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戈

有片源
1982年
红象
红象

演员(饰 岩甩)/

主演:岩叫/仔戈//
播放正片
导赏:《红象》作为一部儿童电影,它不仅是儿影厂成立一周年的献礼之作,更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的集体发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壮丽风光,更能感受到导演们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洞察和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在叙事策略上,《红象》采用了零度聚焦的叙事视角,让观众以一种最常规、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轻松愉快地观看影片。影片开始设置了悬念,通过老人讲述红象的传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寻找红象的原始动机。在叙事过程中,导演们巧妙地运用了儿童的心理和视角,通过孩子们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以及对友情和互助的重视。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清新流畅,符合儿童电影的调性。在摄影上,主创人员大胆尝试了不完整构图等新颖手法,打破了传统的拍摄模式。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红象》的摄影虽然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但从摄影观念上来看,它无疑是中国电影在当时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此外,《红象》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意义。影片中的红象,不仅是傣族文化中的一个神秘元素,更是孩子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象征。通过孩子们的冒险,影片展现了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以及他们对于传统神话的尊重和传承。导演以成年人成熟的目光捕捉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然后用最富于儿童特点的电影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孩子们的对话、动作,还是他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都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趣味。这种对儿童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得影片能够引起儿童思想感情的共鸣,同时也为成年观众提供了一次重温童年的机会。《红象》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探索精神的儿童电影。它不仅展现了“第五代”导演群体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追求,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听语言,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对儿童世界的深情凝视,更是对中国电影语言和文化表达的一次大胆尝试。(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