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

Li Sun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程耳导演的电影《无名》是一部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复杂局势的杰作。影片通过再现真实的历史图景,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对势力内部潜伏斗争的英雄事迹。故事以延安、重庆、南京、日本等多个势力的斗争为主线,以一系列具体的小事件为载体,折射出大时代的变革和动荡。并巧妙地结合史实,展现了日军空袭广州、上海沦陷、汪精卫病亡等重要历史事件,并将它们作为时间节点嵌入故事中。电影通过细节和人物间的对话,将表面上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在一起,揭示出更为深刻的历史全貌。《无名》在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上展现出鲜明的作者性,拓宽了谍战片的创作视界,同时在主流话语的影像表达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和探索。该片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打破时间线索,将历史的不同段落重新组接,增加了叙事的复杂性和悬疑感。导演运用碎片化的事件和重组的时间顺序,让观众在试图拼凑故事线索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电影的情境和时代背景中。例如,影片中何主任与叛徒张先生会面的段落,通过细腻的问话和紧张的对话,将特工之间的角斗呈现得淋漓尽致。而通过对影片中人物“无名”的设定,更增强了故事的普遍性和代入感,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在面对重大历史转折时的选择和牺牲。另一个显著的创新在于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上。与片名《无名》相呼应,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具体的姓名,代之以“姓氏+先生/小姐”或“姓氏+职务名”的模糊称谓,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匿名,而是一种充满深意的艺术选择,它不仅为电影营造了一种神秘和悬疑的氛围,而且在深层次上反映了电影要传达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每个人即便是“无名”的,也可以是重要的,每个个体的选择和行动都在塑造历史的进程。这种“无名”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强化了电影对于普通人在大历史事件中所发挥作用的认可和赞扬,彰显了“虽无名,亦英雄”的主题。此外,通过对“无名”人物的塑造,电影还呼应了那个时代的所特有的政治谨慎和密谋的氛围,无名,则是每个人为了生存和抗争所必须采取的策略。这种无名性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不确定性,暗示每个人都可能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总体来看,非线性叙事和模糊人物称谓的运用,使《无名》成功营造出一幅动荡的时代画卷。这种手法不仅提高了影片对历史的还原度,同时也呼应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各方势力的角斗和我党工作人员的英勇斗争,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通过鲜明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情节构建,程耳导演成功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编辑:王斯笳)
导赏:“生如野草,不屈不挠”。由王宝强自导自演,青年演员史彭元、陈永胜领衔主演的《八角笼中》是一部兼具痛点、泪点、燃点的真诚佳作。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退役格斗选手向腾辉带领苏木、马虎等山区儿童,通过格斗这一竞技项目改变人生的曲折故事。向腾辉让孩子们稚嫩瘦弱的身体如斗兽般供人猎奇观赏,然而这看似剥削意味十足的格斗演出是他们的唯一生路。影片锐利批判了媒体行业滥用“第四权”的伪善面目,由此突出了一个有道德污点的好人与孤雏们相互救赎的感人故事。作为体育类型片,《八角笼中》奉上了令人热血贲发的格斗比赛画面,尤其是苏木最后决战时,镜头用高速摄影和黑白色调着力展现肌肉、汗水、表情等细节,艰难胶着的赛况让观众为之全神贯注、提心吊胆,剧情随之推向高潮。片中颇具巧思的设计还有,当川剧变脸的光影在向腾辉的脸上投映,他心境上的幡然改悟便不言而喻,而这一点睛之笔也是王宝强自己最喜爱的片段,由此,向腾辉虽有投机前嫌但本质古道热肠的“反英雄”复杂形象才得以树立起来。“八角笼”作为戏剧空间是格斗舞台,作为象征则代表命运的牢笼;拳拳到肉的残酷竞赛既是谋生手段,也寓意不甘受困的少年奋力抗争以突破宿命的顽强意志。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八角笼中》以残酷又不失温暖的现实主义视角,辩证探讨留守儿童、无良媒体、商业作秀等社会问题,聚焦边缘人群,抒发宏大意旨,引发强烈共鸣、深刻思考,获得22亿元票房的好成绩。(编辑:曾奕琦)
2021年
2020年
导赏:电影《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命运起伏,以中国女排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其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灰暗”时刻和“高光复现”时刻,强调了“女排精神”传统。作为一部新主流影片,一方面为了削弱影片的教导性,另一方面又为了提高影片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做出了类型化的尝试,在故事结构上进行简化,仅用两个人物、三场比赛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展现一支三代人的球队,同时上世纪80年代和2016年的两场比赛又形成对照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展现时代变迁下人物与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通过对比制造戏剧冲突,抓取观众真正想要看的看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爱国情绪从银幕内传向银幕外,形成了内外联动,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电影《夺冠》在宏观视角下融入了微观视角,即在集体主义之中展现了个人主义,通过郎平这一人物几十年的贯穿,展现个人在面对大局之下寻求自我转变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与超越,这样的转变与认同不仅体现在后期队伍的结构模式、训练模式的调整上,也体现在运动员个体的培养与选择上,例如郎平在影片中告诉朱婷要成为自己,要尊重自己,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当做比赛唯一的价值”的体现,自我的强大远胜于输赢,这也是一种新的女排精神的彰显。巩俐的参演更是增加了影片的热度,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通过她对郎平教练人物心境的体会,神态、语气和动作的抓捕,使得人物的出场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传神,甚至获得了观众“连背影都会演戏”的认可,这样细腻而又动人的演绎宛若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郎平。女排队员们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非职业演员的她们为了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与自己较劲,这样的精益求精和倔劲儿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演员组合,才呈现出不一样的夺冠风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聚焦于描写中国女排的影片,如《女篮5号》《沙鸥》等,这些影片既追求故事性的表达,也追求艺术性的呈现,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集体荣誉,而《夺冠》的创新在于融入了人文理念,在展现国家动态景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着墨于运动员的个体生命经验,陈可辛导演多年的双城创作使得体育题材影片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丰富了体育题材创作经验。(编辑:张苏慧)
2016年
导赏:《陆垚知马俐》是文章的导演处女作。影片延续了文章在作为演员时一贯的喜剧、世俗风格,通过展现陆垚与马俐“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不明确关系,探讨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文章选择以一部幽默滑稽的都市爱情片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影片综合了爱情、喜剧、怀旧等元素,在呈现出鲜明的类型杂糅特征的同时,贴近观众当下的真实生活和心理感受。“异性之间是否有纯友谊”长期以来困扰着现代男女,本片通过打破传统的男性、女性气质,塑造一个其貌不扬、温柔懦弱的男性形象与一个美丽大方、直接豪爽的女性形象,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极端情境。他们在互相试探中堪堪错过所谓的最佳时机,既互相关心却始终无法真正靠近。世界末日以假乱真的表白玩笑、结拜为姐弟的自欺欺人、躺在一张床上却临阵脱逃,种种喜剧化桥段的背后是现代人难以相爱、不懂如何去爱的尴尬现实窘境,影片幽默的外壳并未逃避、消解这一现状,反倒使这段难以言明的亲密关系更具悲剧色彩。物质充斥着整个世界,影片弥散着强烈的消费主义特征。马俐与方灰灰不断变换的服装与时尚奢侈品争夺着观众的眼球,高档餐厅、纵情的西班牙旅游提供了强烈的观影快感,关于大学的怀旧也是经粉饰与美化后对青春的想象,军训、宿舍、课堂等常规符号堆积合成了影片对往日时光的全部印象。这些消费主义元素装饰了影片的外观,使其更符合商业片娱乐大众、刺激感官的基本定位。穿葫芦娃衣服进警局、在玫瑰花丛中沉睡,尽管有些桥段陷于尴尬或封闭的自我感动,但总体而言,“故事虽有很多瑕疵但无损它的完整和生动”,文章依然在《陆垚知马俐》中献出了他对电影创作的真诚初心。(编辑:海边淡鼠)
导赏:影片是一部充满奇幻穿越色彩的爱情电影,但导演张末并未将关注点聚焦在“爱情”二字身上,而是以此为引,塑造一个全然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穿越将人物两个年龄段的意识汇聚于一身,刻画人物双面的异同,探讨女性成长议题。在以往的穿越电影中,女性大都是被救赎、被凝视的客体,被动地承载着男性世界的欲望期待,而在女性导演执导的该片中,女性形象逐渐从被穿越者拯救到成为穿越者,从为爱情而穿越到为实现自我价值而穿越,通过展现女性正在经历的生存困境,强调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影片中无论大小凉夏均处在为爱痴狂的境况之中,丢失了自我意识,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放弃工作放弃梦想,而穿越让她领悟到了自我两个年龄段均心理失衡的状态,从而激发她对找回自我的渴望,通过大小凉夏之间的对话建构了自己完整的灵魂,达到了重塑自我心理世界的目的。作为一部都市女性电影,影片并未仅仅建构了具备现代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导演同样塑造了被传统主流价值观所规训的女性——白晓柠,其可谓是父权社会中理想化的女性角色,将所有的生命和热情都奉献给爱情,遵循着传统理念中相夫教子的人生轨迹。而凉夏的人物塑造在开场也是呈现出十年如一日以男友茅亮为生活中心的样貌,在一潭死水而又停滞不前的爱情中迷失自我,表现出对恋人和生活一次次的讨好和顺从,在极端的爱情态度中丧失自我人格。最终导演对凉夏实行了蜕变,这一转化实则反映了导演自己身上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凉夏自我人格完整的补足投射了自己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并通过对传统与现代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塑造引发观众的思考,强调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编辑:州文)
导赏:《皮绳上的魂》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是一部视听上具有鲜明作者性的艺术影片,而从作品的叙事上来看,又展现出明显的类型片元素的创新融合,可以看出公路片、西部片等类型的影子。其一,《皮绳上的魂》主线中两兄弟的复仇和作家格丹的追踪都基本围绕塔贝的掌纹地朝圣进行,一路行程中,塔贝洗净了因为杀业带来的戾气,得到了爱情,领悟到宽恕,并用生命实现自我救赎;郭日弟见二人在本性和责任的撕扯中也得到各自结局;作家格丹在活佛的点拨下也走出自我偏执,收获了谦卑和平静。这种人物在行走中成长的故事模式恰是公路片的典型特征。其二,影片开场郭日误杀塔贝的段落中营造了西部片风格,漫天黄沙、干裂的嘴唇、一招毙命的招式,以及后续出现的小酒馆打斗、湖边决斗等场景,都令人联想到好莱坞经典西部片,以及《双旗镇刀客》等国产影片。本片是张杨导演和《冈仁波齐》同期套拍的影片,二者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样貌:《冈仁波齐》以仿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追求回归生活的质朴感,由此表达宗教信仰的平淡与伟大;而《皮绳上的魂》则有明确的类型追求,通过这个追寻自我的故事突显了中国西藏地区神秘而深奥的一面,全片极具了戏剧冲突和结构创新。苍茫的戈壁高原、诡谲的天气变化、灿烂的夕阳晚霞、神秘的牧羊少女、禁言的通灵孩童、勇猛的复仇兄弟、虔诚的活佛大师,都是独属于这片地区的文化因子。“目的地在北方,距离在脚下,道路在身上”是活佛大师点化猎人塔贝的箴言,为了赎罪,塔贝踏上远征之路。这是一场自我救赎之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它呼吁着大众回归本源,去寻找真正的自我。(编辑:曾奕琦)
2013年
导赏:《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激荡三十年,关于一个土鳖,一个知识分子,还有一个浪漫骑士的“中国式成功”故事。影片将梦想、友谊与爱情三大元素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饱含真诚励志的故事框架。成冬青、孟晓骏、王阳三人,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却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在“合伙”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合作到分歧,再到最终的理解与和解,友情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作为一部由香港导演执导的合拍片,《中国合伙人》汇聚了中港两地的电影工作者。陈可辛导演以其对内地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将影片中的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场景的布置、服装的设计,还是语言的运用、文化的呈现,都透露出一种浓郁的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并且,陈可辛为影片开辟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空间。他将近30年的中国社会大变革作为影片的背景,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冬青、孟晓骏、王阳三人的奋斗历程、友情转变过程显得尤为真实而感人。他们不仅要在商业竞争中摸爬滚打,还要面对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每一次的选择与放弃,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影片中的音乐元素赋予了影片强烈的时代气息。譬如《花房姑娘》、《外面的世界》、《一样的月光》《光阴的故事》等经典华语歌曲,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回忆与梦想的时代。(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