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峰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河边的错误》是魏书钧导演继《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之后的第三部长片。该片延续了原著小说的气质,以戏仿侦探片的反类型去演绎这个故事,对余华原作小说取舍精巧有效,张扬出来的“悬念感”“状态感”“荒诞感”和“生活质感”很有说服力,转化出来的奇观性、诗性、元电影元素也凸显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影片明确了原著中相对含混的叙事时空,将叙事时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后到1995年——一个不算刻意却不乏真实年代感的叙事时间;小说中案发地所在的南方河边某小镇,在影片中隶属于沛水市万宁县——一个虽虚构但行政建制完整的叙事空间。这样的时空设定,赋予悬疑叙事靠近生活质感和写实基调的前提。作为影片的核心空间,“河边-小镇”是《河边的错误》最具匠心的意象营构,“河边-小镇”这一空间意象也由戏剧故事的展示场,变成命案真相和人物情感的庇护所,承载着影片英文名“OnlytheRiverFLows”所流露的莫名愁绪。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粗粝朦胧的影像散发出晦暗不明的黑色电影气质,高度契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侦探故事背景的年代感。影片中的凶杀、探案、追凶全在雨天,南方丰沛的雨水使空间中弥漫着湿冷而诡秘的气息,小镇空间因而具有某种超越在场的空灵之美。此外,《河边的错误》中“元电影”也参与叙事,但无论是使用胶片拍摄,还是影片文本中废弃的影院与叙事空间的并置,以及影片中人物在影院梦境中的“戏中戏”,包括坠落的“电影”牌匾、烧焦的银幕、燃烧的放映机等影像,都穿透叙事的表层,深入对“电影”意义生成和接受机制的洞察。当“电影”不再是叙事的附庸,“电影”本身成了意义自足的电影意象。很多观众热议《河边》的“发疯”主题,余华认为,所谓“发疯”就是有一种情绪不受控制地自我放大。不要觉得好像已经走投无路,其实可能只是一种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应该离开现在的生活状态,往相反的方向“卷”。至于凶手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由案件串联起来的那个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电影《河边的错误》海报口号上写着:“没有答案”,便是答案。(编辑:赵敏)
导赏:《永安镇故事集》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部展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魏书钧导演通过三个貌似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章节,《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巧妙地描绘了小镇故事里的悲欢离合,精彩演绎了“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的讽刺与深意。在《永安镇故事集》中,电影巧妙构建了内外两层叠加的结构,让观众见证了一队剧组在宁静的永安镇拍摄同名电影《永安镇故事集》的过程。从导演和编剧的对话中,我们得以窥见电影中的剧组的影片《永安镇故事集》拟拍摄内容的概览:一名渴望逃离绝望生活的饭店老板娘,以及一对年轻时有过深情,却在中年重逢时发现彼此悬殊巨大的男女。而在观众的银幕上,所看到的则是老板娘试图逃离日常的挣扎和这对男女在永安镇的意外重逢——实则是同一个故事的两面。这一层层的叙事设置为电影注入了新的观感与体验层次。它不仅创造了一种叙事上的变奏和转折,还在电影内部形成了一种互文性,将导演和编剧对剧情的讨论转化为对于观众所见内容的深度解读。第一章《独自等待》中,小镇餐馆老板娘的生活重压和她对改变现状的无力尝试,生动展示了小人物在巨大的生活重压下的挣扎和绝望,同时也反映了人在追求改变时的自我迷恋与幻想破灭所带来的深深失落,其中,老板娘独自在深夜使用挤奶器喂母乳的镜头也是国产电影中少见的对女性生活的真实面向。第二章《看上去很美》通过一位女演员荣归故里的故事,揭示了名利如何扭曲个人与家乡、故人之间的联系。在尝试适应并重新连接过去的过程中,女演员的经历映射出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时的纷繁复杂,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寻找内心和解的渴望和努力。最后一章《冥王星时刻》,则以编剧导演的争论和巨星逝世的静默和解作为象征,反映了在现实与梦想、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们在面对终极问题时的无奈和宽慰。《永安镇故事集》不仅是对小镇生活的真实描摹,更是对人性深沉处的探索和反思。电影中的每一段故事,都以它独特的方式挖掘了生活的多重层次和情感的纤细脉络,展示了在平凡中寻找非凡的勇气和努力。正如《地久天长》的编剧阿美对此片的评价:“我特别喜欢的是他对我们电影行业的一种自嘲和自反的态度,但其实它也微妙地表达了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一种心酸”。《永安镇故事集》以其戏谑而深切的方式,成功地把握住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细微平衡,以微妙的自嘲和自反态度,让观众在电影的层层叠加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不仅对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对所有普通观众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与心灵洗礼。实际上,永安镇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狭窄,每一个人都是这镇子的一分子。在我们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试图赋予生活以色彩的同时,却又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意义消磨殆尽。我们渴望爱,期待给予和接受爱,但往往却发现自己无力付出。我们梦想着离开,想要跨出舒适圈,却又无从下脚,似乎每个人都被无形的束缚困在原地,感受着看不见的绳索牵绊,却又摸不清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停滞不前。正当生活似乎即将泛起涟漪时,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死寂的微动。(编辑:王斯笳)
2021年
一日游
一日游

制片人/

导演:陈延企/
类型:剧情/喜剧/
2020年
2019年
导赏:《春江水暖》以一个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母亲在寿宴上突然中风,而让四个家庭面临亲情和生活考验的故事。导演以“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时间线索来叙事,并且以传统绘画的视角展开讲述,以富春江畔为背景,绘制出了一幅中国长卷画。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上,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译,一次对东方哲学与当代生活的深刻对话。影片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融入电影语言之中,使得观众可以在叙事、美学、哲学多个层面进行感受与理解。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借鉴,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探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与冲突。影片的视觉风格深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尤其是对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借鉴,使得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顾晓刚导演运用长镜头和细腻的摄影技巧,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一个统一的时空之中,人物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保障了叙事的密度,同时也完成了抒情美学的表达,达到了极度控制与极度松弛之间的平衡。在《春江水暖》中,时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四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细腻的描绘。导演通过长镜头捕捉时间的流转,使得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件随着时间生长的艺术品,具有了历史文献的价值。这种对时间的处理,体现了东方哲学中对自然和时间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导演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独到见解。影片中的非职业演员表现出了惊人的演技,这得益于导演对演员的深入指导和长时间的拍摄周期。顾晓刚导演采用了一种“笨办法”,即通过时间的积累来解决表演和调度上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耗时,但却使得演员们的表演更加自然、真实,也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音乐方面,影片选择了窦唯的作品,这不仅是因为窦唯的音乐具有一种庙堂感,更是因为其音乐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影片的主题不谋而合。窦唯的音乐为影片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背景,使得影片的美学体系更加完整。《春江水暖》不仅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视觉和心灵的盛宴。这部电影是对东方美学的一次现代诠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编辑:赵敏)
2018年
大三儿
大三儿

制片人/

导演:佟晟嘉/
预告播放
2017年
暴徒
暴徒

制片人/

导演:石桀锐/
类型:剧情/
2014年
导赏:青春题材电影在当今电影市场的多元化浪潮中与观众有着独特的情感共鸣与时代烙印,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由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影片。《匆匆那年》也是一部改编自同名热门小说的青春电影,电影回忆性的画风是对一代人青春岁月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个体情感成长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剖析。影片构建了一幅跨越十年、横跨多个重要历史节点的青春画卷,展现了80后一代人的情感历程与生活轨迹。影片以方茴与陈寻的爱情故事为核心,但不局限于单一的爱情线索,而是通过痴男怨女群像的塑造,多维度地展现了青春期的情感纠葛与成长阵痛。方茴的纯真与坚韧、陈寻的勇敢与迷茫、乔燃的默默守候、赵烨与林嘉茉的错位情缘,以及林嘉茉对苏凯的单恋未果,这些人物的情感纠葛,如同青春的缩影,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体验到成长的酸甜苦辣。导演通过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精准捕捉了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与心理波动,使得每个角色都鲜活而立体,让观众在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下,深刻体会到青春期的复杂情感与成长的无奈。由于影片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也记录着那一时代变迁的过程。从90年代末的北京胡同,到新世纪初的繁华都市,影片通过时间线的巧妙串联,将几个历史节点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匆匆那年》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双重时空的叙事手法,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使得故事更加层次分明、情感更加饱满。通过不同时期的色调对比,影片营造出一种怀旧与现实的交织感,让观众在视觉的转换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沉淀。(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