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有片源
2014年
2007年
导赏:《立春》是顾长卫执导,并由其妻子蒋雯丽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凭借该片蒋雯丽赢得了罗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影片讲述的是80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追梦过程中理想不断与现实发生碰撞,最后发现理想终究抵不过现实,而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故事。与大多数的追梦电影不同,《立春》打破了励志套路,不是努力追梦就会获得成功,而是用最朴实无华,最现实的形式体现最平常的故事。2005年的《孔雀》是以另一种姿态关照城市的历史,那是一种小城文化,是更直接,更深刻地在城乡两种文明之间作出痛苦的游走。《孔雀》中总想放飞理想的姐姐,包括那个跑出去又了无生趣折回来的弟弟,都在表明乡土文明的强悍。顾长卫的新作《立春》则又把背景选择在一个城市——包头。通过几个女人的郁郁寡欢,再度阐释理想与现实天然敌对这一母题。《立春》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将时间的顺序与段落式的社会描摹相结合,通过王彩玲的生命历程,串联起其他人物的故事,形成了一部社会长卷式的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既展现了个体命运的波折,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影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度。影片在视听语言上也颇具特色,歌剧、绘画、芭蕾等艺术形式被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成为人物情感和理想的载体。这些艺术形式的唯美与人物的平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同时,影片还通过北京城市和普通话的外在意象,与小镇的生存空间形成对比,凸显了小人物在理想追求中的孤独与无助。《立春》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它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群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成长。影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顾长卫通过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挑战的时代画卷,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更多的思考。(编辑:赵敏)
1999年
导赏:作为首部反应国标舞舞迷生活的电影,该片深刻反映90年代北京城人民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下多彩多姿的快乐生活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影片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力量。影片以青年建筑师冯岚岚的国标舞学习之旅为主线,映射出个人精神世界的蜕变与成长。冯岚岚,一个才华横溢却内心迷茫的青年,在国标舞的优雅旋律与节奏中,逐渐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自我认同。国标舞不仅是一项技艺的修炼,更是她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让她在舞动中释放压力,在旋转中领悟生活真谛,最终摆脱了精神的困惑,收获了真正的幸福与自我实现。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颂歌,也是对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人们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影片还通过青年摄影家李力与林婕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当代青年在面对爱情与价值观冲突时的不同选择。李力与林婕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也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追求个人梦想与情感归宿时的困惑与坚持。他们的故事,让观众在感叹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价值、情感归宿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而影片中的另一位角色——普通劳动者李强,则以他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诠释了“小人物大情怀”的深刻内涵。李强虽身处社会底层,却怀揣着对舞蹈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份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于奉献,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李强的故事,是对所有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的致敬,也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一次有力传递。(编辑:张昕一)
导赏:作为中国第一部乡土音乐电影故事片,《赛龙夺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片中,《赛龙夺锦》作为一部轻量级的小片,从一众耗费巨资拍摄革命主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脱颖而出,使人眼前一亮。著名电影人祁海这样评价到:“该片用都市人的视角看乡村生活,亮丽新潮,充满青春激情,一扫沉闷土气。它还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有机融合。这样的影片在当时很少见,别具一格,令华表奖评委们感到耳目一新,凭创作实力和创作智慧取胜。”《赛龙夺锦》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交互,影片兼备民俗风情和年轻视角,两者相辅相成。龙舟锣鼓、千浆翻飞的特写画面巩固电影名称,表现出广州民俗的活力;年轻人们在城市中歌唱摇摆的场景则代表着人们望向未来的目光,跟随龙舟的视角,观众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乡村开放而自信的一面。两者交替出现,在影片最后又互相衬托,互相融合,迸发出强烈的时代节奏。《赛龙夺锦》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手法,强化该片千禧年的视觉表现,使其具备独特的时尚气质。在影片的最后,创作者将混声合唱团表演和龙舟竞渡交叉剪辑,使两个场景叠化在一起,形成视觉奇观,使影片的结尾走向高潮。这样大胆的剪切手法,是对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探索。珠江制片公司的剪辑师王梅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赛龙夺锦》作为我厂第一部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剪辑的影片,尚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这种新工艺的推行需要摄影、录音、洗印、鉴定、底剪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同时,《赛龙夺锦》推动了中国音乐片的形式探索。虽然中国音乐电影起步较早,但是后劲不足,更加缺少世界级的音乐电影艺术作品。《赛龙夺锦》的出现,则是中国音乐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展现民俗的特色这一做法,也启发了后来许多民族音乐电影的制作,如2011年,新疆音乐史诗电影《木哈尔麦的麦西来普》,云南歌舞喜剧片《花腰新娘》。《赛龙夺锦》这部影片具有前瞻性和跨时代的内涵,在二十多年的传播放映中持续引发着观众们的共鸣,是维系一代代民俗传承的精神纽带。片中一幅幅美如彩墨的画面,将永远地映照在影史的长河中。(编辑:林佳欣) 
1992年
导赏:《老娘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影片围绕着主人公与故土之间的深厚情感展开,主题涵盖了对故乡的眷恋、人性的挣扎与回归以及历史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影片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展现了主人公从婴儿到中年这几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所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变化过程,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既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又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内心的挣扎使他陷入了痛苦,然而正是这种挣扎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他的成长和转变过程,也是人性回归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矛盾和困境时的勇气和担当。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家乡的亲人们朴实善良,他们对主人公的关爱和牵挂,体现了人性的温暖。而那些在主人公旅途中遇到的人物,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为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老娘土》以文化作为俯瞰历史与人生的切入点,并且着眼于文化的扬弃与文化的建设,通过体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一组组画面,表现了黄土地这块历史文化土壤如何作用于人物的心理结构,在历史——文化——主体这个用蒙太奇手法构建的广阔空间中,为各种文化现象和各种人物的文化心态提供了充分表演的机会和场所。从而,自由舒展而跌宕有致地展示色彩纷繁、内涵丰富的人生景观。在主人公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生活的巨涛狂澜对人生荣辱沉浮引发的大起大落中,扩充着该片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生活容量,使该片具有深邃的思想意义,一种具有较高的美学品位和文化价值的超越感与辐射力。(编辑:许雨婵)
1982年
剧情: 1948年秋,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为笼络驻军将领,巩固防地,特令总参谋长顾祝同和前线视察员戚汝田高参向第三绥靖区副司令贺坚、严军赐授“中正剑”,参谋长沈继庆和作战处长巩英伟都是保密局头子毛人凤的爪牙,他们对在原西北军共事多年结为生死之交的贺坚、严军不无疑忌,便将杨萃安插在贺坚身边作\"保健医生\",对他进行监视。贺坚的马夫偷渡运河没成,吞下纸条自杀;他的表弟谷一平突然来访;他的女儿贺兰由于参加学生运动受通缉,回到贺坚身边,这一切更加引起沈继庆对贺坚的怀疑。沈多次试探虚实,足智多谋的贺坚应付自如,坦率粗犷的严军从中维护,搞得沈继庆无可奈何,狼狈不堪。 党中央派谷一平向贺坚传达率部起义的指示,并协助他工作。谷一平与杨萃在大学时是一对恋人,人各有志,他们分道扬镳了。两人重逢,谷一平对杨萃冷淡讥讽、作为保健医生的杨萃有口难言。贺坚为排除干扰、扩充实力按时起义,他以帮助马司令转移财产为名,把顽固派军长柳海山调遣去沪。贺坚安排在电台的台长篡改了巩英伟调查谷一平的汇报电文,保护了谷一平,贺坚不露声色地看着严军处决了奸污女学生的巩英伟,还把倾向革命的小兵,以安抚为名提为排长。 此时,沈继庆也将贺兰与马司令的家眷一起护送去沪的名义,扣下贺兰为人质。顾祝同为防范贺坚,不许他接近部队,将他调离贾汪前线,并授意杨萃必要时对贺坚下毒手。杨萃用沈继庆给她的特别通行证,用马司令的车送贺坚返回前线,在穿越哨卡时被前线视察员戚汝田截获,原来戚汝田也是地下党员,前线视察员戚汝田以“苦肉计”帮他们通过了哨卡。中途,沈继庆以父女情迫使贺坚就范,未达到目的,就将贺兰残酷地杀害了。 杨萃在敌人追击时,不幸中弹牺牲。谷一平在被自己误解十几年的杨萃遗体上献上一束她最喜爱的梅花。为挽救败局,沈继庆来到贾汪前线,要严军合作制裁贺坚。严军将军其实早已是中共地下党员了,严军将他击毙。贺坚、严军率部起义成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