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军

有片源
2013年
剧情:李小树是个既学习好又懂事的孩子,从小没有妈妈,爸爸在剧团跑龙套,辗转演出,很少回家,小树平日里和奶奶一起生活。镇里撤点并校,李小树离家到镇上的学校去上学,周末才回家。 清晨,奶奶把小树要交学校的生活费装到书包里。上学的路上,小树放下书包去救滑下山沟的丁小妹,刘习聪的爸爸正好开车路过,见四下没人便拿走了钱和书包。 宿管老师把没有交生活费同学的名字写到了黑板上,提醒下周一交上来,其中就有小树的名字。下课了,小树擦黑板无意把自己的名字擦掉了,犹豫之中他又把自己的名字涂回来! 小树上课时无意中看到班上刘习聪的书包和自己的一样,下课与刘习聪理论,结果两人争执起来。刘广路是李小树的好朋友,在刘习聪爸爸开的汽车修理厂当了学徒。得知小树丢了书包,就把自己的送给小树。 时间一天天过去,生活费的事小树还是想不出办法。他找到小妹希望小妹能赔他钱,小妹却低头不语。周末回家时,小树和好朋友孙健一路忐忑地跟到小妹家,却发现小妹和一个耳背的爷爷一起生活,家里很贫困。 课间活动时,满怀歉疚的小妹把自己攒下的苹果给小树吃,却让刘习聪看见,吵吵的说小树和小妹搞对象。小树非常生气,加深了俩人之间的矛盾。 刘习聪的奶奶过寿,家里请了剧团唱戏,小树的爸爸参加演出。小树去戏场找爸爸想说钱的事,结果徒手而归。晚上,爸爸带着后妈和妹妹回到家,李小树揣着一颗复杂的心面对一家人。想和爸爸说钱的事,终没有开口。 早上醒来,却发现爸爸已经走了,空无一人的山路上李小树没有追到爸爸,嚎啕大哭,嘴里却喊着妈妈…… 王老师让每个同学用写信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给想要说的人,然后投到“倾诉”信箱里。李小树的信中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对母爱的眷念,引起王老师的注意。 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农村教育,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学习用品,还有钢琴和电脑。上音乐课时老师用上新的钢琴,孩子们非常高兴。电脑还可以上网,王老师召集孩子们与家长视频通话,场面很是伤感,孩子们的眼泪里充满了对爸爸妈妈的想念和爱的祈盼。 王老师把黑板上的名字全擦掉了,但是值日生又把名字涂了回来。 期中考试小树得了第一,王老师奖励小树一个笔记本,小树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同学们露出羡慕的目光。宿管老师又来提醒交生活费的事情,小树收起笑容,陷入苦恼,如坐针毡,得知爸爸就在邻村唱戏,便让孙健配合蒙混过看门的高老师,偷偷溜出学校找爸爸,结果还是徒劳一场。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小树既着急又沮丧的奔回学校。 刘习聪拿着很多钱,还有手机向大家炫耀。孙健认为刘习聪的钱就是李小树的,于是偷了刘习聪的钱给小树。校长要严惩偷钱的人,李小树主动站出来承担,因此受到了批评,并让他叫家长。 小树一路辛劳去找爸爸,剧团已经转到其它地方去演出了。李小树情绪低落的返回,途中却意外的捡到一个包,里面装有大笔钱。小树在原地苦苦等候失主,钱原来是刘习聪的爸爸丢的。刘习聪的爸爸被李小树拾金不昧的行为深深地感染,并决定替小树交上生活费、送广路重返校园。 清早的山路上,李小树和其他孩子背着书包高兴地蹦跳着,弯弯山路延伸向远方。
2006年
导赏:《U57次谜案》顾名思义是以发生在列车上的案件展开故事发展。影片在铺陈叙述上,导演通过反复切换不同角色的视角,以及导演的心理活动将影片的悬疑与人物的情感叙事相结合,每一处细节都隐藏着可能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因为每个人都和死者接触过则每个人都有成为嫌疑人的可能性,增加了案件的侦破难度同时丰富了故事线的发展。通过警长的思路对案件疑点的梳理,原本风平浪静的外貌下掩盖的真实人性纷纷显露出来。影片以侦破发生的命案为线索,但和现在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更多提及死者的部分,更多的是逻辑推理过程和对疑犯们的侧面剖析。随着列车的快速行进,情节节奏的处理也显得异常紧张和富有悬念。此外,导演采用了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用画面语言透露出隐藏在角色心底的情感和矛盾。将拍摄视角变为警长的第一视角,这样的拍摄手法可以将人物的出场更加清晰化,以及配合案件发展的逻辑更加缜密。影片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则是,DV机,影片除了拍摄画面之外,还呈现出许多DV呈现的画面,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交替更换,加深了影片的纪实性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悬疑氛围。列车乘客是整个案件的重点,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导演通过每位旅客面对DV镜头的不同反应,来向观众交待人物各自的秉性和身份。使得人物的表现有了更加细微和真实的变化。导演也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的过程,而是在破案的过程之中,让六名嫌疑犯尽情去展现自我特色,而警长选择以静制动的观察,让凶手自己显现出来。这也树立了警长机智的人物形象。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展现警长的人物特点:影片开头,便装的警长即便是同行也没有分别出来,在获取线索时,警长开锁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小心翼翼地从锁眼里取下物证的线索。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设计了具有喜剧效果的情节:勇敢机智的警长却害怕打针,这和侦破案件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也是影片具有特点的表现形式。(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