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无名·奔袭
陈大伟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6年
难忘金银滩
演员
/
导演:
亮子
/
主演:
王一
/
翟佳
/
濡雪
/
稽波
/
陈大伟
/
李佳璇
/
任晗
/
周鹏
/
陈大红
/
路一萍
/
预告播放
导赏:
1.升级版《云水谣》+《黄河绝恋》;2.战时绝恋、父辈青春、血色浪漫;3.2015年第二届中国巫山艺术电影节提名影片;4.2016年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5.国家级核事业保密军工群体首现大银幕;6.“只争今生、不等来世”的催泪绝恋+震撼视觉的边疆沙场决战
2003年
惊涛骇浪
演员(饰 工兵团长)
/
导演:
翟俊杰
/
主演:
巫刚
/
宁静
/
李幼斌
/
赵有亮
/
潘粤明
/
高天
/
伊春德
/
冯恩鹤
/
丁嘉丽
/
沙玉华
/
播放正片
剧情:
故事发生在令人难忘的1998年夏天。某集团军转战湖北,担负长江荆沙林水段的抗洪任务。军长张子明与儿子张成文产生矛盾,批评儿子不该提出转业,找个人前途。红军团长周尚武准备到国防大学报到。亿万富翁林同生的独生子林为群这时从军部机关下到红军团四连当兵,随部队开赴荆江。长江洪水暴涨,龙嘴湾民垸突然溃堤。林为群和代理连长等上百名官兵被洪水冲走,一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万分危急,刚刚回家与妻子韩梅团聚的团长周尚武奉命回队。常委会总工程师韩盛元院士向周副省长汇报,长江上游已形成特大洪峰。 军区李司令和许政委赶赴灾区,向抗洪部队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指出抗洪已成为全党全军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军长张子明得知四连代理连长赵建平等6名官兵牺牲的消息,深感内疚,因其所代理的正是儿子张成文的岗位。他赶到四连驻地,看到张成文正率大学生后援队来支援抗洪,当即命令儿子:以列兵身份归队参战。江岸村群众欢迎子弟兵到来,魏老兵见到盲奶奶,她用数玉米粒的方法鼓励开车的孙子多拉快跑。韩总工程师教训儿子韩松,担心他承包的江堤工程有问题。 长江第四次洪峰来临,沙市水位高过54年分洪时的水位。韩盛元力主不分洪,数万军民艰苦奋战,使洪峰安全通过林水。张成文表现出色,红军团党委决定恢复他四连连长职务。九江大堤决口,周尚武奉命率红军团星夜驰援,连续奋战五天五夜,协助大部队堵住了决口。九江群众为红军团送别,两位老战士看到一双双血手,感慨道:“九十年代的兵也能打仗,我们放心了。” 面对第五次特大洪峰的到来,韩盛元提出用水库泄洪蓄水的办法错过洪峰。同时要求集团军必须在48小时内把林水段子堤加高加厚30公分。在加高子堤的奋战中,林为群劳累过度,牺牲在大堤上。林同生夫妇悲痛欲绝深明大义的他们却将抚恤伞转给孤儿小虎子。 为防万一,国家防总要求做好分洪准备,灾区群众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魏老兵在分洪区意外发现管涌,他奋力抱起一麻袋玉米,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韩盛元怒斥儿子……魏老兵的遗体返回江岸村时,他的战友们不约而同的摁响汽车喇叭,向魏婆婆致敬。长鸣的喇叭声使盲婆婆老泪纵横。 在抗洪斗争最关键的时刻,江泽民同志亲临大堤视察,慰问抗洪部队,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林同生在电视里看到江主席上了长江大堤,深受感动,毅然穿上儿子的军装来到抗洪前线“父承子业”,在生死牌上庄重地写下了一个老兵的名字。特大洪峰到来之前的深夜,军长张子明接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电话:“请你告诉我能不能守住大堤”三分钟的沉默之后,张子明低沉然而坚定地回答:“能守住。”江主席发布命令:“全体抗洪军民一律上堤,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干堤安全。”在大堤即将决口的情况下,张子明果断地指挥红军团用载重大卡车堵决口,一辆、二辆、三辆……千钧一发之时,周尚武飞车冲向决口……大堤终于保住了!受伤的周尚武被直升机救起。江天一线处――红日冉冉升起。数万军民在江堤上静静地睡了。孤儿小虎子迎着第一缕朝霞,在人筑的长堤上蹒跚地走着。“人的长堤”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在延伸。
1997年
灯塔世家
演员(饰 齐大秧)
/
导演:
宋江波
/
主演:
郝岩
/
陈大伟
/
于莉红
/
栾福仁
/
赵炬
/
樊志刚
/
赵心田
/
张洪杰
/
王华
/
齐忠坤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通过讲述四代灯塔人不畏艰险,跨越半个世纪守护灯塔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对灯塔坚守的执着和对职责的忠诚,所描述的叙述对象灯塔人并不是英雄式的人物,而只是普通的平凡人,为了在黑夜之中点亮灯塔,照亮过往的渔船,灯塔人自觉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灯塔绑定在一起,并通过家族的代际传承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遵循,通过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和无私的自我奉献,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了崇高的民族精神,使之灯塔人这一群体形象成为民族形象的象征。影片是从秋女的视角讲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是齐家四代灯塔人生命历程的见证者,在男性与女性的形象建构上,齐家的男性是主动式地将生命奉献给灯塔,而秋女的奉献可谓是一种被动的奉献。为了坚持所爱,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藏在酒缸里跟到海岛上,不幸新婚之夜丈夫身亡,而后将儿子大秧带回岛上抚养,不料长大后的大秧也要坚决守护灯塔,秋女之后只能将孙子齐灯儿带到身边,阻止他上岛。从秋女的种种行为来看,她的命运是依附于齐家男性的命运,是被动地为灯塔做出了巨大牺牲,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女性美德,为了家族的历史与传承,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坚韧和奉献精神汇聚在她的身上。影片在表现齐家四代人用生命为灯塔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表现了家长里短、生儿育女、工作婚恋等日常生活琐事,展示出地方的风俗民情,片中多次出现的舞狮和石像既成为地域特色的代表,同时作为视觉符号带有隐喻和象征作用。影片首尾出现的舞狮场面与小镇灰黄的土城墙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明朗热烈的抒情风格,同时红毛狮的使用代表了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征,象征着灯塔人对尊严正道的张扬和对苦难人生的承担。秋女家中青灰色的石像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同时也暗示了灯塔女人的苦难命运与坚不可摧的意志,在叙事上彰显了带有文化特性的艺术张力。(编辑:州文)
1996年
一棵树
演员(饰 王旺)
/
导演:
周友朝
/
主演:
奚美娟
/
陈大伟
/
杨争光
/
曲美琴
/
张子良
/
傅亚男
/
播放正片
导赏:
《一棵树》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五代导演后期作品,由奚美娟主演,讲述了以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为原型的主人公一家坚持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故事。电影以平实流畅的镜头语言、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构图展示了西北沙漠苍凉雄浑的自然景观,渺小的人与无垠的沙漠形成二元对立。随着故事展开,表现狂风肆掠的沙漠、干枯的树苗、在沙漠中爬行的甲虫、沙漠边缘的土屋的空镜头进而凸显了西北沙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棵树》多次重复出现朱珠一家人在沙漠中跋涉、种树、护树的影像画面,片中人与生态的关系既含有“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也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怜惜之情。片中王旺为了妻子再也不被沙子迷眼而植树的初衷尽管朴实无华,却铮铮有声,彰显着中国西部农民对新生活、爱情和生命的强烈渴望和憧憬,洋溢着他们向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挑战的达观态度和博大胸怀。当丈夫王旺撒手人寰,朱珠并没有被这种厄运所击倒,反而挺起了胸膛,毅然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全部重负,并接力率领全家人在沙漠边缘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编导对朱珠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一棵树》较之以往的西部电影有了全新的内涵:以往西部电影有聚焦于西部落后、愚昧的风俗以供观众猎奇评说的创作倾向,而《一棵树》继承了传统西部电影审美情趣中的积极部分,同时又以新观念、新视野、亮色度来呈现中国当代农民的原生态。朱珠没有如前代西部人物那样,或去殉道,或去独行,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与自然达成协调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积极的胜利者。(编辑:曾奕琦)
1994年
弹道无痕
演员(饰 饰 李四虎)
/
导演:
宁海强
/
主演:
赵岩松
/
陈大伟
/
王玉璋
/
刘大为
/
祝新运
/
魏琦
/
牛莉
/
朱建民
/
张立新
/
蔡图
/
播放正片
导赏:
《弹道无痕》是一部优秀的军旅题材影片。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宁海强将徐贵强小说中的军队生活通过视听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全方位刻画了“铁匠之子”石平阳经过炮兵部队的磨炼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中国军人的过程,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吃苦耐劳和战友之间“传、帮、带”的精神。宁海强用平实、质朴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石平阳在老班长李四虎的带领下如何从一名铁匠变成一位真正的战士,影片用新兵入训前两人在火车站“掰手腕”这一不打不相识的方式为开端,通过训练和生活两方面描绘人物。李四虎把自己负责的榴弹炮称为真正的班长,他对训练精益求精,把心得体会都记在笔记本中,当退伍日期临近,他将笔记本交给石平阳,完成了精神的传递。在对石平阳军队生涯刻画时,还安排了几处改编人物命运走向的“小插曲”。由于部队首长考虑到石平阳所在班级成绩不错,担心后继无人,取消了他参加教导队的安排,导致他提干受到影响,他的战友王北风借此机会则成为了军官。这之后石平阳当了多年的班长,原本已经停训两个月代表部队参加全军统考却因“打骂士兵”的诬告失去了机会,在剧情的关键节点,突然想起的雷电音效也起到烘托气氛,迎合人物心理状态的作用,为转场带来自然的铺垫。除了“男人戏”,宁海强也通过医护兵苏媚对石平阳的爱慕之情、老班长李四虎谈论自己的心上人等内容刻画出战士们柔情的一面,使角色更加丰满立体。值得注意的是,宁海强也通过军装的更换和武器装备的迭代升级等小细节刻画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也通过对相关角色的设定,对拉关系走后门、打小报告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批判。影片最终荣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宁海强也由此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编辑:刘方舟)
1990年
元帅的思念
演员
/
导演:
韦林玉
/
主演:
袁志顺
/
陈大伟
/
张永祥
/
孙飞鹏
/
路希
/
播放正片
剧情:
黄河岸边,徐向前元帅凝视一泻千里的激流,脑海中显现出当年临汾战役的壮观场面。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入关键时刻,全国性战略反攻已经开始。当时任晋鲁豫军区指挥员的徐向前率领部队,于3月6日向临汾挺进。临汾有“卧牛城”之称,是历史军事重镇,国民党临汾城防司令梁培璜凭借地理优势,视临汾为“铜墙铁壁”。3月7日我先头部队出敌不意抢占尧庙机场,梁培璜一面向阎锡山告急,一面加强火力、企图夺回机场。徐总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突然将部队撤出机场,诱敌追击,在外围全歼敌人。攻城战打响了,敌人利用四道防线和暗堡交叉火力使我军严重受阻,伤亡很大,徐总一面鼓励大家,同时决定采用挖坑道的办法,越过敌人外围防线。4月10日徐总命令发起攻击,部队英勇出击,首先拿下城东关,尽管敌人想尽办法破坏我军的坑道作业.终未能挽回失败的结局。城里我地下党对敌三十旅参谋长沈国良进行策反工作,终于在正义的感召下晋圈良决定弃暗投明。5月17口我军发起总攻击,全歼临汾敌部、活捉了梁培璜。临汾解放了,全城军民一片欢腾。40年过去了,徐帅川顺这段难忘的历程,想起为共和囤诞生而英勇牺牲的同志,感慨万分。
1988年
黄土坡的婆姨们
演员(饰 伍成龙)
/
导演:
董克娜
/
主演:
李克纯
/
黄宗洛
/
陈大伟
/
丁一
/
赵子岳
/
许志群
/
金峰
/
高放
/
王德生
/
房近贤
/
播放正片
导赏:
《黄土坡的婆姨们》是由著名作家马烽、孙谦共同编剧,董克娜导演的农村题材影片。影片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关注农村的现实,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任不应忘记土地,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领村里女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女性角色常绿叶,为大多数劳力外出打工的农村地区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影片极具地方色彩,窑洞、高跷等农村生活场景和生活习俗的刻画始终提醒着观众,人与故土的关系。在反映农村的变革时,马烽、孙谦着重描写人与人之间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变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景展示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片中的常绿叶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青年农民的形象,在面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时,她自觉地放弃了能使个人获得更为优越生活条件的道路,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带领广大农民集体富裕这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描绘新一代青年农民形象的同时,马烽、孙谦还描写了大量向着更加文明、富裕生活迈进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个性特征又涵蕴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农村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现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时代剪影,共同反映了影片创作时期的风貌。常绿叶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有牲口、有本事的男人们都外出赚钱,土地撂荒的严重情况下,带领村里的妇女、老人成立联合体,靠科学种田,立足于土地共同致富,探索了规模经营的道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影片成功反映了农民在致富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成功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