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鹏

有片源
2012年
剧情: 月历模特、广告明星相继被害,探案小组发现,凶手是一个专杀放荡女人的连环杀手。 法租界巡捕房洪涛遭遇炸弹袭击,投弹手是十年前一桩旧案的嫌疑人何东来,而相关线索表明何东来很可能是眼下的连环杀手。洪涛决定亲自调查,几经周折,将何东来抓获。何东来坚称自己当年被洪涛冤枉,十年牢狱让他恼羞成怒,产生报复念头。洪涛懊恼之余回归旧案,当年的受害者同样是不检点的女性。洪涛找不出自己有什么纰漏。 探案小组通过指纹比对发现眼下的连环杀手的确不是何东来,洪小雅为杀手制作心理模型引导小组追踪凶手,认为凶手受过女人的伤害,从而记恨不检点的女性,产生杀人妄念。 一个在宾馆偷情的女人成为最新的受害者,康华生从死者生前好友林娜处得到线索,分析宾馆一案是凶手临时起意的一次杀人,从现场发现了清晰的指纹和更多线索。 巡捕在郊外发现了一具腐烂女尸,于胜男尸检,证实死者是先施百货的化妆品售货员。根据此线索,巡捕逮捕了一名性情怪异的小说家,可证据表明此人没有嫌疑。 康华生在小说家的提示下,找到了几名受害者之间的隐性联系,线索居然集中到了同一品牌的雪花膏上,凶手根据同样的香味选取目标。经过对雪花膏线索的追踪,凶手终于露出破绽,探案小组将目标锁定在了照相馆学徒陈有财身上。等巡捕赶到陈有财住处时,发现他已经失踪。 洪涛发现,陈有财竟是十年前旧案中受害女人的儿子。当年唯一没有仔细排查的就是这个男孩。原来,陈有财幼年丧父,母亲把他当做“拖油瓶”虐待,她不检点不自重的习性给陈有财留下了恶劣印象。最终,陈有财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杀害了生母。而雪花膏的香味酷似他母亲用的药油,让陈有财重启了杀人的念头。 通过香味的线索,探案小组预测陈有财下一个目标会是林娜。 陈有财闯入林娜家中,意外发现林娜是一个贤妻良母,这与他脑中香味决定人品的执念相悖。陈有财在香味刺激下变得疯狂,拿林娜 孩子要挟。洪涛带人赶到,洪小雅成功救出孩子,但自己却被凶手制服。洪涛破门而入,和陈有财周旋,巧妙吸引其注意力,关键时刻击毙失控的陈有财,救下女儿,自己负伤。 洪涛破了眼下的案子,又解决了耿耿于怀的旧案,了却了心结。
2009年
导赏:电影《袁隆平》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片,更是在立足袁隆平院士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深度还原其人生精神与时代责任,突破了常规国产传记电影的创新之作。在影片中,我们既能看到尊重历史、深度还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能欣赏到浪漫诗意的表现方式。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一部优秀的影片,更是直接与袁隆平院士对话,立体、生动地走进袁老的传奇人生。影片以尊重史实、寻根究底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去深度还原袁老在困境中的科研奋斗历程,真实地刻画出他质朴低调、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尤以细节取胜。譬如,为了让人们吃饱饭,袁隆平废寝忘食,长期在烈日中穿梭、在泥水里跋涉;当讲课时黑板擦坏了,他就用自己的袖子来擦黑板;为了能让自水稻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拿出自己所用的被单,涂黑以后为水稻遮挡太阳的暴晒……在表现袁隆平和妻子董婕的爱情生活时,不采用海盟海誓、甜言蜜语的浮夸式影视镜头,而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眼神、不起眼的动作来凸显他们同甘共苦、真挚质朴的夫妻情感。影片不仅真实地讲述袁老人生经历,还通过艺术化的浪漫主义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将生活片段的简单组合升华重塑,给予人极大的感染力与精神感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影片对于色彩的创造性运用。绿色、蓝色、金黄色是全片的主色调。绿色,寓意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奇迹。蓝色,隐喻袁隆平大海一样的情怀。金黄色映衬金黄色稻穗,这是大自然的美景,更是袁隆平梦想成真的收获。三大色块营造了一片艺术天地,实现了人景合一的气氛与意境,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色彩将影片谱就为一首自然流畅、含蓄隽永的激情之歌,彰显出袁隆平院士感人肺腑的高尚品格。(编辑:刘旭峰)