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伦斯·皮尤

Florence Pugh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沙丘》第一部正片开始前的开场语是:“梦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信息”。《沙丘2》也延续了这样的开场方式:“谁掌控了香料,谁就掌控了宇宙”,这两句话体现了两部电影不同的主题基调。第一部的关键词是“梦”,片中反复出现保罗的破碎梦境,能够预知未来的潜在意识把他推向了成为“天选之子”的路途。第二部的关键词则是“香料”。在沙丘的世界里,香料是最重要的珍稀资源,可以帮助延长寿命,发展预知、分析、计算能力,掌握星际旅行技术等,而香料仅产于厄拉科斯星球,这里便成了各大家族的必争之地。对于前后主题的变化,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这样阐述:“在第一部电影中,我们跟随保罗去发现一个世界,更有冥想感,更有沉思感,更有他与自然的接触。在第二部电影中,他变成了一个男人,一个陷入爱河的游击战士,想要为他的父亲报仇,这更像是一部动作片。”在视效场面上,对于《沙丘》的世界观具有更为细致具体的描绘和场景,呈现出宏大、有内涵的画面。导演维伦纽瓦呈现出来的沙漠是富有流动性的,美中又是裹挟危险的,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兼具着诗意的美感。在演员与表演上,两位年轻演员“甜茶”和赞达亚的表演也值得赞许。保罗的饰演者提莫西·查拉梅在此之前更多以少年感备受观众喜爱,如《小妇人》中的单纯男孩,以及《旺卡》中更夸张化的少年形象。不过在《沙丘》第二部中,“甜茶”展现出更硬派、更冷峻,甚至更复杂的内心活动。赞达亚饰演的女主角契尼,据导演和编剧所说,将会一改原著里贤内助的单面角色,更具有主动性,而是一直在引导着保罗完成人物发展。在契妮的眼光观照下,保罗的迷失、杰西卡夫人的野心以及斯第尔格的盲信都是渺小的。从“女性视角”反观“风暴中心”,无论是沙漠爱情、错综亲情还是权力交替都是对传统英雄史诗的一次颠覆。当我们从“她视角”审视主人公保罗一步步地蜕变,影片关于人性、权力与生存的探索也更加清晰,这也是《沙丘2》给我们带来的全新体验。(编辑:明慧)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19年
导赏: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的《小妇人》以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经典文本为基底,却通过颠覆性的叙事结构与现代性重构,将一部19世纪女性成长史诗转化为对当代性别困境的镜像投射。葛韦格在本片并未陷入重复或怀旧的窠臼,而是以非线性时空拼贴与元叙事策略,在文学传统与电影媒介的张力间开辟出全新的阐释空间。影片以乔·马奇的创作焦虑为叙事引擎,将过去与现在交织成双重光谱:暖色调的少女时代充盈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冷冽的现实时间则不断解构着纯真叙事的完满性。这种时空错置不仅挑战线性叙事的因果逻辑,更暗示着女性主体在历史语境中的断裂与重构——当乔被迫修改小说结局以迎合出版商时,银幕内外的创作经济形成残酷互文,道出女性叙事始终被市场逻辑规训的永恒困境。在人物塑造上,葛韦格以复调对话消解了原著中隐含的道德训诫。艾米的蜕变最具颠覆性:从被标签化的“虚荣妹妹”蜕变为清醒的野心家,她在欧洲沙龙中关于婚姻作为经济策略的独白,既是对19世纪女性生存法则的冰冷解剖,也与当代职场女性的择偶困境形成隐秘共振。而乔与教授拜尔的感情线被处理为开放性留白,拒绝用婚姻为独立女性赋媚俗的句点。这种对角色复杂性的挖掘,得益于演员群体的精准诠释:劳拉·邓恩饰演的马奇太太将母性温柔与激进女权主义奇妙融合,其“愤怒是政治变革的燃料”的宣言,恰是葛韦格对奥尔科特原著的创造性误读。作为“关于创作的创作”,影片最终在元叙事层面完成自指:当乔的《小妇人》以精装本形态出现时,观众方才惊觉此前观看的“原著情节”实为被市场规训后的妥协产物。这种叙事套层不仅揭示文学消费的暴力性,更将批判锋芒指向当代文化工业——当马奇姑妈说出“没人关心女性内心,除非她们被嫁出去”时,19世纪的辛辣讽刺依然在21世纪的银幕上铮铮作响。葛韦格以此完成对经典文本的赋魅与祛魅:她既忠实于奥尔科特的精神内核,又通过媒介自反性揭橥所有改编本质上都是当下性的文化协商。这部获得六项奥斯卡提名的作品,最终以“双结局”的暧昧性捍卫了艺术的自由。在流媒体时代的喧嚣中,这部披着古典外衣的先锋之作,终将以它的复杂性在电影史中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注脚。(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