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

有片源
2017年
2016年
离婚真难
离婚真难

演员/

导演:袁春波/
类型:剧情/
2000年
导赏:和以往反映科学领域的电影有所不同,《超导》把一个深刻的物理课题生活化、哲理化了。“超导现象”实际上是指电流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无阻力、自由畅通的状态,其工业意义十分巨大。片中科学家在研究“超导现象”的同时也在深情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的“超导状态”,渴望人们也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影片把科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阻力和与之抗争的过程升华为人类科学现象的发现过程,让人们在深入浅出之中产生共鸣。拉近深奥的科学领域与普通人的距离。虽然采用现实素材,电影讲的却不是科研本身。老科学家林亚眠提出研究一种全新超导材料的思路,却不被科学界主流认可。几个相信他的年轻人团结起来,四处筹款,组建“低温俱乐部”,准备向“常温超导”进军。不过林亚眠只是配角,他的作用在于向观众解释超导是什么,研究超导的重大意义又是什么,王志文扮演的年轻科学家贝小知才是主人公。他在剧中的任务就是向四面八方开口,与领导谈,与专家谈,与把“超导”理解成超级导弹的民营企业家谈。甚至为此游走在法律边缘。贝小知更象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不是科研人员。把他树为主角,意味着电影对科学的讲述从台前进入幕后。在这个向各方伸手的过程中,影片着力表现人与人沟通的障碍。具体来说,是理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障碍。“超导”一词在电影里不光是物理概念,也象征着一种渴望,就是人与人之间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借此,本片首次把科学家的形象个性化,如王志文扮演的男一号,“超导”研究室的发起人贝小知,就是一个现代味道十足的青年学者,他机智、幽默、自负、好强,他的身上散发的是人格的魅力,他不再是只知道自己的课题而毫无生活情趣的书呆子。而他的搭档形象怪僻、倔强却才华横溢,更是以往影视作品中难以看到的典型。另外,《超导》更是大胆地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的科学家,他们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或许只是此项研究的一块奠基石,可是正是他们的投入、奉献才让人看到中国科学家的希望,中国科学领域后继有人。总之,本片可以说填补了我国电影在反映当代科学工作者方面的空白。他以一个讲述普通人生活的方式把一群生活在科学王国里的年轻人带给观众,必将在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反响。
1999年
导赏:电影《黄连·厚朴》以老北京四合院为背景,讲述了中医世家龚家两代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不同生活方式和追求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情节设置,深刻剖析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差异。朱旭饰演的龚老太爷作为中医世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守传统、医术高超,有着典型的东方家庭价值观,但又不失开放和包容。他对于于莲舫的师徒关系和对儿子、儿媳的宽容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长辈的慈爱和智慧。而王之夏饰演的于莲舫则是一个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为了学习中医和帮助龚老太爷整理皇室医案,选择了留在龚家,并在与龚晓默和张悦之间的情感纠葛中不断成长和坚强。而片中的反面角色龚晓默虽然有着看似成功的事业,但在爱情婚姻上却败得一塌糊涂。表面维持着“正人君子”的形象,内在自私的心理与外在的面子之间产生了分裂,暗中以匿名信的手段推人下水。他的行为不仅深深伤害了前妻于莲舫,也被欧美文化背景的未婚妻珍妮鄙视,毁人不利己,丧失了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和气度,与中国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作为一部讲述传统医学文化的影片,题眼“黄连”与“厚朴”,不仅仅是两味常见中药药材,它们还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含义,成为电影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黄连苦寒,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厚朴苦温,消胀泻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剧情中,这两味看家之药不仅应用于光绪皇帝的虚寒症,同时也应用于富商肥头的实热症,隐喻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病态现象,深化了影片的内涵。在视觉风格上,影片采用了较为沉稳的色调,以突出中医文化的庄重和严肃;通过大光比、高反差、两级用光的方法来强调暗部的层次,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影调风格,增加了画面的细节和深度,还使得影片在表现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时更加细腻和真实。(编辑:明慧)
1997年
导赏:《甲方乙方》是一部由冯小刚导演的具有浓厚本土性文化色彩的喜剧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由主演葛优、刘蓓、何冰、李琦等饰演的角色,呈现了市井百态小人物的温馨感动,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四个年轻人从造梦者,最后成为圆梦者,最初以盈利为目的,最后以慈善为信念。影片采用“小品串联”式的结构,六个不同的小品式段子代表了六种不同阶层的人的梦想,而这正是影片的弧光,表现出小人物的生命哲学。《甲方乙方》既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也体现出冯小刚电影的独特气质,兼具讽刺与幽默,既有现实主义又有夸张手法,对社会问题作出深刻揭示的同时情感依旧细腻入微。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凭借独特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创造了极为特别的“冯氏幽默”,一种“大荒诞,小真实”的荒诞美学。这部影片正是用幽默喜剧的方式折射出人们不懂得珍惜当下生活、人际冷漠的一面,而荒诞中同样有着真实的生活和人情冷暖。冯小刚将市井小人物的温暖感动以一种平淡的叙述方式传递的如此真切,同时,又将严肃而略显戏谑的社会主题以一种看似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众。《甲方乙方》这种小品式俗套的逗乐形式和杂耍式戏剧张力的影片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大进步,而在给予国产喜剧频繁笑点的同时,也蕴含着强大的人文关怀的社会表达。影片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不仅斩获了第21届百花奖三大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更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同时,《甲方乙方》作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为中国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内地电影开始具有明确的电影档期的概念,进而加速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步伐。“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台词),这便是贺岁档的意义。(编辑:赵敏)
导赏:《黑眼睛》是一部集体育励志与女性自立精神于一身的华语经典,由万方编剧,展现了盲人少女丁力华自强不息与追求自立的动人故事。这部影片不仅在题材上独树一帜,更在视听语言、演员演绎以及对残障人士生存细节的捕捉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丁力华虽为盲人,却并未因此而失去生活动力。她反抗被安排的婚姻,积极参与伤残人体育集训,展现了残疾人士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同时,影片中丁力华求学、参赛,并最终选择自学按摩独立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视听语言方面,《黑眼睛》的摄影语言宁静而诗意,如同流水柔情,将盲人感知世界的特殊视角融入画面之中。雪后的清晨,丁力华轻轻擦去窗上的雾气,撞上雪松枝摇起的铃铛,所有细节都通过精致的镜头语言被放大,让观众仿佛通过她的触觉和听觉感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陶虹以其深邃敏锐又不失俏皮天真的表演将丁力华的勇气、独立、以及对爱的渴望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过目难忘。何冰在片中的演出也为角色增添了深度,将盲人少女在情感世界中的矛盾与选择刻画得异常真实。此外,导演用声音来结构影片,突出了盲人对外部世界的声音感觉及内心感受,例如丁力华触摸积雪、尝试乘坐电梯、咀嚼冰糖葫芦的场景,展现了盲人如何通过触感和听觉感知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些情景不仅体现了盲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也展示了他们如何乐观面对、积极适应这些挑战,让我们对盲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归根结底,《黑眼睛》作为华语电影中不多见的体育题材杰作,不仅孕含了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导演以一个坚韧不拔的盲人少女为焦点,通过诗意的影像语言,细腻勾勒出她对平等尊严的渴望和对生活不减热爱的坚强心灵,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佳作。(编辑:王斯笳)
导赏:《生命如歌》是一部2000年由夏钢执导,王洛勇、达式常等主演的剧情片,不仅向观众展示了音乐家何健生的个人奋斗史,展现对钢琴的痴迷与热爱和为之奉献终生的生命历程,更探讨了爱情与牺牲、死亡与新生等深刻命题,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影片拍摄手法真实而自然,何健生(王洛勇饰)在钢琴前专注而深情演奏时,以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展示手指和面部表情试图捕捉他的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音乐的无限投入;以暖光与明亮的影调展示何健生曾经在上海的幸福时光,表达对旧日温馨时光的无限追忆。电影的配乐由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担纲,叶小纲为影片创作的配乐与情感基调形成了完美融合,何健生与友人倾诉衷肠时配以低沉略带哀伤的弦乐,默默诉说着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悲哀;贯穿全片的钢琴曲沉郁悲愤,如泣如诉、感伤动人,音乐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影片倒叙与插叙手法并行,开篇以何健生躺在病床、爱徒庄磊(缪宁博饰)举办音乐会为恩师募捐展开,穿插何健生坎坷的一生经历和教书历程,以庄磊音乐会的场景作为分隔调整叙事节奏,以师生二人温馨感人的生活点滴强化情感表达,现实与回忆双线交织,情节因此更为紧凑连贯。《生命如歌》亦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艺术的传承,何健生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音乐家,在音乐事业上颇有造诣,对学生严加管教、用心栽培,何健生子承父业,对待庄磊更是视若己出,身为师徒却胜似父子,虽一生坎坷,面对无数挫折和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的渴望,其为音乐事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青春的代价,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寻,甘愿为了祖国音乐教育事业而献身。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饱含激情的热烈讴歌和对爱与生命的深情赞颂。《生命如歌》以细腻的拍摄手法、精妙的配乐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实现了丰沛细腻的情感表达,是对何健生不屈向上的生命的力量和艺术上执着追求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所有无私奉献的教育者的真诚赞歌。(编辑:刘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