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文

Lewen Wang

有片源
2019年
导赏:电影《我为你牺牲》取材改编于“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感人事迹,通过三个平行时间轴,讲述武警官兵在缉毒、反劫持人质和高原执勤的故事。真实再现了武警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电影以三位武警官兵的经历为故事主线,分别讲述了身患癌症的援疆战士李报国、缉毒一线的王强、顶风冒雪在高海拔地区服役的杨国福的事迹。全景再现了武警部队官兵驻扎边疆、坚守岗位,家属支持军人舍“小家”保“大家”的牺牲精神。《我为你牺牲》以一场贴近实战的演习作为故事开端,在拆解爆炸物的过程中,王强由于误判,触发了爆炸机制,最终和四名战友一起被判定“牺牲”,当着全体战友的面,“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凸显出武警部队在现代化训练过程中坚持“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理念,培养战士们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生存的本领和战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极具教育意义。在王强的故事片段中,多次出现高强度的训练画面,也为后面捣毁边境贩毒团伙的行动做出了铺垫。影片还刻画了军属们的奉献,片中军属庄小红默默忍受夫妻两地分居,支持丈夫多年驻守高海拔区域,备孕过程中她却遭遇车祸不得不截肢,为确保能生下健康的军人后代,选择忍痛不打麻药进行手术,使观众们深受感动。片尾出现了原型人物的个人简介和视频资料,帮助观众们直观的了解了这些英模人物的事迹。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盛赞影片《我为你牺牲》是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平行叙事,刻画了三位英模的事迹,成功塑造了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中的典范人物,是一首弘扬新时代正能量的正气歌。(编辑:方舟)
2011年
导赏:《惊沙》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真实还原了战争场面,让观众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枪林弹雨。除了在视觉特效上用足原料外,导演还精心设计镜头语言,以最电影化的方式去完成真实感的营造。影片中运用了很多手持摄影的方式,人物奔跑时的跟随镜头不时摇晃以表现奔跑的颠簸,在镜头表现力上可以与《集结号》中的战争场面相媲美。角色的内心冲突,生与死的艰难抉择,英雄人物的侠骨柔情,反派人物的真实复杂多样,都让《惊沙》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惯有模式。《惊沙》有很多方面的成就,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是一种残酷的,甚至血腥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把惨烈、悲壮的历史还原到银幕上。片中众多人物形象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尤其是秦基伟的形象,他面对生死关头的沉着,他的智慧,他的坚韧,都在银幕上展示了出来;彭定山这个人物也塑造得非常到位,这个人物形象是符合那个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这是我们军队中非常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过去的军事题材中很难见到;还包括老韩和桂芳,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推动下进行的合理生动的人物塑造,具有突破意义。电影更多的是通过人物情绪的积累来给予观众打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内在的,而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叙事之中。这种场面给我们的感动、震撼非常大,即使老韩为什么要打死妇女这种小情节处理,前面都有铺垫和情绪的积累,在整个叙事中,紧扣人物的心理,互相呼应。这部影片有很多安战军电影的痕迹,安导一直在关注困境和危机中人的选择。影片体现出一个年轻人在面临生死考验的三天中所做出的让人振奋、激动而崇高的人性选择,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影片在观赏性方面的追求最有特色的在于对好戏的建构,其不是从概念出发组织人物的动作和场面,而是从人的处境、心理的 角度来结构,也正是这一场场好戏把这部影片做得跟大家想象的主旋律电影不一样。
2007年
导赏:电影《八月一日》以“八一南昌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叙事主体,着力塑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物形象,以细腻的笔触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深入开掘年轻共产党人在寻找和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和勃发、行动的果敢和冲动,以及那种奠定他们日后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着力表现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为观众展现一批面貌一新、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共产党领导人物群像。影片把周恩来放在矛盾的中心,从“情”和“智”两方面加以塑造,他不再只是冷静的指挥者,他也有儿女情长渴望爱情的时候。贺龙粗中有细,关键之时会流露出几分草莽味。为了使自己手下的团长魏老三认错,他背着枪绕着场子一圈圈地跑,一圈圈地加重身上枪的分量,直到魏老三认了错,他也累得摔倒。另外,在展现贺龙和叶挺这两个人物的“土”与“洋”不同风格时,影片用许多生动的细节,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导演还从“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为演员选取的出发点,大胆选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李子雄在片中分别扮演叶挺和汪精卫,两位演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创造力,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八月一日》在影像叙事和修辞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和进步,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正如导演宋业明所说:“应该有一部重读南昌起义的影片出现,必须用一个新的思维来把这一段历史再现给今天的观众,去重读它。”(编辑:方舟)
2001年
导赏:《芬芳誓言》就像王晓棠本人,有将军的气度,同时作为女性又很细腻隽秀。细节的处理和情绪的不断积累,层层地慢慢地渗透,越看越进去,越看越打动你。影片用朴素平实的叙事方法深入地表现了一个重大政治主题,充盈着抒情和诗意。电影为主旋律影片辟开了一条新的路子,通过一个个人情感的故事,却表现了重大的主旋律思想。尽管本片是一部政治思想性很强的影片,呈但现出的艺术形象情深意切、意味深长。影片的构思、情节设置,选用非职业演员有其新颖之处。影片很经看,一部作品能够经看是很不容易的。经看不是因为有一个凄美的故事,确实是因为里边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有历史的沧桑感,有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些是能深入人心和观众达成共鸣的,让人感动,让人浮想联翩。影片的气度不凡,不仅仅在于选择了两岸统一这样一个具有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主题,而是伸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真挚、执着、诚信这些美好情操,给人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参与拍摄的《芬芳誓言》,显示出导演王晓棠的魄力。海峡两岸盼团圆的渴望,一生一世情不变的爱情,以一首古老的丹麦民歌而贯穿始终。“忠诚”,成为影片中最最响亮的一句台词,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所有观众的泪水都饱含价值。
1999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四部作品《大战宁沪杭》展现了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宁沪杭大战这一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向全国进军的重头戏:在前后一个月间,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南京,占领杭州,一举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本片编导采取了“史诗性格局、文献性品格和纪实性风格”的叙事策略,在全片穿插了黑白纪录片史料以及多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而整体的纪实性中又同时蕴含了诗意的浪漫,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形态的各有侧重地糅合,呈现出了历史观的艺术表达。片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钟山风丽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段,电影画面和音乐渲染出大气而浪漫的氛围,真正达成了“史”与“诗”的统一。在细节创意上,影片通过尖锐的噪声音效设计,使观众代入一位在战场上失聪战士的主观听觉感受,再配合画面中遍布焦土与鲜血的场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大战宁沪杭》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组合,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子弟兵和倾力相助的百姓,分崩离析的国民党部队以及溃败而退的英帝国主义军舰等群像,深入地提示了此事件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规律,着力发掘出历史中鲜为人知而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编辑:曾奕琦)
1996年
导赏:韦林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的摄影师,他在我国影坛上,以拍摄过《农奴》《苦菜花》《风雨下钟山》等影片而闻名,这次他在担任导演的同时又发挥自己的特长,兼任了摄影。这部电影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最终解放大西北地区的壮丽史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凝聚了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鸿篇巨制。影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舞台,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观众将跟随人民解放军的脚步,亲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壮丽征程。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都扣人心弦,每一次胜利都令人振奋,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电影《大进军-解放大西北》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更凸显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士们与当地百姓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敌人的感人场景。这种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精神,是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之一。它告诉我们,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历史、战争和人性的深思。它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1991年
1983年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