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刚

Weigang Zhu

有片源
2015年
1987年
导赏:《芙蓉镇》是一部预设了自身符号空间同国家主导的社会空间完全同位并且相互渗透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由谢晋导演执导,被誉为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电影《芙蓉镇》成功地捕捉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这部作品与其他两部作品《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一同,构成了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共同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底层小人物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情怀。电影作品改编自古华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谢晋导演在改编过程中,强调要通过个体反映时代和社会,《芙蓉镇》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63年到1978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多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截取极有标志性的四个年代,影片展现了一个小镇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起伏,具有鲜明的史诗性特点。以大量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将时代变迁与人性的探讨融为一体。影片中,姜文巧妙地以道具为媒介,赋予了表演深邃的层次。他饰演的秦书田能够在扫大街的时候唱歌,既符合剧中人物因为文化而犯错误的规定情境,又在一把扫帚上传达着爱意和感情。姜文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构建了一个“逆境中的诗意”场景,使得秦书田的形象超越了简单的受害者身份,成为了一个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用艺术对抗绝望的勇士。姜文饰演的秦书田与胡玉音不同,他乐观、豁达、勇敢,以细水长流的关爱让玉音的生活恢复了色彩。胡玉音这一角色成为了人性美的主要体现。她勤劳能干,外柔内刚,承载了来自传统的、民间的、人文的价值观。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曲折,但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爱情上,她都保持着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与胡玉音相对的,是女闯将李国香这一角色。她代表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但影片并没有将她简单地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恶人。相反,她带有一种闹剧式的丑角性质,最终呈现为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形象。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饱满,也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编辑:婧怡)
1984年
导赏:《秋瑾》以清末为背景,讲述了秋瑾在目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残酷现实后,深感国难深重,因此毅然决定离家别子,远赴日本求学。在日本的岁月里,她与徐锡麟、陈天华等志同道合之士结为伙伴,共同探索拯救国家的方法。秋瑾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女性革命家,更是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积极倡导女权思想,并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广受赞誉。她的人生经历了一次由贵族闺秀到勇敢斗士的蜕变,勇敢摆脱旧有家庭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和性别平等。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她不惜牺牲个人,英勇就义。镜头表意非常明确、简洁。开头的一系列蒙太奇剪辑,将面容狰狞的石狮和八国联军的铁蹄交叉在一起,颇有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气魄和风采,以短短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交代了百年前八国联军入侵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剧事实。同时,谢晋导演注重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加强观众在观影时的家国认同感,如《辛丑条约》签订时,大清官员用的朝廷印章和西方世界的羽毛签字笔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百姓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土地的所属,凭一张白纸合约就得到改变。此外,摄影有效利用厅井式建筑的结构,用特殊的角度拍摄人物在巨大的出檐、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檐柱中穿行的画面,大大提高了摄影构图的纵深感。观看影片的时候,定会为那个时代有志之士之间的革命情谊深深触。秋瑾、芝瑛姐、徐寄尘间彼此成全、相互认可的姐妹情谊;秋瑾、陈天华、徐锡麟间惺惺相惜、共商国事的革命友情,让观众在国家的宏大叙事中体会到人的具体感情。在徐锡麟对自身的文笔和人格魅力失去自信之时,秋瑾鼓励他说,“徐大哥是别有鸿志”;在秋瑾因女子之身受到他人质疑轻鄙之时,徐锡麟辩白道,“秋大姐之能力不在众人之下”。诚然,身为女儿身,秋瑾身不由己地承担起妻职与母职,但她性豪侠,习文练武,自我强健,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接办大通师范学堂,还增设了体育科,在雨中操练学生,领唱军歌,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男子。她凭自己的一番努力赢得了和男子平齐的话语权,真正介入到了国运时政中。但强硬的外表下,是她对无法兼顾社会责任和私人情感的郁结于心。远赴东洋前的晚上,秋瑾在门缝中偷看分玩具的哥哥妹妹,暗自伤神。四年后她归返故乡,儿女皆不在身边,她只能对着随身携带的日本人偶娃娃,凭物思念多年未见的亲生骨肉。影片中,秋瑾问孙中山,“您,也感到寂寞吗?”想必,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她,定是感受到了和孙中山先生一样的思想上的孤单与命运的悲壮,才问出如此伤感的问题。桌子上静卧的珠宝配饰,是秋瑾自觉转变身份、投身国运的象征;手中紧握的未曾送出的日本人偶娃娃,是秋瑾作为母亲的亏欠与无奈。(编辑:王斯笳)
1982年
导赏:《牧马人》是第三代导演谢晋的代表作之一,改编自张贤亮的《灵与肉》。与原作相应的,本片深切叩击特殊时期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现出中国社会在经历巨大动荡后对人性回归和社会重建的渴望。《灵与肉》是一部“伤痕文学”作品,它直面并反思了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遭受的命运放逐,抒写着留在他们身体与心灵上的伤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悲观主义的泄愤之作,作者始终期望在引发思考的同时挖掘伤痕中振奋人心的力量,谢晋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关键态度,并通过影像将之放大增亮。在对往日记忆的重新挖掘中,过去与现在彼此交集,许灵均下了苦海,又跳出了苦海,但他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土地紧紧站在一起,始终怀着赤诚的爱国主义真情望向未来。相较于谢晋其他沉痛批判与揭露现实的作品,《牧马人》更注重建立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也符合小说结尾所认为的,“任何理性上的认识,如果没有感性作为基础,就全部是空洞的。”影片在拍摄手法上大量采用长镜头与大景深,并配以富有草原民族特色的乐曲,尽情展现着边疆牧场的辽阔与荒凉,在大大增强画面视觉冲击的同时,诗意地突出了壮阔自然对许灵均内心世界的影响。群众掩护许灵均上山等细节处理,体现出影片关于“自然环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心情变换”这一问题的思考,这种善良、智慧与豪迈深深地触动着许灵均,也直抵银幕前观众的心灵。影片对人物塑造的补充使整个故事大为增色。被打成右派后初至草原,许灵均心灰意冷,迷失在自我认同与政治导向的巨大漩涡之中。但他依然坚持阅读与学习,并在体力劳动中重新确定自我。影片用一系列的劳作场面展现时间流逝,许灵均通过在劳动中把握物质并为自己所用,恢复了作为人的尊严与自豪。另一个主角秀芝的人物塑造也极为成功。在原作中,秀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她突然闯入许灵均的生活,满足了男性情感寄托的需要。但影片却通过大量细节将秀芝塑造得极富光彩,她不厌贫寒,打坯垒墙,一个心灵淳朴、刚强有力、具有独特性的劳动妇女形象由此展现开来,而丛珊不带任何现代性特征的表演则帮助角色呈现出更加原始、纯真的美。(编辑:铠兰)
1980年
1979年
导赏:《她俩和他俩》是一部由桑弧执导的轻喜剧,选材于四化建设中青年人的平凡生活故事,虽是一个侧面,却极具时代气息。这部影片巧妙地讲述了两对外表酷似却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姐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通过喜剧的视角,影片深入剖析社会现象,既赞扬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对落后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喜剧处理上,该片不为喜而喜,不卖弄“噱头”,不片面追求令人捧腹大笑的剧场效果。而是以特有的素描手法,勾勒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生活画卷,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自然质朴的生括气息;明快、流畅的节奏构成影片特有的风格。误会巧合,在喜剧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巧合,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这部影片,不少地方也运用了误会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孪生兄弟和一对孪生姐妹,这一构思,富有喜剧色彩,也为误会法提供了可信的生活依据。导演桑弧长期浸润于海派文化,所以他的作品通常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影片《她俩和他俩》同样如此。片中不仅融入了众多四十多年前的上海元素,还展现出十分接地气的“上海人生活”。更让我们领略了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无论是好学的顾方方、朴实的杨大林,还是聪明的顾圆圆,机灵的杨小林,他们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昂扬向上。影片在主题上设计为“先进青年带动落后青年”;在剧作上凭借其精巧的构思,绝妙的设置,用诙谐的手段,将偶然与巧合都用到了极致,所以使得整部电影妙趣横生。整部作品犹如一幅生活喜剧画卷,既有娱乐性,又富有深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编辑:赵敏)
1964年
1963年
1959年
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