自言自话。郑中基饰演父亲用窒息式的打压和极度的控制欲影响着男孩的行为,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正如片中饰演母亲一角的韦罗莎对孩子说:“如果离婚了一定是因为你。”原本应起到家庭气氛缓和剂作用的母亲却成为了压力传递者,面对丈夫对孩子的施暴,她选择默许,甚至将自身婚姻中的不幸归结于孩子。《年少日记》以细腻和克制的镜头展现了为满足父母期许失去原本应该快乐的童年并常年在此高压环境中生活的青少年压抑的心理,探讨了将孩子视作面子工具的家庭病根,在影片结尾部分还给出了温柔的抚慰,与当下一些以“消费伤痛”作为宣传噱头的影片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年少日记》,卓亦谦成功证明了自己的题材把控能力,成功获得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编辑:方舟)
2016年
导赏:《澳门风云3》再度锁定春节档,除延续前作险象环生的情境和幽默搞笑的气质外,还加入了“三派博弈”、“异域风情”以及“萌囧奇遇”等类型元素。在《澳门风云3》中,我们见证了赌坛传奇人物石一坚的新一轮冒险故事。周润发与刘德华再次以“高进”及“刀仔”身份回归银幕,无疑是当天最夺人眼球的话题之一,加上‘龙五’的向华强也再度加盟,更宣告自《赌神》后暌违25年的“三巨头”,已经全面回归!另一个倍受关注的阵容,则是刘德华与张学友两大天王时隔10年后再度“合体”,且在角色上,两人更首次饰演“宿敌”,更具戏剧张力。相比《澳门风云2》只搭建了五个布景,《澳门风云3》搭建的十个布景几乎占用了香港的所有片场。此外,影片的特效达到1500个,远高于《澳门风云2》的特效数量。回顾王晶导演的创作生涯,其自90年代末期到2008年,他对“赌”片的风格进行了改动,拍摄爱情喜剧电影的经验深深地影响了随后的香港“赌”片风格。从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王晶导演重新选择了“赌”片作为主题,创作了《澳门风云》系列,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澳门风云3》中,王晶通过一些细节与桥段,展现了对港片经典的致敬与传承。例如,电影中的监狱风云片段、以及周润发与张无忌、刘德华与杨过等角色的梗,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对港片经典的怀念与致敬。然而,在强大演员阵容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口碑和票房两极分化,虽然演员们的表演都相当出色,但角色和剧情的设定却显得有些单薄,缺乏足够的深度与立体感。尤其是李宇春饰演的高菲一角,与刘德华、张家辉之间的情感线显得有些生硬,缺乏足够的化学反应。(编辑:路明慧)
2014年
导赏:《智取威虎山》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商业片的范畴。这部由徐克执导的3D影片,以1946年东北剿匪斗争为背景,将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的经典战役进行了现代化重构,不仅实现了红色叙事与商业美学的深度融合,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影片通过跨媒介改编、类型化叙事与技术创新,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注入当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市场的典范之作。从文学经典到银幕传奇的转化过程中,徐克展现了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徐克敏锐捕捉到文本中潜藏的武侠叙事特质——孤胆英雄深入虎穴、正邪势力的终极对决,这些元素与中国香港武侠片的美学传统天然契合。影片开场即以现代青年韩庚的寻根视角切入,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叙事桥梁,这种双线结构不仅消解了历史题材的疏离感,更隐喻着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在人物塑造上,杨子荣的形象既保留了“舌战栾平”“打虎上山”等经典桥段中的智勇双全,又通过张涵予硬朗的表演风格增添了江湖豪气,其与座山雕的“黑话”对峙戏,既是对京剧程式化对白的影像化转译,又暗合了港产警匪片的悬疑张力。这种创作策略成功地将革命叙事解构为更具普世价值的英雄神话。技术创新成为影片重构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徐克团队打造的3D视效并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深度服务于叙事本体的美学选择。在“打虎上山”的高潮段落中,高速镜头与立体成像技术将传统京剧中的虚拟化表演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猛虎扑食的压迫感与杨子荣枪法的精准性形成张力,既延续了武侠片“人兽大战”的经典母题,又赋予剿匪行动以现代动作片的节奏感。威虎山匪巢的立体化呈现同样耐人寻味,冰封千里的林海雪原既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表达,也隐喻着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淬炼。《智取威虎山》的市场成功,标志着中国主旋律电影完成了从政治宣教到文化产品的质变。当3D技术将剿匪小分队的战术配合转化为充满游戏感的视觉编码,当杨子荣的雪橇滑行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动作设计,这些跨文化的美学嫁接不仅没有消解红色基因,反而让革命叙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通过“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叙事模式,将军事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节奏,这种将主流价值融入类型叙事的策略,为主旋律电影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范式。从《战狼》系列到《长津湖》的现象级成功,都能看到《智取威虎山》开辟的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辙痕。当杨子荣在座山雕老巢说出“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经典唱段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孤胆英雄的传奇,更是中国主流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文化主体性的生动注脚。这种将民族记忆转化为世界语言的探索,或许正是《智取威虎山》留给中国电影最宝贵的遗产。(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