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瑶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改编自“童话大王”郑渊洁“皮皮鲁系列”的经典篇目《皮皮鲁和罐头小人》,影片采用真人动画的形式,回到了80年代的学校与家庭,以怀旧的姿态看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年世界。尽管本片是儿童题材电影,却并不是一部仅限儿童观看的影片。创作团队以家庭为完整的观影单位,通过联系怀旧情结,结合当下“鸡娃”“内卷”等热点话题,帮助成年观众实现对童年与教育的双重共鸣。通过呈现儿童与成人眼中的差异化评价标准,影片实际意在讨论社会对“好孩子”的定义。罐头小人们的出现掀起了平静生活的波澜,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受到了动摇,在一次次危机的化解中,孩子们终于懂得了“做最精彩的自己”,保持和丰富自身人性维度的美好,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影片没有固定于儿童或家长的单一立场,而是既呈现家长的权威压迫又描绘儿童的逆反心理,真正做到了将心比心,构建起沟通两代人内心的桥梁。为了远离当下儿童熟悉的成长环境、合理化罐头小人的出现,影片在时空上穿梭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利用道具陈设的细节精准还原当时的时代特征。按压式热水瓶、木窗户插销、西瓜橡皮擦、卡带游戏机、大白兔奶糖,这些老物件唤醒了不少80、90后的童年记忆,帮助他们借电影重新回到那个看“皮皮鲁”的儿童时代,同时也作为怀旧的符码增强了影片的奇幻感。与老物件相对应的是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学校和环境的布景整体更接近于当下,代表影片并非完全的天马行空,而是一个勾连过去与现在、真正展现“真中的梦、梦中的真”的神奇世界。(编辑:海边淡鼠)
2018年
导赏:电影《山河披锦绣》以陕北退耕还林二十周年为叙事载体,以“生态修复-经济转型-文化重构”的三重维度,展现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蜕变轨迹。《山河披锦绣》采用\"宏观史诗+微观叙事\"的双重结构,将生态变迁浓缩在三个时空截面中。导演通过李云卿这一核心人物的行动轨迹,将抽象的政策话语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实践。当镜头聚焦于他带病走访农户、深夜绘制退耕蓝图的场景时,政策执行者的个体生命体验与国家战略形成了有机对话,将国家叙事私人化的处理手法有效规避了主旋律电影常见的宏大叙事空泛化问题。影片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对黄土高原的生态景观进行了诗意化处理。开篇的黄沙蔽日与结尾的层峦叠翠形成视觉蒙太奇,既展现了生态治理的直观成效,又隐喻了文明形态的演进。镜头语言中频繁出现的梯田、防护林、淤地坝等人工景观,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美学符号体系。当暴雨来袭时,固土保水的植被与科学防护工程形成的防护体系,是生态修复的技术表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象化呈现。影片触及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初期,农民面临的生计焦虑与生态觉悟的冲突,反映了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文明的碰撞。通过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影片给出了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的中国方案。当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新趋势时,影片暗示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影片结尾处的退耕还林纪念碑象征着对历史的致敬,站在更宏观的维度上也是对未来的启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代代相传的接力奋斗。《山河披锦绣》通过中国乡村的生态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东方智慧。影片所展现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了跨文化共鸣。(编辑:婧怡)
2017年
2016年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