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韩瑾

有片源
2020年
导赏:电影《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命运起伏,以中国女排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其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灰暗”时刻和“高光复现”时刻,强调了“女排精神”传统。作为一部新主流影片,一方面为了削弱影片的教导性,另一方面又为了提高影片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做出了类型化的尝试,在故事结构上进行简化,仅用两个人物、三场比赛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展现一支三代人的球队,同时上世纪80年代和2016年的两场比赛又形成对照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展现时代变迁下人物与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通过对比制造戏剧冲突,抓取观众真正想要看的看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爱国情绪从银幕内传向银幕外,形成了内外联动,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电影《夺冠》在宏观视角下融入了微观视角,即在集体主义之中展现了个人主义,通过郎平这一人物几十年的贯穿,展现个人在面对大局之下寻求自我转变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与超越,这样的转变与认同不仅体现在后期队伍的结构模式、训练模式的调整上,也体现在运动员个体的培养与选择上,例如郎平在影片中告诉朱婷要成为自己,要尊重自己,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当做比赛唯一的价值”的体现,自我的强大远胜于输赢,这也是一种新的女排精神的彰显。巩俐的参演更是增加了影片的热度,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通过她对郎平教练人物心境的体会,神态、语气和动作的抓捕,使得人物的出场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传神,甚至获得了观众“连背影都会演戏”的认可,这样细腻而又动人的演绎宛若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郎平。女排队员们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非职业演员的她们为了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与自己较劲,这样的精益求精和倔劲儿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演员组合,才呈现出不一样的夺冠风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聚焦于描写中国女排的影片,如《女篮5号》《沙鸥》等,这些影片既追求故事性的表达,也追求艺术性的呈现,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集体荣誉,而《夺冠》的创新在于融入了人文理念,在展现国家动态景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着墨于运动员的个体生命经验,陈可辛导演多年的双城创作使得体育题材影片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丰富了体育题材创作经验。(编辑:张苏慧)
2018年
导赏:文艺爱情片《后来的我们》由歌手刘若英跨界执导,携手实力青年演员井柏然、周冬雨,共同呈现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北漂情侣故事。影片不仅有陈奕迅、五月天等歌手助阵插曲,更在片尾彩蛋中延续了刘若英脍炙人口的流行金曲《后来》中那份对于逝去爱情的深刻缅怀,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了13亿元票房的好成绩。影片在叙事上巧妙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回忆部分的影像用彩色呈现,而现实部分的影像则是黑白的,这样明晰的色彩处理不仅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易于理解大跨度背景下的故事线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绪表达,用色彩斑斓的回忆与苍白冷漠的现实寓意两位主人公过往与现今迥然不同的心境。在“爱情还是面包”悖论的主线情节外,林见清父子亲情关系的副线故事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令人十分动容。著名导演田壮壮饰演了父亲一角,内敛而深沉的表演将父爱的伟大如山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影片泪点所在。《后来的我们》以平实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通过林见清和方小晓的故事,探讨了爱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抉择。影片并未陷入传统爱情故事的俗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的元素,依靠影像的力量展现在一线城市务工的青年人住群租房、吃泡面、挤地铁、捡旧沙发等极具现实感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出于自身境遇的共鸣和认同。影片的主旨在于抒发“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深刻感慨,既是对逝去爱情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共情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编辑:曾奕琦)
2016年
2015年
导赏:《一念天堂》讲述了酷爱表演,演技高超的沈默协助警察破获了很多案件,一次例行体检中,沈默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决定在最后的日子里做些有价值的事,在此过程中,沈默认识了网络主播马晓丽,将其纳入自己“行骗计划”当中的故事。影片是沈腾、马丽,继《夏洛特烦恼》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影片。电影中以沈默和马小丽两个角色为主线,沈默一直在扮演着各式各样的人,表面上常常是笑的,谄媚的笑、放肆的笑、虚伪的笑。他曾说:“笑是人类最高级的语言。”但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孤单与脆弱。影片中他内心独白概括了他这一生:“人生必须有意义,我不知道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只知道要让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得到别人的认同。电影中的他游走于各种身份,切换自如,可是故事的最后,他却忘了做自己。马小丽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生代表,没有突出的优势,可以自己另辟蹊径。马小丽永远相信爱情、相信梦想、永远坚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她的一切打击。,她想成为一名演员,可是却多次名落孙山。她所有的积蓄都被骗走,但只能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影片同时还反映了许多戏剧化的社会现象,影片开头,生动的塑造了一个公司内的众生相。有巴结领导,用钱上位的下属。有积极和领导自拍的美女,有说风凉话的同事。还有一处情节,影片中的两位老人却是埋伏在停车位旁故意被车撞来讹钱,用夸张搞笑的手法来表现这一情节,两位老人前后夹击同时躺下,让司机无处可退。针对社会上曾经出现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影片进行了喜剧化的诠释。这一碰瓷行为,沈腾马丽在小品《扶不扶》中也有所演绎。影片的叙事结构荒诞跳跃,影片中并没有交代沈默选择各种角色的具体原因,没有交代他怎样完成众多的角色转换,只是通过他快速行走换衣的镜头来实现场景切换。各种角色之间是并行的,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叙述看似无厘头,实际上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叙事密度也凸显了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出现同时扮演很多角色的情况,剧情的设定呼吁了主题: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不要忘记回归自己的本质。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和现实主义元素相结合,使得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生活的真谛。(编辑:王晶)
2014年
导赏:青春题材电影在当今电影市场的多元化浪潮中与观众有着独特的情感共鸣与时代烙印,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由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影片。《匆匆那年》也是一部改编自同名热门小说的青春电影,电影回忆性的画风是对一代人青春岁月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个体情感成长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剖析。影片构建了一幅跨越十年、横跨多个重要历史节点的青春画卷,展现了80后一代人的情感历程与生活轨迹。影片以方茴与陈寻的爱情故事为核心,但不局限于单一的爱情线索,而是通过痴男怨女群像的塑造,多维度地展现了青春期的情感纠葛与成长阵痛。方茴的纯真与坚韧、陈寻的勇敢与迷茫、乔燃的默默守候、赵烨与林嘉茉的错位情缘,以及林嘉茉对苏凯的单恋未果,这些人物的情感纠葛,如同青春的缩影,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体验到成长的酸甜苦辣。导演通过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精准捕捉了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与心理波动,使得每个角色都鲜活而立体,让观众在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下,深刻体会到青春期的复杂情感与成长的无奈。由于影片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也记录着那一时代变迁的过程。从90年代末的北京胡同,到新世纪初的繁华都市,影片通过时间线的巧妙串联,将几个历史节点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匆匆那年》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双重时空的叙事手法,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使得故事更加层次分明、情感更加饱满。通过不同时期的色调对比,影片营造出一种怀旧与现实的交织感,让观众在视觉的转换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沉淀。(编辑:婧怡)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