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王安庆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21年
呼吸的音乐
导演
/
导演:
王安庆
/
主演:
曾秋生
/
钱哆多
/
王昊泽
/
播放正片
剧情:
独居的老丁爱凑热闹,但没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孤独;小刘鹏因意外而罹患自闭症,从此不再开口说话。命运让处于人生旅途两端的一老一少相遇。孤独让他们相互吸引,彼此陪伴,努力从对方那里寻找一丝心灵上的安慰……
2014年
爱你不等来生
导演
/
导演:
王安庆
/
主演:
向甜
/
刘长纯
/
王小溪
/
王豫飞
/
苏丹萍
/
刘宇
/
朱盈盈
/
陈彦雯
/
类型:
喜剧
/
导赏:
北漂族的爱情生死恋。
1988年
疯狂的代价
制片人
/
导演:
周晓文
/
主演:
尤勇智
/
常戎
/
伍宇娟
/
谢园
/
林永健
/
李靖
/
王宁生
/
刘利年
/
高明
/
杨国华
/
类型:
剧情
/
犯罪
/
导赏:
《疯狂的代价》既不是十足意义上的犯罪侦破片,也不是十足意义上的爱情片,很难对影片的类型下一个定论,导演用了较大的笔墨描写兄弟情和姐妹情,孙大生对弟弟孙大成的犯罪感到痛心却又只能包庇并帮其出逃,而姐姐青青对兰兰的爱更多像是母女之爱,就连兰兰都声称“我像是我姐姐生的”,面对噩耗,青青疯狂地找寻着罪犯,这其中不仅包括出于女性的本能,也囊括出于母亲的本能,体现了青青对兰兰缺失母爱的补偿机制。疯狂并不仅仅体现在孙大成的施虐、青青复仇和孙大生软禁孙大成的行动之中,而是体现在施虐、复仇行动背后的心理生成机制中,导演将姐妹俩和兄弟俩都设定为出身于残缺的家庭,姐妹俩父母离异,姐姐与妹妹相依为命,兄弟俩父母早逝,由哥哥将弟弟抚养成人,原生家庭的苦痛和社会环境的偏见促使人物产生癫狂而又偏执的情感。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女性意识,片中妇产科护士们对“妇女解放”的探讨、对孕妇生育承担的身体负担与心理负担的抱怨,课堂中对生理教育、性启蒙的探讨,种种情节以新生命的诞生链接了女性的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反映出社会结构的失衡。更重要的是影片以姐姐青青为主角,通过展现青青对寻找罪犯的执迷,使观众逐渐深入其内心,偏执、扭曲的情感衍生于男权社会结构下女性的不公,体现了青青对当前社会机制的反抗,尤其是在楼梯上的一脚使青青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女性复仇。影片在影像风格上呈现出“还俗”的境界,采用生活化白描的手法建构真实的生活,赋予人物人情味,这种真实不是纯客观的事实,也不是冷漠的真实,而是展现生活的多面性,其中也包括不正常的、甚至丑恶的社会现象也让人看了有一种亲切感。例如青青对老赵所说的“走后门”一事本是深恶痛绝的不正常现象,然而在影片中却呈现出一种人情温暖,这是青青对老赵真挚的感谢,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的人情味的体现。对于老赵人物角色的塑造,导演依据生活原则和理解人物的态度展现快退休的老警察的心态,心力不足却依然想为青青两姐妹捉住凶犯,体现出他的执拗与善良正直的品格,既让观众同情,也让观众钦佩。(编辑:张苏慧)
1986年
老井
制片人
/
制片管理
/
导演:
吴天明
/
主演:
张艺谋
/
梁玉瑾
/
牛星丽
/
吕丽萍
/
解衍
/
穆牧
/
谭希和
/
李菁菁
/
丁惟敏
/
张原
/
播放正片
导赏:
《老井》是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推出的作品,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改编自作家郑义的同名小说。该片一举斩获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国际影评人特别奖三项大奖,成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里程碑。吴天明的视听语言使用极有震撼力和隐喻性。电影开场的“定井仪式”中,村民们跪在干裂的土地上,道士摇铃诵经,红布幡在灰黄的山坡上刺眼地飘动。这个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但飞扬的尘土、麻木的面孔和刺耳的铜铃声,已经道尽了村民对“水”的绝望与迷信。全片以黄、黑、红为主色调,黄土代表着贫瘠,村民的黑棉袄像沉重的枷锁,而血迹、喜字、盖头等红色元素,则暗示着暴力、欲望与宿命。作为摄影出身的非职业演员,张艺谋的表演毫无技巧痕迹,完全靠身体本能征服观众。有一场戏是旺泉背着200斤石板下山,麻绳深深勒进锁骨,脖颈暴起的青筋,脚步踉跄却始终不卸下重负。这场戏让人直观感受到,祖辈传下来的打井使命,早已压弯了人的脊梁。在打斗后满脸血污的特写中,张艺谋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他的眼神十分空洞,血水顺着皱纹流成沟壑,整张脸像风干的泥塑,趋于静止的表演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演绎出一种彻底认命的麻木。“井”在电影中不断变换角色,开篇坍塌的老井像张着血盆大口,吞没了旺泉的父亲;村民用血汗浇筑的新井,也逐渐变成吞噬生命的怪兽,村民每次向下挖掘都在重复“挖井-塌方-死人-再挖”的循环,这种无力的悲壮感在暴雨夜达到顶峰:所有人在泥浆中翻滚,俨然一幅集体受难的残酷图景。结尾刻满156个死者名字的石碑,成了竖立在黄土坡上的巨型墓碑。“死个人算甚?这山上的黄土,哪一捧没吃过人血?”老支书的这句话,揭开了拥有原始信仰的人们最悲壮的生存逻辑——用无数条命去填一口井,只为证明“我们不是窝囊废”。这种近乎残酷的坚持,亦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旺泉是传统枷锁下的牺牲品,他为了打井放弃爱情,娶了不爱的寡妇,最后变成一台“打井机器”。巧英的离开象征着对宿命的反抗,而她留下的水文资料,又暗示着科学理性终将冲破愚昧——这种矛盾正是80年代中国农村的缩影。(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