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日

有片源
2012年
剧情: 故事片《天之恩赐》真实地讲述了内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一生的经历,他抒情吟唱的独特风格,成为持续了千余年的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和充满戏剧性的故事结合。《天之恩赐》描写了一个蒙古歌者的命运,他的一生被称为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电影刻画出一幅深情动人的肖像,也是一个难得的内蒙古草原从20世纪20年代到今天的生活画像。 哈扎布出生在一个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一个喇嘛给他起名叫哈扎布,意为 “天之恩赐”。即使作为一个孩子,他的音乐天赋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被收养成为一位蒙古族贵族家庭的一员,牧羊和给贵族客人唱歌成为了他的工作。但他不满足如此的生活,最终离开了贵族的家,投身到他艺术追求中。从掌握如何学唱长调开始,他的生活就融入了草原的土地。阳光普照的原野,蜿蜒的河流和连绵起伏的山丘就是他音乐的源泉。艺术的殿堂中哈扎布如同拥有了整个草原,慢慢地名声大噪。 毛主席几次在北京接见他,听他唱歌,并称呼他为“人民的歌唱家”。然而,这个称谓并不能保护他,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非人的迫害。 ­­­ 在哈扎布的生命历程中,上天给予他的美妙歌喉两次拯救了他的生命。第一次,他被土匪绑架,土匪准备杀死他与他的同伴,问他最后的心愿是什么?哈扎布回答说:他要唱歌。一曲动人的歌曲竟然感动了土匪头目,最终释放了他。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非人的折磨使得哈扎布无法忍受,他想到了自杀。一个喜欢他的长调的看守在没人注意的时候从门缝给他塞了纸条,告诉说他要活下去。自由的哈扎布继续着自己心灵的歌唱,他的歌曲成为了蒙古人民的魂。 哈扎布去世后不久,“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评选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深情诠释母爱无疆与民族和谐共生的艺术佳作。其以蒙古族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三千名孤儿被安置在内蒙古大草原,被当地牧民无私接纳和养育的感人故事。通过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草原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深厚情感。额吉琪琪格玛收养了雨生和珍珍,不仅给了他们温暖的家,还用母爱抚平了孩子们心灵的创伤。影片中的蒙古族额吉们,用她们的善良、坚韧和宽容,传递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让人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此外,影片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锡林夫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融合的和谐之美。影片的对白采用蒙语,旁白则采用汉语,这种跨语言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导演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导演以沉静和大气的手法,将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搬上了银幕。通过这部作品,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文化,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真诚。同时,影片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印象深刻的树下一个小男孩张开双臂仰头祈祷,当镜头缓缓流动时,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这一幕具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它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让人变得单纯,灵魂得到净化。人、树、天地,只有在特定的情境里面,特定的叙事层次里面,产生出了“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个观众都会感到一种无法名状、也无法言说的情绪冲动和感染力。娜仁花饰演的额吉站在草原上和图门巴雅尔饰演的儿子亲吻离别,将他送回远在上海的亲生父母身边。袅袅扬起的炊烟里,身着蒙古族服饰的额吉款款席地而坐,时而秉神凝思,时而低头祈祷,朴实的脸庞宁静安详,神色交替间,却又似写满无尽故事,也将一个草原母亲历尽沧桑的内心展露无遗。影片无论是从影像上面还是从主题层面都表现出一种更真实、自然的诗意和美感,其主要来自于有生命的质感和细节的叠加,这些细节的叠加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与人间温情,人间大爱相联系。(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