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汐

2025年
导赏:《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不仅延续了前作的视觉奇观与情感张力,更在主题表达、文化隐喻和艺术层次上实现了全面升级。它既是一部“全民合家欢”的商业大片,又是一部充满现代性思考的艺术佳作,成功地将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展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与自信。于2025年2月1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一举突破100亿元,打破多项中国电影影史纪录,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元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热,既展现中国动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也折射出我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些亮眼的数据证明,观众对高品质的作品始终抱有足够高的热情,优质影片可以为电影市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影片的故事围绕哪吒的成长与反抗展开,但这一次,哪吒的“反抗”不再仅仅是对抗命运,而是对规则、权力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完成了对个人命运的突破;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成长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对规则的重新定义。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申公豹等角色的命运交织,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图景,既有对权力结构的批判,也有对普通人困境的关照。在视觉呈现上,《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前作的东方美学风格,同时通过更加精细的特效和场景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海底龙宫的三层空间设计、冰火交织的战斗场景,以及哪吒“六臂形态”的震撼登场,都展现了国产动画在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特别是“剔骨削肉”这一经典桥段的重构,影片通过“穿心咒”将哪吒的肉体分割成600余枚碎片,既具象化了角色的痛苦,又通过三昧真火的重组象征了哪吒的重生与成长。这一场景不仅是对传统神话的现代诠释,也是对“肉身”与“灵魂”关系的深刻探讨。影片的多层次叙事结构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表层上,它以极致的喜剧元素和视觉奇观吸引观众,例如太乙真人的搞笑担当、哪吒与父母的温情互动,以及充满东方美学的战斗场面。中层上,影片围绕“反抗命运”与“身份认同”展开,既呼应了传统神话,又注入了现代价值观。哪吒从一个叛逆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肩负社会责任的英雄,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突破,也是对家庭关系和社会规则的重新定义。深层上,影片通过颠覆传统叙事解构权威,揭示了“修仙”背后的资源掠夺与阶层固化,批判了表面仁义实则剥削的权力结构。这种多义性不仅延续了“国漫崛起”的叙事,更将中国神话的重述推向了更复杂的现代性讨论。影片对配角的塑造也极具深度。申公豹这一角色尤为突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而是一个努力向上攀爬却屡屡碰壁的普通人。他的弟弟申小豹及其父亲的学生们,代表了那些努力修炼却始终无法摆脱出身限制的边缘群体。影片通过他们的命运,揭示了社会规则的不公与普通人挣扎求生的困境。正如申公豹所言:“人性中的成见像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这句话不仅是对角色命运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隐喻。此外,影片在情感表达上也极具感染力。哪吒与父母的亲情线贯穿始终,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无条件支持与接纳,不仅缓解了影片的压抑氛围,也为哪吒的成长提供了情感支撑。特别是“踢毽子”这一细节的反复出现,既是对前作的呼应,也是对家庭情感的深化。敖丙与哪吒的友情线同样令人动容,两人从敌对到并肩作战的过程,不仅展现了角色的成长,也传递了关于信任与理解的主题。《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与深刻的主题,更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影片通过对传统神话的解构与重构,既保留了神话的精神内核,又注入了现代价值观与社会批判。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反抗不是简单地打破规则,而是重构规则;真正的公平不是对强者的崇拜,而是对努力者的尊重。总的来说,《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佳作。它通过多层次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表达和精湛的视觉呈现,成功地将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展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与自信。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充满现实意义的寓言,让我们在欢笑与感动中思考规则、权力与公平的真正含义。正如影片所表达的,真正的英雄不是天命所归的幸运儿,而是在困境中不断挣扎、努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编辑:赵敏)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