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柏杨

Bo-yang Yu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20年
2019年
导赏:《决胜时刻》是黄建新、宁海强执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故事圆心,讲述了国共和谈、渡江战役和政治协商会议三件大事,同时穿插了毛泽东主席的日常生活片段。不同于《建国大业》这种编年史式叙事影片,导演黄建新坚持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在《决胜时刻》用更多的角色和附着的情感来描绘一段中国人民的精神史。如同影片的英文片名《MaoZedong1949》所凝练的内容,编剧何冀平在这部作品中从不同视角描写毛泽东主席,通过各个维度,拉近当代观众和伟人的距离。与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影片不同的是,影片虚构了毛泽东主席身边的三个小人物警卫员陈有富、播音员孟予、小战士田二乔,以他们的视角从侧面勾勒出了伟人温情有趣的一面。这些角色的命运与毛泽东主席发生直接的关系,也影射出时代的波澜壮阔,展现了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决胜时刻》提供了新的创作理念,在演员表演风格上追求生活化,对服装、道具精益求精,打破了过往传统主流电影脸谱化、说教式的模式和创作困境,走出了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市场化之路。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说:“《决胜时刻》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文献的影像再现,更是对历史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艺术想象,在这方面,本片的艺术探索弥足珍贵。”在影片结尾部分,经过4K修复后的开国大典历史影像资料第一次以彩色超清画质出现在大银幕上,真实还原了当时现场的所有细节,也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编辑:方舟)
2014年
导赏:《智取威虎山》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商业片的范畴。这部由徐克执导的3D影片,以1946年东北剿匪斗争为背景,将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的经典战役进行了现代化重构,不仅实现了红色叙事与商业美学的深度融合,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影片通过跨媒介改编、类型化叙事与技术创新,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注入当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市场的典范之作。从文学经典到银幕传奇的转化过程中,徐克展现了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徐克敏锐捕捉到文本中潜藏的武侠叙事特质——孤胆英雄深入虎穴、正邪势力的终极对决,这些元素与中国香港武侠片的美学传统天然契合。影片开场即以现代青年韩庚的寻根视角切入,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叙事桥梁,这种双线结构不仅消解了历史题材的疏离感,更隐喻着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在人物塑造上,杨子荣的形象既保留了“舌战栾平”“打虎上山”等经典桥段中的智勇双全,又通过张涵予硬朗的表演风格增添了江湖豪气,其与座山雕的“黑话”对峙戏,既是对京剧程式化对白的影像化转译,又暗合了港产警匪片的悬疑张力。这种创作策略成功地将革命叙事解构为更具普世价值的英雄神话。技术创新成为影片重构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徐克团队打造的3D视效并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深度服务于叙事本体的美学选择。在“打虎上山”的高潮段落中,高速镜头与立体成像技术将传统京剧中的虚拟化表演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猛虎扑食的压迫感与杨子荣枪法的精准性形成张力,既延续了武侠片“人兽大战”的经典母题,又赋予剿匪行动以现代动作片的节奏感。威虎山匪巢的立体化呈现同样耐人寻味,冰封千里的林海雪原既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表达,也隐喻着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淬炼。《智取威虎山》的市场成功,标志着中国主旋律电影完成了从政治宣教到文化产品的质变。当3D技术将剿匪小分队的战术配合转化为充满游戏感的视觉编码,当杨子荣的雪橇滑行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动作设计,这些跨文化的美学嫁接不仅没有消解红色基因,反而让革命叙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通过“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叙事模式,将军事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节奏,这种将主流价值融入类型叙事的策略,为主旋律电影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范式。从《战狼》系列到《长津湖》的现象级成功,都能看到《智取威虎山》开辟的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辙痕。当杨子荣在座山雕老巢说出“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经典唱段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孤胆英雄的传奇,更是中国主流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文化主体性的生动注脚。这种将民族记忆转化为世界语言的探索,或许正是《智取威虎山》留给中国电影最宝贵的遗产。(编辑:赵敏)
2013年
导赏:赵又廷、林更新、刘嘉玲、陈坤等群星出演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是徐克“狄仁杰”系列奇幻古装悬疑电影的第二部,以3D技术呈现,凭美轮美奂的服装道具和奇谲绚丽的视觉特效获取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通过狄仁杰的断案奇遇,电影展示了一幅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象,其中几场激烈的动作场面延续了港产武侠片的极高水平,而与异邦蒙面刺客打斗的燕子楼、美貌官伎银睿姬所在的龙王庙、被海怪摧毁的战船等极富想象力的空间也自然流畅地推进故事,代表了国产电影工业化的前沿水准。儒家思想是徐克作品中主人公一贯的精神内核,与系列第一部《通天帝国》中“救主”的目标相比,《神都龙王》中狄仁杰“护国”的动机进一步升华了故事内涵。与此同时,武侠的超现实设定赋予了狄仁杰千里眼、能读唇语且过目不忘的绝技,塑造了一位断案才能出神入化,大义凛然、舍身救国的庙堂英雄形象。片中角色元镇以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大诗人元稹为原型,而银睿姬的人设则取自绝代歌伎薛涛,将历史人物传奇化、具象化供人品味与考究,体现了创作者的传统文人风范。本片中蛊虫、异变人兽、海怪等元素千奇百怪,还有遍布蝙蝠的孤岛、水中腾起的白马等奇观以立体视效呈现,这些设计既吸收古籍里天上地下奇禽怪兽的形象,也结合商业电影中成功的类型元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制了一个诡谲怪异的江湖。《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采用高科技手段,在视觉奇观表达、特效营造等方面强化了其自身的玄幻色彩,将自然、人性等原始情感和华丽浪漫的大唐文化融入东方式幻想场景,完成大众对魔幻和超验世界的想象性消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国产大片。(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