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力格图

有片源
2015年
2012年
剧情: 1949年6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凝重的声音,把中国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故事由此展开。 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国画大师张仃、雕塑家高庄等人都参与了设计国徽的创作,德高望众的朱总司令也积极投稿,为国徽方案献策,他们仔细推敲和精心打磨着各自的设计方案,周总理在百忙中来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的办公地点,亲自和组长马叙伦审稿、议稿。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在工段长焦百顺的带领下写了决心书,希望能由他们铸造国徽。书记顾仲铭带着决心书上报领导,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在北京,国徽设计的设计方案集中到张仃和梁思成的两个方案上了,关于是否把天安门放进国徽的问题,他们无私地争论着。深夜,梁思成夫妇抱病仍在讨论国徽的红色描金装饰方案。 1949年的国庆节国徽没能挂上天安门,所有的设计人员陷入深深的自责。沈阳机器厂的工人们也惦记着国徽啥时能设计完成。飘舞的雪花铺满了北国大地,也铺满了北京紫禁城,毛主席和周总理具体指导了天安门进入国徽的设计方案,由梁思成定稿。 顾仲铭带回了由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国徽的喜讯,工人们群情激动,由衷地喊出新中国万岁!在国徽的平面设计到立体石膏模型的过程中,雕塑家高庄又冒着推翻已经最高级别会议通过的定稿的罪责,大胆修改,最终使国徽的立体石膏稿成型。而这时在沈阳的工人们,正冒着高温为了铸造国徽钻进炉膛清理膛壁。技术优秀但出身不好的戚有富获知自己没能进入攻关小组心情沮丧,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为铸造国徽贡献自己那一份力量。运送国徽木模的途中天降大雨,满卡车的国徽木模陷入泥浆,赶来接车的工人们脱下自己的衣服垫车轮,所有人光着膀子齐心推出了泥里的卡车。接下来,他们开动脑筋做坩锅、精心认真修沙型、风餐露宿拉沙子、不吃不睡改水口……当第一枚国徽成功诞生的时候,所有参与制作的人们欢心鼓舞,激动万分。
2006年
1983年
导赏:本片是一部独具风格的蒙古族电影,由葛根塔娜执导,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讲述了蒙古族小伙潮洛蒙带领牧业承包组建设草原的奋斗故事,以及潮洛蒙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乌日罕历经曲折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草原现代化转型与牧业大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歌颂人性美、人情美,真爱,正直,坚持理想与信念的人文主义精神。影片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随即展开关于牧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这一核心命题,通过潮洛蒙与乌日罕的初见与误会、潮洛蒙等人与乌日罕父亲桑布社长关于建设草原的矛盾冲突展开叙事。情节生动,娓娓道来,并在结尾时达至高潮。承包组与社长达到和解,潮洛蒙与乌日罕终成眷属,历经不易后幸福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着实令人动容。影片由此映射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并置、碰撞、冲突与和解。草原这一原始地理空间,蒙古族独特的敬酒仪式,节日舞蹈仪式,与象征现代文明的卡车、现代化建设、人的新思想等在这片草原上碰撞,并擦出新的火花。影片由现代化建设为伊始,最终回到人本身,歌颂青年的理想、信念与坚守,歌颂新生活,歌颂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人们找寻生命的意义。影片将此思想内核与人文关怀散布于唯美的场景画面,考究的室内布景,平缓的镜头运动,以及情感流动与日升日落之中。兼具观赏性、人文性、时代与社会意义。(编辑: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