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峰

有片源
2017年
2015年
导赏:《狼图腾》是中外合拍电影的巅峰巨制,由世界名导让-雅克·阿诺执导,中外电影人联合编剧摄制,精耕细作,把一个发生在中国内蒙古大草原关于狼的故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普世价值给予了完美呈现,切合时代主题,是一部建设生态文明的银幕交响曲。作家王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是一部被称为“有关狼的真理的终结者”的小说深刻地阐释了狼与人、狼与天的关系。由于书中群狼作战、狼的心理刻画部分比较多,电影《狼图腾》筹备拍摄之初就引发公众的猜想与期待:电影将如何诠释狼的情感、狼的精神,如何表现群狼作战的宏大场景?让-雅克·阿诺沿用了其导演作品的一贯主题: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关系,抓住“狼的抗争”这一震撼点,重点诠释了草原狼在面临生存危机时的反抗与斗争。片中当人类带着工业化文明的标志——拖拉机进入草原时,关于“谁是野蛮,谁是文明”的提问变得尤为深刻。冯绍峰饰演的主角陈阵从一个对草原一无所知的城市青年,逐渐成长为对草原充满敬畏和理解的“草原人”。他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对文明与野蛮关系思考的过程。从最初的对狼的恐惧和排斥,到最后的理解和尊重,陈阵的转变体现了文明与野蛮关系中的复杂性。《狼图腾》将摄影机对准了一个狼族的敌人,同时由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中国蒙古族人民。导演曾说,他欣赏蒙古族人“对自己的敌人——狼的尊敬和迷恋的态度”,蒙古族人民对狼乃至大自然的敬畏,化为他们身上坚韧不拔、友好团结、智慧勇猛的品格。本片可谓是“一部蒙古民族志”,描绘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表现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的东西。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通过这种对比,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一种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狼图腾》是一部丰沛的电影,它充分尊重电影创作规律,从剧本到拍摄不取巧、不投机、不急功近利。影片中的狼并非简单的动物演员,而是经过精心训练的“演员”。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团队光训练狼就训练了三代,小狼崽刚出生就让狼适应摄像机和灯光器材。这种训练方式在业界是罕见的,它使得狼在镜头前表现得更加自然、真实。此外,影片采用了3D实景拍摄技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立体、逼真的草原世界,让我们好似切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编辑:路明慧)
2014年
剧情: 1883年12月,法军挑起了中法战争,以无敌舰队偷袭福建马尾水师,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清廷被迫向法宣战。并将文武双全的薛福成派往浙江前线。 孤拔于1885年3月1日向镇海关发起进攻,但均被击退,伤亡惨重。薛福成又深入民间组织抗法水勇,进行海上游击战。法军为扭转被动挨打,利用镇海教堂间谍网,实行破坏,盗取情报。薛福成与法国主教斗智斗勇,终将其摧毁。恼羞成怒的孤拔摔舰队向金鸡山炮台发起猛攻,“开济号”等三艘战舰愤然出击,向法军诈降的李海子将法舰带入包围圈。李海子牺牲。 薛福成欲组织敢死队再次重创法军,乘胜全歼法军之时,李鸿章与法国人签订天津条约,致使清军将士鲜血白流。当法国败国之舰队狼狈驶离镇海,中国军民的宣示之言使世界听到了中国人民的声音。 镇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唯一取得胜利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今日之中国已非当年清朝可相比,祖国强大了。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使我国的周边安全变得更加严峻,我国的南沙群岛的大部分岛屿还受到别人的侵占,日本又欲霸占我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镇海保卫战,可以使我们认清帝国主义在贪婪霸道外衣下的纸老虎本性,从而提高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心和勇气。保卫我们神圣的领土,保卫我们辽阔的海洋,保卫我们可爱的祖国。
2013年
导赏:《兰梅记》是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出品的戏曲电影,获得第29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荣誉。本剧是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排演的剧目,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合家欢故事,通过对婆媳矛盾的产生、婆媳地位的转化以及婆媳关系和解过程的呈现,反映出封建忠孝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阐明了“百姓家常事,悲欢在人为”的主题思想,传承了传统国粹和传统文化。客观写实的影像和以虚拟化表演为主的戏曲自中国电影诞生之始便有紧密的结合,历史上不乏经典之作,也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探索,《兰梅记》电影版创新的诠释令熟悉本剧舞台演出的观众也能感到耳目一新。导演朱赵伟在呈现戏曲艺术的同时,多处运用景别变化、运动镜头、正反打镜头、慢镜头、实景等电影化形式;加上主演于兰有长期影视表演经验,具备一定的镜头敏感性,电影的特写镜头强调出她在舞台表现中被忽略的眼神戏,增加了表演厚度。《兰梅记》中大媳妇名为春兰,是青衣角色,二媳妇名为冬梅,是花旦角色,这两个角色均由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演员于兰一人扮演。于兰曾拜梅派传人姜凤山为师,凭《兰梅记》一人分饰两角的精湛演技荣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电影《兰梅记》中,于兰的拖腔唱以及照镜子时不断甩水袖的设计极具个人特色,给人艺术享受。她对春兰的表演延续了梅派艺术雍容、大方、典雅等特点,唱腔圆润、细腻、婉转、悠扬,把一个内敛委屈的女子形象演得丝丝入扣,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颇具梅派神韵。影片下半部分中,于兰改头换面,身着一袭红衣扮成了冰雪聪明、泼辣直爽的冬梅,得益于表演艺术家童芷龄的真传,她又发挥出荀派唱腔喉清韵雅的特色。(编辑:曾奕琦)
2012年
导赏:本片是一部具有乡村特色的中国公路电影。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执导,丁宁编剧,众多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讲述了拥有同名儿子的两位同村冤家,出发踏上找寻儿子的旅程,由此展开关于张广发的家庭与儿子张伟的身世之谜,以及张广发与张富贵两位“冤家”的误解、互看不上与最终和解。影片具有朴实自然的影像风格,独具生活气息、乡土气息的人物表演、行动与语言,融合犯罪、悬疑等类型元素,偶有黑色幽默之风格,最终实现温情的和解,给观者留有余味。本片将导演侯克明一向关注的少年儿童走失等问题推至后景,作为影片叙事的推动因素,以黑白色调的闪回进行表现,不乏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关怀。影片具有细致的细节刻画,如“递烟办事”的世俗习惯,在县城旅馆里随手用被子擦脚这一生活细节,以及在县城使用现代化卫生间时依然保留的“的原始习惯”等,均使得影片独具真实性,十分贴近生活。此外,两位“冤家”在公路上意图搭车而闹出的“洋相”,即二人向来往车辆挥手但无车停下,于是张富贵叫张广发快躺在路中间,这样车就会停下,这一戏剧性情节设计亦为本片增加了独特的喜剧效果。本片最具特色、也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便是朴实自然的真实性场景设置与人物表演,以及自然流露且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人物在真实的村落、街景、车站、旅馆、大巴、公路中流动,人物表演看似并不完美,但恰是这不完美使得影片更为真实动人。影片并不刻意渲染悲剧性场景,从而产生更具内在张力的情感震荡。影片主旨亦向善,子女孝顺、知恩、理解父母并报答养育之恩,片尾父子相见、团聚并和解,两位“冤家”亦在朝夕相处的旅途中实现和解,几人在翌日启程,在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的日子里,一同前往回家的方向,给观者以情感与道德上的满足,以及自我面对生活中的繁杂困境的勇气、乐观与向上。(编辑:麦)
导赏:王竞导演的电影《万箭穿心》是一部深刻探讨女性命运、性别建构和社会变迁的现实主义力作。影片以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李宝莉的悲剧人生,展现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挣扎和自我救赎。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情感张力十足。李宝莉,一个性格泼辣、强势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经历了从被压迫到反抗,再到最终的自我牺牲的过程。她的丈夫马学武,一个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妻子的强势,最终走向了出轨和自杀的不归路。李宝莉在丈夫死后,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放下身段,成为汉正街的一名“扁担”,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然而,她的辛苦付出并未得到儿子小宝的理解和尊重,反而在小宝高考结束后,母子关系达到了破裂的边缘。影片中的性别建构是其深刻主题之一。在男权话语主导的社会中,李宝莉的形象显得尤为突出。她不仅颠覆了传统家庭中男女的性别地位,更是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对丈夫形成了依赖,却又在情感上对他剽悍无理。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使得李宝莉始终无法摆脱人生的困境。影片通过李宝莉的形象,探讨了现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依赖与独立之间的挣扎与冲突。导演王竞巧妙地运用影调风格与光线设计,营造出一种压抑、灰暗的氛围。影片中的灰蓝色调,以及散射光的运用,减弱了透视效果,降低了画面的清晰度和景深效果,使得观众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种粗糙的影像风格让影片获得了一种类似纪录片式的真实感。特别是在表现李宝莉与丈夫、儿子之间的疏离关系时,影片采用了边框式的构图结构,以及冷暖对比的光线,进一步强化了家庭关系的冷漠和疏离。影片的空间设置与空间关系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子成为影片中的一个症结所在,其棱角分明、层次分明的边框式构图结构,使得影片的气氛更显压抑。影片中的镜子是一个重要的场景道具,它不仅分隔空间,将场景空间分为镜中空间和镜外空间,而且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不同的内容和情境。这种设置方式表现了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为后续两人关系的破裂奠定基础。《万箭穿心》是一部深刻剖析女性命运与性别建构的现实主义杰作。它不仅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更是对传统家庭伦理和性别角色的深刻反思。影片以其精湛的视听语言、深刻的主题探讨和出色的表演,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乘之作。(编辑:赵敏)
导赏: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动容。影片中,“喊山”这一传统仪式不仅作为中心意象贯穿全片,更成为人性回归的象征。全片共出现八次明显的“喊”,每一次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意义,构成了影片情感与主题的重要脉络。电影将镜头聚焦于西北一个偏远而封闭的小山村,讲述了一段“不说话”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如何在质朴的人情中逐渐找到温暖与希望。在这个八十年代的山村中,虽然生活贫困、资源匮乏,但村民们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善良与淳朴,使得这个山村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随着外来者腊宏的意外死亡,山村中的各个人物纷纷登场,他们的性格在协调赔偿这一意外事故的过程中迅速得以展现。故事逐渐聚焦于女主角——哑巴妻子红霞身上。在腊宏的控制打压下,红霞几乎没有任何表达的机会,她以忍辱负重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她都是一个完全的失语者。然而,随着腊宏的离世,红霞心中的压抑与恐惧开始逐渐消散。在这个过程中,善良质朴的村民韩冲成为了她心中的一道光。他的出现让红霞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关爱,她的心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疗愈与成长。电影以纪实的手法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山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食物短缺、住房简陋、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无一不体现了这个山村的贫瘠与落后。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红霞却找到了一个能够让她安稳落足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她不仅逐渐找回了失去的话语权,更在村民们的关爱与帮助下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