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倩

Chuqian Zhang

有片源
2008年
导赏:《民警王法金》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的电影。影片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法金的个人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不平凡成绩的民警的故事。电影孟卫兵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真人、真事、实景拍摄的方法讲述了这位社区民警扎根平凡岗位、破解治安难点、打造平安社区的故事。在介绍王法金解决辖区居民矛盾的问题上,摒弃了很多英模影片常见的说教模式,用更为接地气的方式、更日常的语言加上幽默的智慧解决问题。例如马师傅丢自行车的一幕中,多次丢自行车的马师傅恼羞成怒,直接推走了治保主任的车。在几个人争执的过程中,王法金首先缓和了气氛,用了解当事人为妻子抓药的理由允许当事人将车推走。在同行过程中,向对方普法,并笑称自己“头上也有个王字”,取得了对方的信任,最终将自行车还回。《民警王法金》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古镇生活的还原。不仅几位主演对方都极为贴近生活,大量使用的长镜头也将一砖一瓦收入画面,让大家在了解王法金事迹的同时也领略了古镇的美景。为孤寡老人准备的求助黄手帕解决了老人们记电话号码不方便的情况,通过摇动黄色手帕邻里间也能互相提醒,解决问题。这些治安方面的小发明、小举措也体现了主人公从小事着手,解决居民之所急的聪明智慧。从创作角度来看,《民警王法金》较好的处理了拍摄场景单一、主人公事件琐碎等问题。以喜剧见长的演员范明继《派出所的故事》后再次出演警察,将角色刻画的活灵活现,展现了驾驭不同职业角色的能力。(编辑:方舟)
2005年
导赏:《我要做好孩子》根据黄蓓佳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绘了小学6年级学生金铃的世界,叙述金铃在一年春天里经历了减肥、补课、偷偷养蚕、把孤儿领回家等苦恼与欢乐的故事。电影通过金玲的视角,展现了快乐童年的可贵。金铃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睿智、阳光、助人为乐。她为了做一个家长和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做出了种种努力。当老师生病时,她主动送去花朵关心老师;当朋友被别人欺负时,她见义勇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看到经历爷爷去世悲惨的幸幸,金玲觉得带她回家,耐心的开导她,将死去的爷爷比作破茧的蚕蛹,这既是一种美好的比喻,又可以看出金玲美好纯洁的心灵,在自己看似还没有长大的年级,给幸幸洗头以及细致的照顾与陪伴无形中呈现出一个小大人的形象。为了让幸幸继续留在家中,她与母亲达成了君子协定,用好成绩来换取一个机会,她也为之付出了努力。这一点或许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出现了反差,不少孩子或许是通过学习换取一部手机,换取一件新衣服,诸如此类,反观,金玲是换取一个孤儿的居住权,这也正是孩子内心单纯美好的体现。为了做“好孩子”,金玲也丧失了一些乐趣,不能多看电视,不能饲养小动物,对于天性乐观活泼的金玲来说,快乐经常像泡沫一般,一碰就破。或许这也是现实中大多数孩子的经历与体验,童年的成长都伴随着一些快乐的缺失。在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对金玲是否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做了开放式结局的设定,好孩子的设定也不一定是100分的成绩,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孩子的积极向上,可以是孩子的珍贵品质。村上春树说过: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各有不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稀奇,无论活成什么样子都有人说三道四。这个世界我们只来一次,看喜欢的风景,做喜欢的事。你不一定非要长成玫瑰,你乐意的话。做茉莉、做雏菊、做向日葵、做无名小花,做千千万万。影片不仅适合儿童观看,同样也是值得家长观看和反思意义的电影,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感情变化,同样也鼓励他们保持纯真、善良,更加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