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

有片源
2015年
2011年
导赏:《建党伟业》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继《建国大业》后,这部影片以恢宏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全景式地展现了1911年至1921年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重温了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刘烨、冯远征、周润发、刘德华、陈坤、张震等众多巨星竞相加盟这一献礼影片的制作,各自以其精妙的演技展现了不同历史人物的特质与精神内涵,营造出了影片的史诗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设计,《建党伟业》展现了革命者们的成长历程,每一位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他们的选择和坚持都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风雨兼程的艰难处境和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在视听语言上,《建党伟业》力求严肃庄重,不仅具有历史感和庄严感,还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观赏性。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既有大气磅礴的宏观场面,又有细腻入微的特写镜头,以精巧恰当的蒙太奇成功地完成了流畅动人的叙事。影片中的场景和布景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搭建,力求在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之间取得平衡。美术团队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营造出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影像世界。总之,影片以全景式的叙事手法,成功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从辛亥革命的炮火硝烟,到五四运动的热血青春,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节点都被巧妙呈现,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2005年
2003年
导赏:《惊涛骇浪》作为一部2003年以抗洪救灾为主线的剧情电影,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影片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给出了答案。影片通过恢弘的场面调度和细腻的细节刻画,将洪水的狂暴与军民的坚韧形成强烈对比。导演运用大量实景拍摄,浑浊的洪水、崩塌的堤坝、暴雨中的军车冲锋,营造出逼真的灾难氛围。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官兵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人墙堵住管涌,镜头从水下仰拍,浑浊的激流中士兵们咬牙坚持,视觉冲击力极强。《惊涛骇浪》的导演翟俊杰表示,电影最需要尽致着墨的是其审美性和艺术性,循规蹈矩只会扼杀艺术,他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让画面荡出诗意。作为剧情片,《惊涛骇浪》的情节环环相扣,讲好了一个精彩的群像故事。影片运用了多线断续叙事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对某一情节进行串联,对某一人物进行构制,完成高层次的协作和升华。主线围绕张子明、张成文父子的矛盾展开,从冲突到和解,体现两代军人的精神传承;副线则聚焦林为群、魏长胜等普通战士的牺牲,塑造了鲜活的英雄群像。影片还穿插了韩盛元等科学家的决策过程,展现科技在抗洪中的关键作用,使叙事更具层次感。《惊涛骇浪》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更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影片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抗疫、抗震等重大灾害中依然延续。影片中,富家子弟林为群放弃优渥生活投身抗洪,最终牺牲;军长之子张成文从抵触军人身份到主动请战,这些人物成长折射出个人与家国的深刻联系。在当代社会,影片提醒我们,面对灾难,唯有团结、奉献与科学应对才能战胜困难,这种精神内核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编辑:林佳欣)
1996年
导赏:这是一部真正意义全景式表现长征全过程的影片,长征中的所有重要事件、重要战役都一一表现。例如湘江之战,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少被表现,该片开篇就是湘江之战的惨烈场面,把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该片也直面了中共党内的分歧和斗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毛泽东的作用并将红军的领导权交还他,而后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过程,难能可贵。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非常出色。激烈的战斗、行军场景,人物情感的细致描写,史诗性的格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中,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与温婉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穿插,伟大领袖领导艺术的卓尔不凡与无数普通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相辉映,刚中带柔、苦中掺喜。该片没有一味向观众兜售战争的苦难与悲壮,而是用大篇幅诠释每一个角色作为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以怎样最真实、最寻常的方式活着。影片对平凡人日常表现的刻画,让观众一改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铁血生硬甚至教条刻板的冷印象,即使是孩童去观看,也不会有抵触感和排斥感。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之处。铁血男儿、温情女性,革命领袖、普通战士,都是《长征》的主角。电影没有刻意突出领袖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分外强调英雄主义,而把大量的镜头放在长征中的普通红军战士身上,让观众深深体会到,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伟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无数红军战士的忘我牺牲和不懈坚持。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我要求的是史与诗的结合。影片中的“史”是为了全景式地表现长征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类壮举,因为我想以后象这样大规模拍长征的机会不会多了,既然我有这个机会,就有责任表现出长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诗”,则是将历史升华,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或者说,史与诗是一种实与虚,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别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